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晉升職稱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民市民化,農民素質, 應對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農民市民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城市化的實質和必然結果。特別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二元結構十分明顯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勢在必行的。加大城市化建設的力度,加快實現農民市民化,也是當下各個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農民市民化主要是指農民、城市農民工等獲得作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權利(市民權)的過程,如居留權、選舉權、受教育權、社會福利保障等。在中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獲得所在地的城市戶口及其相應的社會權利。而從廣義的角度來看,農民市民化是指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借助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使現有的傳統農民在身份、地位、價值觀、權利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轉化,以實現城市文明的社會變遷過程,這是在社會文化和角色內涵層面上的農民市民化。
在我國很多地區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動下,已經實現了狹義層次上的農民市民化,即在城市有居住權、選舉權、受教育權、社會福利保障等。但是由于農民內在因素的影響,廣義上的農民市民化的實現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阻礙。
一、現狀分析
鹽城市城南新區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據調查顯示,自2001年鹽城市開始鄉鎮規劃調整,土地被征用,建設城南新區,許多農民房屋被拆遷,并由政府統一安置,同時安置房也辦理了土地證、房產證。在這些地區初步實現了狹義的農民市民化。此外,找“十五”期間人口制度改革的腳步也明顯加快,該市取消了非農業戶口和農業戶口登記制度,統一使用居民登記制度,使得進城務工人員住房、就業、子女的教育等條件均得到了改善,社會保障也得到逐步解決,此外,在2010年9月,該市還出臺了鹽城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并逐步實施,不斷完善教育體制,平衡教育資源。
由于傳統觀念上對于農村戶口的歧視,很多農民對于擺脫農村戶口,脫離土地變為城市人口起初也是十分欣喜,但是入住之后,很多問題就顯現出來。與小區原有住戶以及社區物業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時對于新的環境無法很好的融入給他們本身也帶來了很多的困擾。
在XX小區調查的過程中就發現,脫離了原有的勞動資料,一時間又難以融入城市生活,無法在短期內適應城市的工作。很多居民對自家房屋進行改造,民用房改做商業用途,將車庫改裝出租,在樓頂搭建陽光房。將一樓的院子改為門面房,開小飯店、水果店甚至是熏燒店。這些行為造成了排污、大氣污染等問題,影響了整個社區的居住環境以及社會管理秩序,也給其他居民的生活環境帶來了影響。
二、問題分析
從農民自身來看,由于中國長期積累的小農意識的影響,使他們很難適應城市有組織的生活。大家只是脫離了原有的土地,從身份和權力上轉變為市民,然而在社會角色上依然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轉變,很多原有的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嚴重制約了。 觀念上還存在只顧自身利益,市民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不能以市民的標準來要求自身,生活習慣上仍固守一些陳規陋習。由于農村的教育體制相對落后,也導致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對于新事物的接受適應能力相對較差,無形中也影響到就業、人際等多方面。此外,對于剛剛進入城市的他們還無法擺脫階層意識的束縛,有一定程度的自卑,難以主動積極地適應到城市生活之中。作為影響市民化進程的內因,在外因阻礙日益減小的今天,自身素質的相對較低已經成了影響農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礙。
另一方面障礙來自城市居民。相對于進城農民,城市居民有一種先天性的優越感。對于進城農民這一個龐大的外來群體,有著一種排斥心理,缺乏包容心,喜歡給他們貼標簽,故意排斥或遠離他們。使矛盾激化發展,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沖突,更鮮有人主動去關心幫助他們。
由于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思想上的城鄉對立。城市市民對于農民也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對進城的農民缺少一種包容心或者認為他們好欺負。很多人把失業、犯罪率、城市環境質量、交通問題這些本身就存在的問題也全部歸咎于進城農民。當然,不可置否大規模的農民市民化對城市的環境、治安、交通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但是走農民市民化的道路是我國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
三、解決方法:
農民要市民化就必然要先融入市民之中,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市民,要經過一個文化重建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緩慢的進城之中,既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市民等多方面的幫助。
加強法制意識傳播,要提高市民化過程中的農民素質,必須要加強法制意識的傳播。加強進城農民的法制意識,不但有利于執法人員的執法,也有利于農民維護自身權益。定期開展法制宣傳活動,相關部門需要出臺一套有效的政策體系,為未來鋪路。此外還要加強立法,讓農民市民化應通過立法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
端正態度,發揚主人翁精神。身為城市居民要有主人翁精神,幫住市民化過程中的農民,要理解他們,而不是嘲笑或者厭惡,要端正自身態度。對于一些可避免的沖突要盡量避免,有錯誤的地方可以指出。
充分發揮加強傳媒效應,多方位宣傳。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傳媒主要通過輿論導向與輿論監督、社會暗示及教育實現其社會控制功能。所以有學者將大眾傳媒機構稱為“政府的第四部門”。 大眾傳媒權力是一種無形的權力, 也是一種柔性的權力, 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環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 推動著人類教育的發展, 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 于潛移默化中達到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有效控制, 從而成為現代社會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