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職業中學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隨著我國各類企業數量和規模的不斷增加,對于專業的會計人員需求量越來越大,我國各級各類學校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備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優秀會計人才。在職業中學中開設會計課程能夠為有會計從業傾向的學生提供學習和發展的平臺,通過職業中學的會計課程學習,可以獲得初級會計師資格,為今后的高層次、專業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職業中學在進行會計實踐教學時必須要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會計教學質量和水平。文章就主要圍繞職業中學會計實踐教學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職業中學;會計實踐;教學研究
一、當前職業中學會計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會計專業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
當前職業中學在組織會計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教學理念比較落后的問題。很多中職學校為了擴大招生,往往將升學率和考證率作為會計專業教學的主要方向,從而忽視了對教學實踐性的探討研究。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能夠考取相應的會計職稱為教學目標,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就是為了評職稱這樣的思想誤區,學生的專業能力得不到提高,畢業后即使獲得了職稱也面臨著經驗不足、就業難的問題。
(二)職業中學會計教學課程體系不健全
職業中學會計教學的課程內容體系還不夠健全,對于職業中學的學生來說,他們本身的理論文化知識基礎較差,在進行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時有可能會存在對專業內容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如果不注重合理的設置教學內容,忽視教學課程體系的層次性,一味的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灌輸,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從而影響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學質量。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職教二十條”的提出,為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鋪平了道路。職業中學作為職業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立足于學校自身的特色和定位,來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其成長為創新、創業型高素質人才奠定扎實的基礎。本文對職業中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探究,希望為實現中職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一種新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中職學生;創新創業;培養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傾斜,中職學校教育走向了拐點,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縱觀現階段的職業中學課堂教學,可以發現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總體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水平仍較為落后,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重點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1]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其走出校園、順利走向工作崗位,甚至創新創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職業中學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現狀
職業中學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學校的大力培養,也需要企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積極融入其中,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等綜合素質。筆者對現有的職業中學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后發現:目前,職業中學學生的創新意識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學生們在學習理論知識時,大多依靠死記硬背。學習實踐操作技能時,缺乏創新意識,不善于進行科技或技能方面的創新。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筆者在調查走訪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單一目前,職業中學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較為落后、單一,教育體系并不健全。對此現狀進行探究,發現主要原因為:一是職業教育與社會脫節。職業中學作為為社會培養、輸送人才的一類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囿于一種思維,缺乏和外界的聯系和溝通,更不用說展開全方位的合作了。校企合作、定點實訓、實訓基地建設等和人才培養相關工作開放程度不足,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缺乏民主性,導致該培養方案往往為一家之言,未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也與當下的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不符,培養出來的人才創新意識不足,市場競爭力較弱。二是在職業中學教育教學中,存在著重視學歷、輕視培訓的現象;重視學生們的職前培訓,忽視對他們的職后培訓。這些問題的存在實際上都與職業中學的辦學模式具有直接的關系。傳統學校的辦學模式往往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如果職業中學一味照搬,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也不利于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全面的培訓和提升。
2.欠缺雙師型教師職業中學既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又需要他們具有實踐操作經驗,唯有此,才能使學生成長為全面型、創新型的實用型人才。[2-3]目前,職業中學師資力量不足,雙師型教師隊伍所占的人數較少,這就導致學生們往往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實踐能力低下,缺乏足夠的創新意識。這些問題的存在就會導致他們在走上工作崗位時,由于缺乏創新意識,導致他們的競爭力不足。
一、職業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意義
在職業中學音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音樂教學內容以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形式展現給學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易于學生理解那些具有抽象感性的音樂知識,以更加直觀和生動的形式予以演繹。職業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意義在于:
1.1職業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們對音樂的興趣。
針對職業中學學生的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順利開展教學的首要因素。一般來說,職業中學學生正處于獵奇心較重的年齡階段,但是其獲取抽象知識的能力又較弱,那么,利用多媒體就可以將他們的注意力更好的吸引到音樂課程內容中來,提高學生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他們的潛在音樂創造能力。
1.2職業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可以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多媒體音樂課堂可以使得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感染力,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不斷引導學生跟隨課堂內容步步深入,產生共鳴,從而實現教育感染的作用并獲得收更好的教學效果。
1.3職業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還可以不斷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
一、職業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中國教育發展到目前,特別是職業中學中,無論是校方、教職員工還是學生思想教育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
1、職業中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職業中學校方在對學生的教育中重技能、輕思想。許多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是象征性的設置思想政治課程,只以形式完成為目的,而不是將此作為有效載體,達到育人的目的。還有,學校思想政冶教育相關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形成合力。有些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尚未形成體系,沒有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程序和規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運行中缺乏制度保障,導致教職工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相互協作的合力。
2、教職工自身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部分教職工思想觀念出現偏差,意志不夠堅定,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侵蝕嚴重,躺在功勞簿上享樂,奢靡之風彌漫,不愿意進一步探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做到與時俱進。打鐵還需自身硬,教職工尚且如此,何談教書育人?
3、學生的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存在反差。中學生崇尚自我、講求獨立,喜歡標新立異,對事物的認識有獨特的視角和觀點,不愿意接受簡單化甚至他們認為的“教條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現實存在反差。
4、教學方式方法空洞,效果流于形式。教職工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導致教學方法抽象空洞,過分強調灌輸的作用,使學生對所受教育內容產生質疑。教條化、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忽視了被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使被教育者產生逆反心理,制約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的理解和內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二、對癥下藥解決職業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一、近代常州的職業教育
歷史考察職業教育在中國追根溯源應該到古代的藝徒教育或家傳教育,那是完全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手把手的現場學習。19世紀70年代后,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和民族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自己的技術工人和技術人才成為社會的急需,創辦實業學堂、興辦實業教育便應運而生。一般認為,中國近代的職業教育經歷了兩個階段,最初是由洋務運動發起的實業教育,進而轉為為近代中國制造業服務的職業教育。可能由于起步較晚的原因,常州實業教育的思想并不是十分突出,直到1927年,常州的職業學校才開始出現以實業救國為特征的飛機科、汽車科、土木科等。相反,由于地方民族工業比較發達,尤其是紡織業,因此,常州的職業教育有一種因勢而生、促進民生的特點,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發揮地方民族工業的特長。例如,常州的紡織業領先于蘇南地區,因此,常州早期的職業教育多以繪畫、刺繡、桑蠶、染織等專業為主。在教育理念上,近代常州職教完全體現了當時盛行的經世致用的教育主張。教育的目的不是基礎教育,教育的目標也不是文人大師,而完全是當時社會急需的科技人才。教學的內容也主要是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在教育模式上,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這些與當今的高職教育理念都十分近似。
二、現代常州的職業教育
(一)解放初期的職業教育
解放初期,常州的工業、農業都處于蕭條期,需要注入強心劑刺激它們的發展。職業教育得到一度的支持和促進,尤其是很多工廠企業加入到職業教育中來。這個時期的職業教育沿襲了當年職業教育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應用性強,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畢業出來的學生能夠很快到生產一線發揮作用。1950年,顧嶠若、李鴻業等為適應記賬方法的改革,創辦私立常州真理會計補習班,先后設簿記班、會計班、成本會計班、統計班。迄1960年,全市共有15所職業中學:大成一廠紡織機械中學(1958年),大成二廠中等技校(1958年),大成三廠職業中學(1958年),民豐廠職業中學(1958年),常州機器廠職業中學(1958年),中華電機廠職業中學(1958年),常州化工廠職業中學(1958年),常州變壓器廠職業中學(1958年),常州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職業學校(1958年),常州建筑機械廠職業中學(1959年),常州開關廠職業學校(1959年),常州拖拉機廠職業中學(1959年),常州市政工程機電技術中學(1959年),常州市無線電廠職業學校(1960年),常州市二五三廠職業中學(1960年)。后來發生的和阻礙了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對普通教育的偏重使得很多人輕視職業教育,僅在一些普通中學里設職業教育班。1980年,市第七中學設毛紡保全班、棉紡保全班,市第九中學設無線電班、機械班,市第十七中學設拖拉機班,市第十八中學設服裝班、塑料班、電工班。1982年,市第九中學設會計班、幼兒保教班。1983年,市花園中學開設大客車職業班、化工有機合成班。同月,市第二十五中學設電子模具職業班。市第二十三中學附設高中職業班。1985年,常州市控制電器廠與市第二十三中學掛鉤,開設電子技術職業班。工、建材、城建、財經、衛生、藝術、物資等多個行業的14所中專校群體。市里各行業和大型企業也共建有14所技工學校,教育部門舉辦的有12所職業高中。
(二)改革開放后的職業教育
當改革開放春風吹起,常州市政府劃定了新北工業園區,展開招商引資,大力興辦企業和工廠,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又一次被推向高潮。此時,市政府很好地發揮了統籌職能,采取統一政策予以扶持,各類職業學校得到協調發展,很好地服務于常州紡織、服裝、機械、電子、建材、化工等支柱產業。2004年,常州市整合三所市中心無發展空間的職業中學,易地新建占地105畝的職業教育中心(現為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首創了城市職業教育中心模式,開創了通過資源整合建設職業教育中心發展職業教育的先河和模式效應,為新世紀常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建設常州高職教育園區奠定了基礎。早在2002年,以一所工程型本科院校為龍頭、五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進入的常州高等職業園區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個以高等職業教育為鮮明特色的高職教育園區,涉及信息、機電、工程、輕工、紡織裝類職業院校,基本上覆蓋了制造業各個專業門類。目前,已建成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企所合作的常州科教城和江蘇省唯一一個省級示范性高職教育園區,真正走出了一條科教一體、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之路。新時期的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加強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加強應用型課程和實訓課程的開發,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訓練場所,讓實訓對象了解產品生產的過程,創建職業教育有別于高等院校本科專業培養的特色教育;另一個特點是校企協作,即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實習就業基地、共同參與辦學過程、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開展技術研發。不僅使教學更貼近企業和用人單位,而且,也為學生盡快進入“職業角色”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