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措施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農業種植技術的不斷完善,農作物產量得到明顯提升,農業發展速度加快,但發展期間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污染問題。應針對性采用修復治理方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當前水土流失、水污染、耕地減少等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為了盡快恢復生態環境,相關部門應綜合采用多種措施,通過宣傳活動強化種植人員的意識,并引入先進的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相關部門還應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及時實現全面監管,在落實綠色生產模式的前提下,全面修復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1農業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意義
首先,可以發展生態農業。隨著綠色種植理念的提出,生態農業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而生態農業的運行需要以生態環境為基礎,只有強化修復治理力度,才可以改善農業環境質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助力。其次,可以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我國進入經濟轉型時期,為了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但當前農村資源形勢并不樂觀,耕地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因此,應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力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立完善生態發展系統,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更多保障。最后,可以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新農村建設最為關鍵的內容便是生態建設,其直接關系著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村面貌。
2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
2.1人地矛盾
農業生態污染最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口數量不斷增多,且大多進城務工,耕地撂荒嚴重,人均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同時,部分農村存在耕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問題,土地重用而輕養,管理方式粗放,閑置大量土地資源,耕地面積縮減,這些均會為農業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尤其是隨著城市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耕地面積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短期內無法通過土地管理法全面解決,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在所難免[1]。
2.2水土流失
森林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具備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土等方面的作用,森林資源減少將會直接導致農業生態失衡。部分地區甚至為了開發耕地面積,出現毀林種地行為,以致水土流失嚴重,為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2.3水源危機
水資源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決定著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一般春季與夏季的水資源充沛,可以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但我國水資源存在年際分配不均問題,部分地區并未采取科學的飲水、保水、蓄水措施,以致水資源供應不足,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同時,還存在水資源枯竭、水資源流失問題,也影響著農業的發展水平。除此之外,農業種植期間會使用各種化肥農藥,污染水資源,引發水源危機,侵害農業生態環境。
2.4病蟲災害
農業生產期間難免會出現病蟲害問題,且傳染力較強,會持續危害農作物生長,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飼養不當、益蟲減少等均可以導致病蟲害問題,若沒有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將會嚴重破壞農業生態環境,以致生態失衡。
2.5污染源廣泛
農業污染包括內部污染與外部污染兩個方面,均為農業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尤其隨著工業水平的提升,農村工廠數量逐漸增多,雖然帶來了經濟效益,但也導致了污染問題。工業生產中的廢水、廢氣以及生活垃圾等,均會嚴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
3農業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措施
3.1宏觀對策
3.1.1加強法制建設。一方面,應加大對現有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的宣傳力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尤其加大對采礦業、旅游區等重點行業的監管力度,由根本上杜絕亂占耕地、圍湖造田、毀林毀草等破壞行為,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全面發揮法律、法規作用[2]。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針對農業生態環境現狀,制定完善的保護條例,減少生態環境法制漏洞。同時,還應建立生態環境經濟補償機制,追究破壞者的法律責任,并由破壞者給予經濟補償,實現稅收綠色化與持續化。3.1.2堅持可持續發展。農業方面應加大退耕還林、還草的發展力度,避免順坡耕作,且還應在種植期間重視推廣生物防治技術與節水技術,合理使用生物農藥與有機肥,減少污染源。漁業方面,應堅決取締禁捕漁具與非法捕魚行為,嚴格控制外來物種侵入,且還應控制餌料化肥的投喂量,采用靜養方式,重視保護天然草地,避免應濫墾超載等問題導致草地退化。林業方面應強化保護天然林,避免亂砍亂伐、毀林開荒等問題。且還應遵循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發展原則,強化種植人造林,優化樹種結構,避免水土流失。建設防護林時,應重點建設水土保持林與水源涵養林,加快增加森林數量。礦產資源開發方面,應盡量減少土地使用量,強化生態開發力度,盡快解決老礦產遺留問題。公路交通、水利水電等建設方面,應強化生態保護力度,嚴格控制堤壩數量,合理使用水資源,優化交通路線,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并行發展。3.1.3加強科研支持。對于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應在相關部門領導下,由整體上提出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路線,開發適合社會與自然發展的技術措施。首先,應實現稅收綠色化,多收少補不利于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的經濟行為,少收多補有利于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的行為。其次,應加強研究適合各地生態農業發展的科學技術,利用農作物秸稈發展清潔能源,盡快恢復農田生態系統。最后,應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水平,重視監測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生態系統完整性,強化保護瀕危保護動物,杜絕外來生物入侵。3.1.4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應增加涉農資金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加財政支持,重點扶持當地龍頭農業企業,在用水、用電、稅費、用地等方面給予補貼優惠。且還應重視良種繁育、植保工程、農作物優化栽培技術、節水節能等項目的申報與實施力度,增加支柱產業的經濟投入,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必要時還應在產品認證、品牌創建、土地規模流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全面整合涉農資金,聚集于特色農業產業。另一方面,應構建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融資體系,以財政投資為主體,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個層次的投資體系,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同時,還應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綠色金融產品,開發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積極鼓勵綠色農業的健康發展。除此之外,還應強化專項資金的統籌力度,全過程跟蹤管理生態文明建設資金的使用情況,據此合理安排預算計劃,最大程度的發揮資金效益。
3.2微觀對策
3.2.1積極調整農業結構。農業結構單一,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應推行新型種植理念,促進農民牧漁全面發展。首先,應提高養殖業占比,加快草食畜牧業的發展速度。其次,應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實現食物供需平衡,調動農民參與農業的積極性。且重視發展飼料作物,恢復綠肥作物。再次,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農業結構,保持生態系統與景觀系統的多樣性,積極發展各種農業模式,注重實現立體農業。最后,坡度大于25°的陡坡應采用退耕還草措施,重視發展防護林、經濟林、材林等。3.2.2強化治理水土流失。為了減少水旱災害,應強化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強森林的調蓄水能力,削減降雨徑流。治理期間應綜合山河湖庫,以治山為本,結合堤防與山河治理措施。在治理山地時,應重視天然林保護,有效改造低效林,發展豐產林,在提高森林覆蓋率的基礎上,有效涵養水源,發揮保水防洪效果。同時,還應綜合開發潛力較大、人類活動頻繁、環境較為脆弱的丘陵地區,引入科學開墾方法,重視后期經營。3.2.3構建高效農業生態系統。針對不同區域與不同自然條件,相關部門應做到因地制宜,構建高效科學的農業生態系統,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前提下,保護生態環境。山嶺地區應結合自然資源、地貌等條件,依據氣候、植被資源以及土壤垂直差異等因素,合理采用立體開發與分類經營模式,實現多層次布置。比如,混栽草木、喬灌、花等,形成良好的農業生態經濟鏈結構。在利用坡耕地時,應遵循喜光與耐陰作物搭配、高稈與矮稈結合的種植原則,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平原地區應調整種植制度,改變生態養殖模式,引入池塘魚、豬、禽復合養殖模式,或以牧草為主的禽、畜開發模式,提高生態保護水平。整體而言,應重點發展綠色無公害特色農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強化區域優勢產品的開發力度,為支柱綠色產業投入更多的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同時,還應實行農產品品牌戰略,提高市場影響力與附加值,并引入新型經營主體,實現產業橫向與縱向的全面統一,聚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帶領當地農民致富。應發展訂單式農業,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簽訂合同,形成利益共同體,以產業集群為基礎,推進農林牧結合與種養一體化,全面提高農業產業鏈價值,實現轉型升級。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還應鼓勵農民興辦農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民通過出租、轉包、轉讓、股份合作等方式,向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種植大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等。3.2.4重視防災減災。作為復雜的系統工程,相關部門還應做好農業的防災減災工作,一是廣泛宣傳防災減災知識,增強社會人群的防災意識。二是全面調查農村地區的農業災情、災害情況,合理評估分析,協同各部門制定科學的防災與減災方案。三是針對不同災害類型,確定綜合管理部門與減災隊伍,實現農業災害治理的產業化。社會化發展。四是積極引入災害監測與信息處理技術,推進現代生態型的集約持續農業技術,不斷提高農業防災減災的科技化水平。五是綜合開展生態環境預警研究工作,有效引入生物工程、生態工程、國土改造工程等技術,在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基礎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3]。3.2.5強化農田水利建設。相關政府部門應充分重視流域治理工作,加固水庫并清淤擴容,在整治原有渠道的基礎上,建設新型標準渠道,提高抗旱抗澇能力。同時,還應建立多層次、多方式的水利建設工程,改變政府包辦水利模式,以股份合作、勞代資等方式,明確責權利關系,拓寬建設思路。應引入地膜下灌溉、噴灌、硬化渠道等新型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水資源。3.2.6加強污染物控制。第一,控制化肥農藥投入量,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入農田生態培肥技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用稻-稻-油/綠肥輪作模式,加大生物肥與有機肥的使用量,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肥力。同時,還應在農村廣泛普及科學施肥知識,嚴格控制區域內使用化肥強度,一般不得超過200kg/hm2。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還應引入精準施肥技術,增加使用作物專用肥與復合肥使用量,最大程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除此之外,還應引入生態攔截技術,過量使用化肥會嚴重污染地下水源,此時可以建設生態溝渠,種植具備經濟價值的農作物,比如空心菜、黑麥草等,攔截流失養分,充分吸收氮磷元素,減少水體污染。第二,合理控制農藥用量,進一步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一步降低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防治害蟲時還應引入生物防治技術,通過天敵防治,優化空間布局,通過多種農藝與生物手段,最大程度降低病蟲草危害程度。第三,應科學控制畜禽養殖廢棄物,嚴格遵照《環保法》等法律法規,科學設置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等,實現合理布局。禁養區包括森林公園、生態功能區、水源保護區、文物保護區、旅游開發區、居民用水周圍500m區域等,應全面推出養殖行業,更不得改建、擴建。限養區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自然村落密集處等,應嚴格控制畜禽飼養規模,不得擴建、改建養殖場,且合理引入糞污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措施,停業糞污排放不達標的養殖企業。適養區指的是禁養區與限養區以外的區域,應根據當地環境承載力,開展適度養殖,并無害化處理畜禽糞污。第四,科學控制水產養殖污染,推行生態養殖,通過水產凈化水質。漁業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水庫養魚化肥使用標準,并向養魚專業戶積極普及用藥知識,并常態化檢測排放的污水,并在池塘邊基地上種植植物,以充分吸收養分,實現水質的全面凈化處理。漁業養殖還應采用科學的飼喂方法,保持合理的養殖密度,避免增加水質負擔。第五,合理控制農膜白色污染,農業部門應出臺獎勵政策,通過購買等方式,鼓勵農民回收已使用的農膜,或者加大生物降解膜的開發力度,確保農膜在自然環境中自然分解。
4結束語
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業生產期間難免會污染生態環境。為了實現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相關部門應針對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采用針對性的修復治理措施,在宏觀與微觀層面加強監制,以充分保護農業資源,建立美麗宜居鄉村,提高農民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王丹丹.淺析大氣環境監測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1(12):56-57.
[2]辛麗娟,初堡壘.綠色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0):66-67.
[3]周穎,梅旭榮,楊鵬,等.綠色發展背景下農業生態補償理論內涵與定價機制[J].中國農業科學,2021(10):4358-4369.
作者:王紅 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牟平環境監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