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建筑與歷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通過建立信息化系統,應用三維激光掃描儀、無人機、全站儀、遙感攝像、GIS、、BIM、VR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全面、系統、科學地將歷史建筑的信息記錄、保護利用、監測管理、宣傳展示進行整合,有效地解決茂名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問題。
關鍵詞:茂名地區;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信息化
歷史建筑是不能再生的資源,它代表了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是一個地區不可復制的符號,有著重要的保護價值。近幾年,政府一直在加強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實施。2017年,國家文物局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強調:“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夯實不可移動文物基礎工作。落實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完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措施。加強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公布和實施,推動將文物保護規劃相關內容納入城鄉規劃[1]。”各級政府、文物保護單位也更加重視歷史建筑的保護及管理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目前,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很多還是采用傳統的手段,通過基本的測量、訪談、文獻查閱等收集數據,缺乏對這些基本數據直觀性的整合,從而使得在保護過程中,無法綜合考慮數據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影響最終的保護效果。因此,為了滿足發展的需要,我們需要介入新的技術與手段,來解決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也對文物保護信息化建設重要性以及急迫性進行了:“全面推進文物保護、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建設國家文物大數據庫,建成國家文物主管部門綜合行政管理平臺,完善文物部門政務公共服務系統,實現文物信息互聯互通與數據資源共享共建[1]。”本文通過結合茂名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管理的相關工作,提出建立信息化的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系統,科學的、全面的對歷史建筑進行信息的收集、記錄、鑒定及價值評價等相關工作,為茂名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1茂名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現狀
茂名歷史建筑形式豐富多樣、數量頗多。據不完全統計,茂名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800多處,其中古建筑約286處、古遺址約205處、近代和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0余處,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而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筑則超過千數。近年來,茂名市政府積極推動歷史建筑的保護管理工作。首先,積極進行文物建筑普查及申報工作,2019年茂名市新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同時做了大量文物保護單位的評審、申報工作,2020年4月,在茂名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評審工作中,還第一次運用了無人機航拍的實景建模技術運用到歷史建筑管理之中。其次,茂名市制定了一系列歷史建筑保護修繕規定,如《茂名市不可移動文物修繕工程管理規定》,以及歷史建筑保護修繕的管理程序。但是,茂名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工作還是有一些問題:(1)歷史建筑基本信息不全面。沒有全面、系統的記錄歷史建筑的測繪圖紙、歷史信息、營造技藝信息、環境信息等,不能對建筑價值進行深刻的評定。(2)保護進展緩慢,保護觀念相對淡薄。茂名的歷史建筑除卻一些知名的或者能帶來經濟收益的文物保護單位之外,很多文保單位都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例如在安良堡列入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基本沒有采取太多的保護措施,屋內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坍塌,庭院內雜草叢生。直到2019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才開始進行保護修繕。同時,民眾對于歷史建筑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調查中,筆者發現,茂名很多地方的民眾對于歷史建筑都是“嫌棄”的狀態,覺得那是破舊的老房子,沒有任何的利用保護價值,花錢修復也不值當。(3)對歷史環境關注較少。比如茂名信宜鎮隆古城的保護,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雖然將歷史建筑進行了加固及修繕,使歷史建筑煥然一新,但是卻完全失去了歷史建筑該有的韻味,比如古城門樓——紅樓的門前采用了現代化的大理石廣場、嶄新的涂料、還有一些不符合當地特色的裝飾等做法,這些都讓歷史建筑失去了該有的風貌以及靈魂。而民間一些做法,比如水泥硬化地面、石灰刷墻、鐵皮瓦蓋屋等更是讓歷史建筑喪失自己的該有的文化內涵。(4)歷史建筑信息共享差,公開性不高。茂名歷史建筑資料相對較少,網絡、書籍等資料相關記載都相對較少。茂名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茂名各級政府網站對歷史建筑資料的公開性也不夠。茂名歷史建筑保護與管理方面信息不夠系統、詳實、全面,信息公開度不高,公眾參與度不高,保護方法不當……等諸多問題。而信息化保護與管理系統的建立,就能夠將這些問題得以解決。
2信息化保護與管理系統的建立
茂名歷史建筑信息化保護與管理系統主要目的是保護、管理、監測、研究和展示,由基礎信息記錄、保護利用、檢測管理、宣傳展示四個板塊構成,通過建立歷史建筑基礎的信息數據庫,數據庫包括歷史建筑的建筑信息、歷史信息、建筑圖紙、建筑模型、規劃保護修繕方案等,以數據庫作為基礎來掌握及管控茂名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現狀,并且在數據庫的基礎之上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管理、日常監控等,以此不斷完善數據庫,更新數據庫。該系統主要通過三維激光掃描儀、無人機、全站儀、遙感攝像等技術方式進行基礎數據信息記錄,并通過GIS、BIM等系統建立數據庫,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利用及檢測管理,并且通過VR等方式對歷史建筑進行宣傳、展示。
摘要:本文對中國古建筑琉璃的應用發展史進行研究,并對琉璃的制作工藝及中國南北方的原料分別進行化學成分分析。通過對南北方的琉璃胎體原料、工藝與特性進行對比研究,以期分析出南北方琉璃制作工藝的差異。從而為現代琉璃材料的復原工藝和工藝改良積累研究基礎。
關鍵詞:琉璃;古建筑;歷史;工藝陶瓷
在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經過工藝的不斷革新,陶瓷的工藝種類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琉璃陶瓷制作工藝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琉璃自身良好的防水、耐磨、耐腐蝕等特性,及其獨有的陶瓷色澤,被古人發掘出建筑材料使用屬性和文化承載屬性。對琉璃材料進行歷史及工藝研究,能夠使琉璃材料在古建保護領域和當代建筑領域依然保有應用價值,發揮其文化承載性。
1中國古建筑琉璃應用的發展史
中國古人將陶瓷材料運用到建筑裝飾上的種類多樣,主要以畫像磚、壁飾、琉璃飾面和琉璃瓦等形式。由于中國古建筑以磚木為主要材料,建筑陶瓷材料的耐腐蝕、耐磨、防水等特性能夠更好地保護磚木建筑結構,因此建筑陶瓷材料在中國古代就被廣泛應用到建筑建造中。商代陶管的出現標志著陶瓷材料應用于建筑的開端[1]。時至西周,瓦片和地磚的出現讓陶瓷材料在建筑上的運用形式更加豐富起來,這也為明清時期琉璃瓦在建筑體上的大量使用奠定了基礎。最早的琉璃建筑陶瓷的應用記載于《魏書》中,是目前現存史料可考的最早史籍[2]。而之后隨著各個朝代對琉璃燒制工藝的不斷革新,也留下了許多精美的琉璃古建筑樣本。宋朝是中國古建筑發展的鼎盛時期,裝飾紋樣和色彩搭配被重視起來。對建筑裝飾需求的日漸增多也促進了琉璃在工藝、造型、釉料等各個方面的長足發展。明朝時期,社會安定,寺廟和皇宮建筑的發展,使得琉璃建筑材料受到空前歡迎。無論是工匠的數量、分布的規模、技術的精湛程度,還是應用的廣度、深度都遠超以往。明代琉璃被大量應用于宮殿、陵寢、廟宇以及達官貴族的園囿、宗寺等建筑,現今仍存在的山西琉璃龍壁、大同九龍壁等就是琉璃壁飾的典型代表。明代時期的琉璃還被用來鑲砌佛寺高塔,被賦予了文化承載的功能性。琉璃制品也由此發展出了不同的色釉以應對不同的建筑設計需求。琉璃飾面作為中國古建筑中極具文化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與中國古建筑的常見元素:金黃屋頂、朱色門墻、雕梁畫棟等,共同描繪出了一個材質多變卻又和諧統一的中國古建筑情調,其中的匠心匠意值得后人繼續借鑒與研究。
2中國古建筑琉璃的工藝
由于中國陶瓷窯廠的原材料來源一般以就地取材為主,所以不同地域所產的琉璃建筑材料也因原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因此對中國古建筑琉璃的工藝研究繞不開胎體原材料的研究。盡管南北方原材料的使用有差異,但是最終燒出的琉璃產品的物理屬性卻很接近,所以南北方工匠在琉璃制作工藝的主要工序和影響因素上必定有所不同,對其工藝工序和影響因素的研究分析會對現代琉璃燒制工藝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本文作者:吳天逸、刁海濤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光之教堂在宗教意義上的最高成就就是對人們以一種勸導的心態面向上帝,混凝土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則代表了冰冷無情的周遭環境,給人以深刻的無助感,然而當那束來自神圣力量穿越而來的光照向室內,才會讓人感受到真正的親切和理解,這正是現代教堂的一大特點,再也沒有讓人仰視的高度和距離,沒有壓迫和強權,只有諄諄教誨和真誠的關懷。這引導人們發自內心對光明的渴求與向往,代入式將本源的渴望激發,這種設計毫無任何浮華與奢侈,只是默默講述神圣的所在,耳語一般描繪光明的珍貴和平凡,正是這種思想,將那些古典建筑所宣揚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抨擊得無地自容。如果說安藤忠雄更多地描繪了周遭環境的昏暗以襯托光明的所在,那么理查德•邁耶則向世人展示出對于信仰的歡快明朗和那種和諧安逸毫無壓力的天堂之美。
在羅馬千禧教堂最初的招標階段,前來投標的建筑大師眾多,而邁耶最終脫穎而出正是因為他對于天堂般恬靜安逸之美的表達。依次排列的3座混凝土翹壁像船帆一樣圍攏在建筑一旁,圓形的圍攏給人一種溫和的安全感,白色涂裝的建筑展示了這種純真的美妙,每一個半圓外殼都沒有沖突地彼此分離,又由玻璃用通透的形式銜接,這種舒適柔美的幾何搭接向人們展示出天堂的仙境之美。這樣的設計將建筑以毫無壓力和強迫并以最直白的形式表達出來,無疑是宗教建筑史上的曠世之作。十字架如果作為最終的底線不能動搖的話,那么有這樣一座現代教堂建筑,顛覆了這個最基本屬性——坐落在意大利的皮亞琴察教堂。在意大利這個對于基督教最高權力擁有特殊意義的國家,這座教堂在建筑初期就頗具爭議。其禮拜堂的十字架表現出驚人的創意,建筑的整個風格充斥著強烈的現代感折角流線造型,橫平豎直左右對稱的十字架已不存在,自由的變換甚至開始讓人懷疑這是否是教堂,在十字架的對稱和交叉角度上都出現了變動,這種對于傳統的顛覆是史無前例的,但是無論如何都不難看出,這種顛覆還是有所保留,只能說這樣的概念性設計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揚棄那些咄咄逼人的毫無親和力的權力象征之后,我們也看到了現代教堂建筑所傳承和升華的古典建筑的充分證據。那些象征權力的元素在現代人性光輝的照耀下脫去偽裝后,不難從里面尋到一些懷舊和經典。正是那些象征權力的元素被打破框架加以應用于屬于更多人的平等基礎之上,這些元素在現代風格的教堂設計上開出新的奇葩。位于新西蘭的WAIUKU教堂,是一座建于1960年小型教堂的擴建建筑,為了便于更多教徒能夠平等沐浴在圣光之下,教堂的整個空間在被拆分后進行重組以達到空間增值,然而WAIUKU教堂最大的形式特點并非其獨特的現代感造型,而是它把誕生于哥特時期建筑的彩色格窗最大化地應用于教堂的大部分立面。這種在當時剛剛誕生的彩色玻璃被應用于宗教建筑,成為了教堂奢華高貴的象征。而WAIUKU教堂將這種色彩斑斕的特定符號豐富化、擴散化,以達到讓人們能夠接近這些華麗的裝飾元素時,又成功地將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最大優化。
如果只是將簡單的古典元素加以現代的處理手段,那么對于古典教堂建筑的傳承似乎并無說服力,我們應當承認,教堂建筑一路走來,經歷了千百年文明的沉淀,雖然融合了現代元素,但是宗旨沒有改變,唯一改變的只是現代人沖破了權利的束縛,取其精華,將那些唯美的創意延續至今。萬神殿穹頂的光芒依舊耀眼,而這樣的表現手段今天依舊在延續。位于倫敦塔微斯托克廣場的LUMEN教堂建于上世紀60年代。教堂的兩大特點成就了這座規模很小的教堂,和WAIUKU教堂一樣,他們都運用了格窗的演變元素,而LUMEN教堂只是采用了格窗的造型樣式,主墻上拼出紋理,卻采用了普通無色的玻璃。另一特征則是建筑的最大亮點。主廳棚頂上有一個圓形的天井,為了防止淋雨則采用了簡單的現代技術處理——一塊圓形玻璃而已。這個出自萬神殿的舉世聞名的創意被應用在這個素面朝天的小教堂里,別有一番風味。正是這種權威的象征被更廣泛地平民化應用,反映出現代教堂建筑的平等和寬容,這是對信仰最大的贊頌。萬神殿曾是尊貴和權力的象征,是曾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使的杰作”的藝術品,而如今被廣泛加以引申應用,恰恰說明了教堂建筑在當代能夠如此規模空前地展現現代元素建筑風格的根本原因,這也證明了歐洲文化真正的思想解放和人性光輝的展現。
教堂建筑的設計創意和其自身的發展經過了千百年的漫長時間,而在當代得到最高階段的發展。我們摒棄了那些有違宗教本身和諧平等的形式上的特征,將人性化的光輝與神圣肅穆的創意元素不斷糅合,同時傳承那些經久不衰的亙古經典,把這些曾高高在上的神圣與美好大眾化,通過教堂建筑現代對歷史的摒棄與傳承,我們最終看到了那些改變的和不變的,那些沉淀的和升華的,那些終究被歷史所湮沒,以及那些永遠為世人所照耀的。
摘要:天津的歷史風貌建筑是天津社會和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大規模的租界建設,使西方建筑文化和技術涌入天津,天津的建筑從中國傳統形式走向了中外薈萃,百花齊放,有“萬國建筑博物館”之稱。由于建造年代久遠,加之自然與人為因素,這些建筑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保護好他們對于凸顯天津城市風貌、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天津從規劃和研究的方法與理念、技術的傳承與開發應用、街區和建筑的保護與利用等多個領域展開了工作,其中整修技術方面已有多項創新成果應用于歷史風貌街區保護與利用的各項工作中。
關鍵詞: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整修;工程技術
應用根據保護規劃提出的各項要求,為了配合歷史風貌街區建筑的整修,圍繞著建筑保護、結構加固和功能提升,進行了一系列的專題研究和技術攻關。其一,根據建筑保護的原則,展開相關基礎研究、確定整修方案;其二,針對建筑結構老化、外檐破損等問題,選擇適宜的技術手段進行整修;其三,選擇適宜的技術手段,在保護建筑歷史風貌的前提下,滿足現代生活及工作的要求。
1修復與加固
1.1主體加固
(1)墻體加固工程。歷史風貌街區建筑的墻體基本為磚砌體結構,鑒于當時的建造年代和取材方式,磚縫采用海河土砌筑,經多年的侵蝕,墻體結構無法滿足現有的建筑安全要求,需要對墻體進行加固。在現場查勘過程中發現,歷史風貌建筑的墻體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砌筑材料的抗壓強度難以滿足現在規范的要求;磚砌墻體因風化、凍融、腐蝕等因素造成大面積破壞,嚴重影響其結構安全穩定性;基礎沉降造成的墻體開裂等。針對以上問題,一般采用深耕縫加筋加固、鋼筋網抹灰加固、墻體掏砌加固、混凝土板帶加固等措施對建筑墻體進行修復加固,有效提高了其使用安全性。(2)墻體防潮工程。天津歷史風貌建筑始建時多以油毛氈作為墻體防潮層,由于年代久遠,油毛氈大多粉化,失去了防潮功能使建筑墻體受潮,造成了墻面剝落、墻體疏松等問題嚴重影響建筑的使用及安全性。天津早期歷史風貌建筑整修中采用抽磚置換防水混凝土板的方法,從2011年開始,五大道地區嘗試采用化學注射法修復防潮層。在天津五大道防潮層修復中,優先選擇甲基硅酸鉀、有效組分含量低的納米硅氧烷作為注射材料,此種材料具有很好憎水性能,還有非常好的滲透性。通過紅外攝影對修復前后的墻體進行評估,修復后墻體的防潮效果良好,而且此種方法對墻體損傷微小,非常適合用于歷史風貌建筑的墻體防潮工程。2014年由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整理有限責任公司申報的“微損防潮層化學修復方法”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批復。(3)木結構加固工程。歷史風貌街區建筑主要為磚木結構,樓板和屋頂為木質結構,經過長時間磨損、腐蝕、蟲蝕、下撓變形及人為損壞等原因,木結構受損嚴重,影響建筑安全,針對以上問題,一般選擇碳纖維加固、打夾板加固、鐵箍加固、更換木構件加固、混凝土澆筑加固、植筋加固等措施對其進行加固
1.2外檐修復
【內容摘要】位于哈爾濱道外區中部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集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于一體,反映了哈爾濱的歷史與文化,是記錄哈爾濱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資料。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在折衷主義風格、新藝術運動風格和俄國建筑風格的影響下,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華巴洛克建筑,其藝術特征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文章從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背景著手,分析街區建筑的藝術特征,并針對當前街區發展的現狀提出關于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傳承與保護措施。
【關鍵詞】中華巴洛克;建筑藝術特征;傳承與保護
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傳承性和完整性少不了對這一國家建筑藝術的繼承保護和發展。哈爾濱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我國建筑藝術重要的繼承和發展的內容,其是20世紀初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以及外來國家文化滲透的產物,是比較典型的反映中華文化強大包容性、融合性的中西結合的藝術產物。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是包括商業、住宅、旅游景區等一體化功能的建筑群,其空間架構、整體布局,還有具體裝飾的設計理論基礎都源于不同的建筑風格和特色,是在不同風格和特色結合下產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作品。當前,由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對于建筑的拆遷以及建筑本身的現代化改造等行為,使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失去了其獨特性,對于其繼承和保護的進程必須跟得上步伐。
一、中華巴洛克建筑的歷史背景
中華巴洛克,從名字可以看出這種建筑既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特征,又具有巴洛克式建筑特征。巴洛克式建筑風格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意大利是一個追求浪漫主義的國度,因此其建筑風格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巴洛克式建筑的特點是外形自由無拘束、追求動態變化、采用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其間穿插曲面和橢圓形空間,雕刻手法十分細膩。中華巴洛克建筑是我國近代化進程的產物,19世紀中后期,我國正處于從舊時代到新時代變化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我國各方面發展都受到外國不同程度的影響,中華巴洛克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源于19世紀末中東鐵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這一時期大量的外國人和外國資本涌入哈爾濱,尤其是我國的近鄰俄國,俄國人的涌入對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俄國建筑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大量外國資本的投入促進了哈爾濱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建筑行業的發展。由于當時哈爾濱在列強的統治下,我國民族工商業者對于巴洛克式建筑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將中國傳統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結合起來,體現出折衷主義風格。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發展并廣泛傳播,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群部分設計也借鑒了這一風格。
二、建筑藝術特征
(一)受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影響的空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