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國營貿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隨著營改增稅制深化改革,開始主要針對稅制內容的完善與重復征稅內容的減少,促使企業開始進一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發展,并有效改善出口貿易的整體環境。本文主要對我國營改增稅制改革對企業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營改增;稅制改革;企業;影響
1我國營改增稅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我國營改增稅制改革,主要針對的是進一步調整與健全產業結構的平衡發展。傳統的稅收方式過于單一化,即在實行營業稅收方式的時候,一般會導致各行業稅務負擔加重,導致稅務出現重復環節。在營改增后,在很大程度上扶持了第三產業的穩定發展,從而直接推動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營改增稅制改革后,我國貿易國際競爭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在傳統征收營業稅的基礎上,出口退稅的方式被摒除,導致商品與服務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成為了我國的軟肋,這就嚴重影響了出口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在我國營改增稅制改革后,稅收制度實現了國際接軌,從而推動了出口企業商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價格優勢地位,大大提高了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我國營改增稅制改革實施的原因
2.1營改增稅制改革歷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既定環節時,我國經濟開始不斷上升發展,就2011年開始,國務院批準財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相聯合,制定營改增試點方案,從2012年開始,國務院將營改增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到2013年,開始全國實行營改增。到2014年,營改增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鐵路運輸與郵政服務,促使交通運輸行業涵蓋到營改增范圍。另外,2014年開始,電信行業也開始進入營改增試點范圍。
一、文獻概覽
本研究的內容是以國際營銷研究理論作為指導理論。國際營銷(InternationalMarketing)指外貿企業根據國外顧客的要求,將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供應給國外的客戶并獲得經濟回報的經濟貿易活動。美國國際市場營銷學者菲利普R凱特奧拉(PhilipRCateora)認為:國際營銷是跨越國界推行一些商業活動,使產品或勞務得以傳送到消費者或用戶,以獲取利潤。國際營銷是市場營銷在市場空間上的擴展,是企業跨越國界的經營活動。國際營銷是在市場營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出口營銷階段、跨國營銷階段、全球營銷階段。國際營銷在本質上與國內營銷并無區別,只是特指超越國境的市場營銷活動。但并不能因此將二者簡單地等同起來,跨越國界本身決定了國際營銷比國內營銷具有更多的差界性、復雜性和風險性等。具體來說,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第一,市場營銷環境不同。第二,市場營銷策略存在差別。第三,國際營銷戰略及營銷管理過程更復雜。市場營銷組合理論是SL公司紡織品國際營銷方案制定的主要理論依據。1953年,尼爾•波頓(Neal•Borden)首次提出“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mix)這一術語,指出市場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營銷要素”的影響,企業為達到既定的市場營銷目標,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對這些要素進行有效的組合,以達到提高市場份額的目的。目標營銷戰略理論是SL公司紡織品國際營銷細分市場評估的重要理論依據。美國營銷學家溫德爾•史密斯(Wended•Smith)在1956年最早提出市場細分(MarketSegmentation)的概念,此后,美國營銷學家菲利浦•科特勒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溫德爾•史密斯的理論并最終形成了成熟的目標營銷戰略理論,即STP理論———市場細分(Segmentation)、目標市場選擇(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市場細分是指根據顧客需求上的差異把某個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劃分為一系列細分市場的過程。目標市場是指企業從細分后的市場中選擇出來的決定進入的細分市場,也是對企業最有利的市場組成部分。市場定位就是在營銷過程中把其產品或服務確定在目標市場中的一定位置上,即確定自己產品或服務在目標市場上的競爭地位,也叫“競爭性定位”。國內外有關紡織品國際營銷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以及國際貿易壁壘的影響方面,因此研究視角相對較為宏觀,中國國內研究成果對紡織品國際營銷策略略有描述,但依然缺乏微觀具體的解析。事實上,企業產品國際營銷的情況及風險多有不同,往往不能和行業研究混為一談,因此,本研究力圖將視角指向在某一具體企業,分析其紡織品在國際營銷中的發展現狀,并為其制定營銷方案,為有關學科發展及實踐貢獻一絲綿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二手資料法、深入訪談法等方法實現對研究理論及研究內容的支撐,具體研究方法如下:一是二手資料法,二手資料是指特定的調查者按照原來的目的收集、整理的各種現成的資料,又稱次級資料,如年鑒、報告、文件、期刊、文集、數據庫、報表等。在一手資料難以獲取的情況下,二手資料構成本研究信息、數據獲取的重要來源。這些數據為本研究的后續開展,即SL公司紡織品國際營銷方案的制定打下研究基礎,同時也節省了調研時間和調研成本。二是深度訪談法,深度訪談法是指研究者與受訪者一對一透過訪談以獲得分析資料的研究方法,屬于質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一種,研究者直接面對面與受訪者互動,透過提問以交換所需訊息。深度訪談法是本研究工作開展的重要研究方法,訪談內容集中在兩個方面:SL公司紡織品在國際細分市場上的發展情況,及SL公司紡織品國際營銷現狀分析。依據二手資料搜集整理及后續待研究問題擬定訪談大綱,為了獲取信息的最大彈性,通過半結構式訪談,請訪談對象在既定的訪談范圍內自由交談,具體問題可在訪談過程中邊談邊提出,對于提問的方式和順序,回答的記錄,訪談時的外部環境等,沒有嚴格限制,以充分調動訪談對象的主動性,積極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透過訪談對象的實務經驗與觀點,了解當前SL公司紡織品各個國際細分市場的整體行業發展情況、SL公司紡織品在這些細分市場上的發展情況、SL公司紡織品國際營銷的現狀,為后續SL公司紡織品國際市場營銷方案的制定奠定依據。
三、結果分析
從1988年到2014年,中國紡織品的出口總額增速基本穩定,呈現良好市場發展態勢。從1987至2012歷年國內紡織品出口總額的情況,可以看出從1987年到2012年,除少數幾年外,中國紡織品出口一直是增長的。另外,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2014年1至10月,中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2484.2億美元,增幅擴大至6.3%。此外,中國加大采取貿易便利化措施的力度,也有效提高了紡織品貨物的通關效率。今年以來,我國紡織品對歐盟、美國出口恢復較快,而對東盟地區出口增速回落較快。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對歐盟出口額為460.06億美元,同比增長16.37%,增速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10.31個百分點;對美國出口額為352.78億美元,同比增長7.01%,增速較上年同期增長0.89個百分點;對東盟出口額為260.37億美元,同比僅增長3.91%,增速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38.83個百分點。中國現有的自主服裝品牌很少,同時,中國的服裝設計水平遠遠不及國際上的先進水平,中國也沒有國際知名的優秀服裝設計師,大多數企業都是仿造國外品牌設計,沒有自己的風格,這就使得企業只能跟著國外服裝企業,走不出自己的路。同時,國內也缺乏培養優秀服裝設計師的環境,沒有完善的培養機制,許多有才華的設計師都選擇自己創業而不愿意留在服裝企業打工,所以中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的設計水平一直偏低。缺乏專業人才是中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的通病,制約著中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的高端發展。亞洲市場是中國紡織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又分為東亞市場和西亞市場。東亞市場主要以香港、日本韓國為主,東南亞等國也是中國的主要市場。日本和韓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紡織品貿易的重要市場,貿易額在中國的紡織品貿易國家中名列前茅,這兩個國家經濟比較發達,居民整體收入和生活水平較高,市場的總體購買力較強,而且近幾年來中國對這兩個國家的紡織品貿易額不斷攀升,但是這兩個市場對紡織品質量要求相對較高,綠色技術壁壘等限制措施很多。歐盟在世界紡織品貿易中一直充當著很重要的角色,中國又是紡織品出口歐盟最多的國家,一方面歐盟內部市場對中國紡織品形成了依賴,另一方面歐盟又擔心中國廉價而又優質的紡織品的涌入會對其自身紡織品產業造成沖擊,首先帶來的就是就業問題,所以中歐紡織品貿易一直在矛盾中曲折前行。歐盟已成為中國紡織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場。歐洲地區居民生活及消費水平都很高,購買力強,尤其是對高質量的紡織品需求量較大,另外,歐洲地區執行的紡織品技術標準相對于中國來說更高一些,國內企業要想在歐洲市場取得一席之地,需在產品設計和質量上有所提高。北美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國,更以美國為主,這兩個國家都很發達,居民消費水平高,購買力強,所以北美市場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進口市場,一直以來都是紡織品貿易公司必爭之地,而美國更是重中之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進口國,美國對紡織品的需求量巨大,而且對紡織品的需求比較多樣化和個性化。盡管美國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規模有所限制,但是總體上在不斷增長。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開始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供應國。2005年,全球紡織品配額取消,中美《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TC)結束,中美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發展開始,中美紡織品進出口額迅速增長。由于美國的紡織品貿易逆差十分嚴重,出于對本國紡織品行業的保護,目前美國針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貿易壁壘一直很多,反傾銷調查也越來越多,對中國的對美紡織品貿易限制較大。結合SL公司的情況,公司缺乏優秀的、有影響力的設計師,在設計方面無法和國際知名大公司匹敵,所以應該避免與大公司在設計上競爭,產品應該以綠色純天然的原料為主,面料市場營銷采用天然纖維面料,以棉、絲綢、麻為主,舒適、自然、透氣,以回歸自然為主題,款式則以簡單合理、個性較強。以自然的環保色作基本色系,配以流行亮點作為點綴,且不拘于流行,總體印象以自然界為基調,同時結合國內的手工藝產品,融入中國元素,走出一條自己的服裝品牌道路。SL公司在國際細分上具有如下經營優勢:一方面是管理理念新潮、服務意識超前。公司一直堅信顧客就是公司的衣食父母,所以承諾以最優質的產品和最真誠的服務給客戶。SL公司從上到下,不管是領導還是普通員工,人人都有使命感,管理人員兢兢業業做好企業日常的管理工作,業務人員更是不辭勞苦,積極努力地開拓市場,發展新客戶,同時經常跟客戶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掌握顧客的購買意向,提供給顧客他們想要的產品。第二方面是人才優勢。歷經七年發展,SL公司積累了深厚的經驗,并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和銷售人才,公司多次邀請國內外有名的企業家和銷售大師講課培訓,并且公費派遣多名企業職工出國學習,參加國外的各種展會,學習不同國家的服裝文化、了解不同國家客戶的需求。經過多年的積累,公司已經擁有了一批有著先進管理理念的中高層企業管理者和一批擁有豐富銷售經驗和溝通技巧的業務人員。第三方面是優質產品以及穩定的客戶資源。產品質量是公司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公司對產品質量的把關一刻也不放松,在國內有著穩定、優質的貨源的同時,承諾以優質的產品回饋客戶。依靠優質的產品和公司的營銷團隊,SL公司在國內外擁有一批穩定的客戶和合作伙伴。這些老客戶是公司業務和訂單的主要來源。對供貨商,公司承諾雙方合作共贏,從不或者極少拖欠貨款。因此在采購、銷售環節均得到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無論是在客戶還是供貨商中,公司都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在客戶心中建立起良好的產品形象和品牌形象,這十分有利于公司的發展,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第四方面是地理位置良好。SL公司地處寧波市,寧波是國家規劃的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浙江省對外開放的門戶和窗口單位。而且寧波市是一個港口城市,航運業發達,2011年中國港口排行榜中,寧波-舟山港以6.91億噸的吞吐量成為中國第一大港,目前寧波擁有航運企業124家,航運業發達。所以SL公司能夠充分利用寧波市的航運優勢發展對外的紡織品貿易。除了政策支持和進口關稅的降低,SL公司在產品國際細分市場上的機會還包括:一是經濟環境好、技術水平提高。近幾年盡管全球遭遇金融危機,但是中國的經濟仍然取得了高速增長,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另外,隨著中國加入WTO后的投資環境逐漸好轉和投資領域的開放,大量的外資進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紡織工業技術,預期未來幾年,中國的紡織業技術有望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國際市場對紡織品需求旺盛。隨著金融危機后的國際市場復蘇,國際紡織品市場對中國的紡織品需求會逐漸增多,SL公司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在保持老客戶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客戶。三是跨國文化交流及互聯網的普及。國際貿易本身也是跨文化的交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加深,中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這也促進了服裝貿易的發展,同時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為紡織品進出口公司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平臺,網絡成為了一個十分便利的促銷渠道。
四、研究結論
本文作者:王富強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蒙綏地區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和烏蘭夫的領導下,按照民族特點、地區特點和生產特點,堅持從實際出發,穩步地進行了牧區的民主改革,確立和鞏固了新民主主義的生產關系。制定并實施了發展畜牧業的各項方針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增畜保畜措施,使蒙綏地區的畜牧業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與發展,并有許多新的創造,取得了舊中國根本可能達到的重要成就。
一、從實際出發,實現了畜牧業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
1952年底,蒙綏地區勝利地完成了恢復和發展畜牧業的艱巨任務,牧區從經濟停滯萎縮和瀕于破產的苦難之中,經過重大的變革和建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生機。牲畜頭數大大增加,畜牧業產值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畜牧業的發展對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畜牧業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一個最突出的標志是畜牧頭數的迅速恢復和發展。據1979年《蒙古薦》記載,當時的內蒙古中、東部地區,有大牲畜和羊520萬頭,至1936年抗日戰爭前夕下降為440萬頭,1946年又降至360.5萬頭。而從1946年至1949年,僅用三年的時間,既已恢復到抗日戰爭前1936年的水平,達到471.2萬頭;1950年又恢復到1919年的水平,達到537.47萬頭。從1947年至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大牲畜和羊從360.5萬頭發展到791.32萬頭,6年增長了1.19倍,平均年增長14%。發展較快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從1947年至1952年大牲畜和羊從69.90萬頭發展到167.99萬頭,增長了1.40倍。綏遠省1949年有大牲畜和羊476.17萬頭,到1952年發展到753.83萬頭,三年增長了58.31%,平均每年增長16.5%,阿拉善盟和額濟納旗1949年有大牲畜和羊35.67萬頭,1952年發展到56.75萬頭,三年增長59.09%,平均年增長16.7%。到1952年牧業年度,蒙綏地區共有大牲畜和羊1601.9萬頭,生豬174.2萬頭萬口,分別比1949年增長62.9%和28.8%。
從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正處在偉大的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最為革命根據地,在國民黨的封鎖和圍攻的狀況下,既要積極參加和支援人民解放戰爭,又要保證解放戰爭的物質供應。特別是作為解放區唯一的畜牧業基地,責無旁貸地要以大量的牲畜和畜產品支援前線。據不完全統計,1948年和1949年,自治區向東北解放區提供肉畜18.2萬多頭,鮮蛋180萬公斤,羊毛129萬公斤,皮張39萬張。作為農區的哲里木盟,支援前線牛、羊肉1.6萬公斤,草料4.2萬斤。1950年至1952年間,蒙綏地區向國家提供各類牲畜69萬頭,鮮蛋1000多萬公斤公斤,毛線1970多萬公斤,皮張109萬張,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畜牧業產值有較大幅度增長,1947年到1949年,蒙綏地區畜牧業產值從0.97億元(按1957年不變的價格,下同),增長到1.22億元,兩年增長了25.97%,平均年增長12.1%。1950年至1952年,蒙綏地區畜牧業產值從1.22億元增加到1.87億元,三年增長了53.27%,平均年增長15.3%。1952年,蒙綏地區的肉類總產量為5.5萬噸,其中牛肉1.05萬噸、羊肉1.15萬噸、豬肉3.35萬噸,奶類產品35.75萬噸,鮮蛋產量1.93萬噸,絨毛產量0.66萬噸,各類皮張產量170.36萬張。
畜牧業經濟的迅速恢復與發展,使各階級人民生活狀況發證了顯著變化。據新巴爾虎右旗的調查,從1948年到1952年的四年間,無畜的赤貧戶的比重,從0.22%下降為0.07%;占有210頭畜牧一下的貧苦牧戶的比重,從2.87%上升為8.97%。牧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是貧苦牧戶的比重大大減少,中等牧戶的比重迅速增加,富裕牧戶和牧主經濟也有一定發展。據統計,牧區平均每個牧民占有的畜牧數,已從1946年的27.4頭,上升為1952年的52頭。牧區群眾生活通過生產的恢復與發展進一步得到改善,以1948年群眾的購買力為100,1950年上升為460,增長了3.6倍。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1951年那達慕大會的交易總額達到43萬元。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亮了草原,驅散了舊時代的凄涼。帶來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二、抓住牧區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完成了牧區的民主改革
摘要:新疆成品油銷售企業主要指“兩桶油”,即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銷售公司。2015年之前,成品油市場處于供求基本平衡或供不應求狀態,甚至一度出現供應偏緊、加油“限購”現象。但是2015年以來,新疆成品油市場呈現消費增量不足、資源嚴重過剩、競爭日益加劇的“新常態”。尤其是2018年市場出現了拐點,成品油銷售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出現“旺季不旺,高油價低銷量”的怪象。“如何把油賣出去”、“如何賣個好價錢”成為銷售企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這種新形勢下,成品油銷售企業必須要調整營銷策略,加快轉型,這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才能經得起考驗。文章通過分析新疆成品油銷售市場環境的變化,運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提出新疆成品油銷售企業營銷策略如何調整。
關鍵詞:成品油營銷;波特“五力”模型;營銷策略調整
1成品油銷售企業營銷環境分析
1.1“原油進口雙權”放開
2015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1],7月商務部《關于原油加工企業申請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有關工作的通知》,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雙權”放開[2]。地煉原料獲得有效的保障,汽柴油產品質量得到全面升級,帶來的直接利好是地煉開工以及盈利情況大幅度好轉。
1.2成品油價格改革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擇機放開成品油價格”[3]。2017年5月,《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市場決定價格的作用,保留政府在價格異常波動時的調控權”[4]。成品油定價將由政府定價向企業定價、市場定價過渡,未來價格會進一步放開。
本文作者:侯德文、林維柏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株洲市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日用瓷及電磁器、未鍛軋鋅鉛銀銦鎢等、無機堿硫酸鹽碳化物等、渦輪噴氣及螺槳發動機、鐵道機車及配件、摩托車、煙花爆竹、刀頭、機器切削刀片、滾動軸承、火花塞等。以上十種商品出口占2003年出口總量的79.24%,占2006年出口總量的89.02%,2009年出口總量的75.66%。這些產品所在產業多屬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使株洲市面臨著較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不利于株洲市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株洲市出口產品主要集中于工業用品,日用消費品除日用瓷及電磁器、煙花爆竹外所占比重較小。2010年,株洲市棉浴巾出口額僅為31萬美元,而進出口總額達69330萬美元。2009年株洲市農產品出口額僅為53萬美元,2010年降至13萬美元。
株洲市相對周邊城市而言加工貿易企業較少。2010年開展加工貿易的企業僅為16家,郴州為30家,長沙達到70家。2012上半年,有業績的加工貿易企業僅有11家。現有加工貿易企業大多集中在城區,所轄5縣市中醴陵市有2家,其他縣為空白。近年來加工貿易在株洲市外貿中所占比重一直不高,2008年占6.29%,2009年占4.45%。株洲市對外貿易對一般貿易依賴性較強。2008年株洲市加工貿易額為7217萬美元,同期一般貿易額達107416萬美元;2009年加工貿易額為5161萬美元,一般貿易額達108374萬美元。株洲市對外貿易方式嚴重不合理性。
株洲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建議
(一)宏觀層面的對策
⒈優化商品結構
株洲市外貿商品結構存在著不平衡性,影響到株洲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株洲市要依托兩型社會建設的良機,不斷調整和優化商品結構。要逐步淘汰資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大對農產品經營的投入力度。引導農產品經營企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通過資金、技術、人才的投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壯大農產品產業,提升其國際競爭力。控制好進口商品結構,鼓勵企業進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技術型產品和設備。株洲是一座新型工業化城市,要大力引進發展重工業所需的原材料和先進技術,降低資源和環境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