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業生態治理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隨著農業種植技術的不斷完善,農作物產量得到明顯提升,農業發展速度加快,但發展期間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污染問題。應針對性采用修復治理方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修復治理
當前水土流失、水污染、耕地減少等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為了盡快恢復生態環境,相關部門應綜合采用多種措施,通過宣傳活動強化種植人員的意識,并引入先進的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相關部門還應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及時實現全面監管,在落實綠色生產模式的前提下,全面修復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1農業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意義
首先,可以發展生態農業。隨著綠色種植理念的提出,生態農業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而生態農業的運行需要以生態環境為基礎,只有強化修復治理力度,才可以改善農業環境質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助力。其次,可以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我國進入經濟轉型時期,為了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但當前農村資源形勢并不樂觀,耕地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因此,應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力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立完善生態發展系統,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更多保障。最后,可以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新農村建設最為關鍵的內容便是生態建設,其直接關系著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村面貌。
2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
2.1人地矛盾
摘要: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下,人們盡管擁有了更便利的生活條件,但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當生態環境受到農業生產等因素的影響后,農業生產效率下降,同時阻礙和諧社會構建。文章以農業水環境治理為目標,在遵循“綠色、生態、循環、高效、持續”理念的前提下,探討了生態治理策略,并指出了幾點促進農業水環境健康發展的策略,以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農業水環境;污水滲透;水生態保障;綜合整治
當前時代,隨著農村經濟建設和城市化迅速發展,農村地區的水環境污染日益加重。農村水環境有著繁多的污染源,污染范圍也比較廣,進而導致管理以及控制的難度較大。農村環境問題日漸突出,例如生活污水排放、禽畜糞便污染及化肥過度使用等,因排污體系不完善、不健全的緣故,嚴重破壞了農業水環境,對人居環境狀況及居民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而在農業水環境生態治理中,探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是至關重要的內容,可完善設施資源重復利用排污體系,提高農民保護農業水環境的意識,兼顧經濟發展與水環境保護,促進良好人居環境的形成。
1農業水環境發展現狀
在持續推進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當前工作目標為構建美麗鄉村,需要以實際情況為依據進行資源調整,滿足戰略任務要求。在農村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水環境大規模污染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發展和水生態環境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水環境影響著社會發展以及人類生命健康。水環境具有復雜性、流動性以及綜合性的特性,導致治理水環境的難度比較大。不但會影響農村持續發展,而且會對區域內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1]。當地政府需要對農業水環境污染問題予以重視,對水環境污染實際狀況展開研究,并深入探索防控污染的方法和手段,構建與本地區相適應的排污體系。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環境污染治理等措施的實施,促進農村農業水環境的改善。治理水環境對于促進生態經濟具有顯著作用。水生態環境作為生態經濟產出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在生態經濟發展中提供水資源。水環境會影響生態社會經濟,完善的水環境治理可以循環利用水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在農業水污染環境問題中,造成農村水生態環境污染的原因包括生活污水、農田澇水退排、工業污水以及養殖業污水等方面。農村的居住點大部分都比較分散,缺少污水處理裝置和系統,也沒有完善的污水收集管道以及末端處理裝置,因而大部分村民還在使用旱廁。村民一直受到這種生活方式影響,并沒有強烈的水環境保護意識,將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進農田或者河流。隨著人口增加,污水排放量也急劇增加,導致水體自凈速度趕不上污染速度,使得水體黑臟臭,也會滲進地下水,使得地下水受到污染。城鎮化發展中,農村是以經濟發展為目的,由于對經濟效益片面追求的緣故,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業水環境生態,阻礙了農村的長遠發展。國家針對此類問題盡管已出臺一系列文件,對地方政府提出了有機結合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且農村逐漸改變以往做法,有效控制了種植業中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并合理處理了畜禽糞便,然而從整體上來看依舊存在不足,仍需進一步優化改進。
2農業水環境生態治理策略
2.1合理控制農村畜禽廢水
摘要:農業生態養殖場會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以盤錦市西安生態養殖場有機種豬場為例,系統分析農業生態養殖場廢氣、廢水、固廢和噪音的來源,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以期為農業生態養殖場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生態養殖場;環境;影響;治理措施
農業生態養殖是利用無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庫、江河)及天然餌料,采用生態技術措施,按照特定的養殖模式,投放無公害飼料,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一種養殖模式。農業生態養殖生產的無公害食品頗受好評,但其對周邊環境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生態養殖如何不污染環境對其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本課題以盤錦市西安生態養殖場有機種豬場為例,詳細分析生態養殖場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盤錦西安生態養殖場有機種豬場概況
盤錦西安生態養殖場有機種豬場是一家大型的農業生態養殖公司,被譽為“花園豬場”,占地339864m2,總建筑面積38581m2,主要建筑物包括公豬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隔離舍、后備母豬舍、獸醫室、看護房、食物加工貯存房等。豬場常年存欄量2120頭,年產父母代種豬300頭,出欄生長育肥豬2000頭,商品仔豬3300頭。
2生態養殖場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2.1廢氣產生及治理措施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土地的強度利用,水土流失已經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突出問題之一,其將引發土地生產力下降、河道湖泊淤積、江河水質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公報》數據顯示,至2011年末我國土壤侵蝕總面積達到294.91×104km2,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南方丘陵山地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之一,土壤侵蝕強度之大,面積之廣,嚴重程度僅次于黃土高原區。長期以來對南方丘陵山地資源不規范開發及保護措施的脫節,導致許多區域或流域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水蝕荒漠化嚴重。目前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為19.6×104km2,占總面積的16.61%,平均侵蝕模數為3419t•km-2•a-1,崩崗數20.13萬個,植被覆蓋率雖然達到51%,但坡耕地比例為47.2%,比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實際上,土壤理化性質惡化所形成的崩崗侵蝕劣地以及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是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類型。較為緊張的區域人地關系、不可持續的資源開發方式和脆弱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是導致南方紅壤山區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南方山地水土流失及所誘發的各種災害已經嚴重危害到鄉村居民的生產與生活。不言而喻,山地水土流失防控迫在眉睫。實踐表明,通過山地立體種植等方法循序漸進地恢復山地植被,是防控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進而通過農牧結合形式循環利用資源,不斷培肥地力,發展鄉村循環農業,使之形成可持續發展動力,進一步鞏固水土流失防控成果。因此,本研究從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現狀以及防控成效分析入手,總結山區水土保持型農業開發實用模式及其主要經驗,提出南方山區鄉村循環農業發展戰略和技術實施對策。
1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現狀與防控成效
1.1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現狀
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具有降雨侵蝕性大、巖石礦物風化強、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差、山多坡陡、土壤抗蝕性低的特點,外加高密度高增長率的人口,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生態恢復難度較大,其中花崗巖風化形成的紅壤是南方丘陵山地最容易受到侵蝕土壤類型之一。原本十分脆弱的侵蝕基質,在強大侵蝕動力和人為干擾的雙重作用下,水土流失極其劇烈。就地理區域而言,列入南方紅壤山地的區域范圍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安徽、湖北8個省份。在20世紀80年代時,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情況最為嚴重,流失面積達到25萬km2,占區域土地總面積的1/5。經過各方多年的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有所下降,但依然呈現以下4個主要特點:
1.1.1整體好轉,局部人為破壞仍然突出據資料顯示,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呈現整體好轉、局部惡化的趨勢[10],人為因素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日益增多。依據國家水利部的《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2007對土壤侵蝕強度的劃分標準,我國南方紅壤山地土壤水利侵蝕強度可以分為輕度水土流失(平均侵蝕模數在500t•km-2•a-1以下)、中度水土流失(平均侵蝕模數在500~5000t•km-2•a-1)和重度水土流失(平均侵蝕模數在5000t•km-2•a-1以上),其中重度水土流失包括強烈(平均侵蝕模數在5000~8000t•km-2•a-1)、極強烈(平均侵蝕模數在8000~15000t•km-2•a-1)和劇烈(平均侵蝕模數在15000t•km-2•a-1以上)3個等級。調查統計表明,在1990年到2011年這20年中,南方8省大力加強水土流失防控工作,水土流失面積和流失強度總體來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減少的總面積為94100km2,平均每年減少4482km2。其中湖北水土流失減少面積最大,約為31600km2,接近于4個武漢市的國土面積[11]。浙江省水土流失面積降幅最大,從1990年的25700km2,下降到2011年的9900km2,下降幅度為61.46%[1],在南方紅壤丘陵山區中水土保持成效最為明顯。就不同流失程度而言,2011年與1990年相比,輕度、中度、重度水土流失面積分別下降了61.88%,68.04%和15.39%,由此可以發現,多年來治理成效雖然顯著,但新舊并存的重度水土流失的山地治理依然任務十分艱巨。值得注意的是,在局部地區,如廣東省與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積不降反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鎮開發項目和不合理的農業措施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加。
1.1.2散型分布,隱蔽危險流失點難以察覺南方丘陵山地的水土流失大多呈現斑點狀分散分布,與集中連片的水土流失區相比更不易被人察覺,因此南方丘陵山地的水土流失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漸進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未得到足夠重視,待情況危急再搶救已為時已晚。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相比,南方丘陵山地侵蝕模數雖然較小,但其巖石風化層很薄,僅為黃土厚度的1/10~1/50,一旦土層流失殆盡,侵蝕退化的土壤植被恢復將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南方丘陵山地的水土流失防控應著眼于“早發現,早治理”,盡量將水土流失控制在初期階段。
1.1.3林下脆弱,喬木灌草工程尚未配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方紅壤丘陵山地大面積營造馬尾松林、油茶林、桉樹林以及其他經濟林,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但水土流失面積卻日益加大。“遠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成為南方紅壤丘陵區水土流失典型現象。林地表層土壤沙礫化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裸露程度高,根本的原因在于沒有形成喬-灌-草合理配套的水土保持植被條件,林下植被的匱乏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成為誘發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原因。
摘要:美麗鄉村建設是中國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它也是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的一項基本戰略。關于美麗鄉村戰略實施,要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發展現狀。針對其中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發展問題,從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出發。了解到生態環境治理新模式,結合農村實際,做好政策管理。進行監督發展,完成可持續化生態鏈構建,真正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足點。圍繞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新對策引入,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對策分析
引言
關于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發展,其中一個較為嚴峻的問題就是農村生態環境本身的破壞。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氣污染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破壞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給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損害。在農村城鎮化發展步伐推進過程中,這不利于農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國最新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雖已出現,但是在綜合環境治理發散過程中仍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如何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統化治理體制建設是目前環境治理工作的要點。必須積極整合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結合農村實際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完成農村生態化發展。
1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
1.1農村生產環境污染
農業、工業是農村人民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由農業和工業發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卻相對嚴重。后續其治理難度也較大,這成為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問題之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污染物用量逐漸增加,農民為了獲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積的使用一些農業化肥,造成了土體環境的失穩,也使得水體遭受到了破壞。大多數農村工廠沒有完善的污染物處理工藝,在排放污水時,這污染了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農村生態的破壞[1]。同時過度開采煤礦、修建鐵路公路等內容也對原有農村生態環境產生了破壞,它導致土體和水體的污染。鄉鎮企業盲目的注重經濟開發,沒有與農村可持續化發展相匹配,造成了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