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傳統雕塑藝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雕塑創作及其過程
雕塑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會面臨或者需要考慮許多實際的問題:其中涉及形式語言的諸要素,如構圖、點、線、面、色彩等,這些都要求雕塑家必須具備優秀的專業素養;在思想層面上,為了使作品達到某種意境或是傳達某種思想,這又要求作者需要在哲學、宗教等綜合文化素養上作出努力,以提升作品的境界。當然品評一件雕塑作品的參考可能大多從這兩個方面來入手。
二、雕塑創作的現狀
中國雕塑創作的現狀,總體來看,呈現多元化傾向。創作自由度高,也會出現一些弊端,易出現雕塑無根基現象,例如純粹的幾何形抽象雕塑、隨意的意象性雕塑(非形似基礎上的夸張變形)等。這對于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來說,如此眾多的雕塑創作資源(如書、畫、塑、器等)被閑置而不用,是雕塑家的損失,是文藝界的損失。這些不足或許和當代雕塑教育有著直接聯系,雕塑家多為專業院校所培養,院校的培養目標則直接影響著雕塑家的素養。各院校的畢業創作則更為直接地反映著各院校教育的方向或風格。訪問各大獨立藝術類院及綜合院校中的藝術學院或研究機構的官方網站來看,除西安美術學院、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明確提出要學習傳統文化藝術,汲取精華,提高綜合素養以外,其他院校基本圍繞兩個方面,即基礎寫實能力和當代材料的運用。或許是這種培養目標、方式導致了當代雕塑創作或是畢業創作基本以這兩種方式進行,尤其是材料的運用更為普遍。然而大多院校在教學上似乎忽略了上文提到的問題,即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學習、傳承與發揚。
三、當代雕塑創作應回歸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當代雕塑創作方式多樣,觀念、材料、影像等形式已充斥各大展覽,在受西方現代、后現代主義的嘗盡各種藝術形式的探索的影響,中國的雕塑創作在此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績,但在走了數年甚至數十年與西方相似的道路之后,可以發現,我們似乎在步西方形式、觀念之履,而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卻被隔離。藝術史的發展有一個現象,即回歸現象,對前代或是前幾代藝術文化的學習、繼承之后重新開創一個新的時代或是新的藝術形式,西方美術史中如文藝復興時期之于古希臘、羅馬時期藝術,19世紀古典主義之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羅丹之于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及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畢加索、高更、馬蒂斯之于非洲木雕,馬里尼回歸伊里亞特彩陶等;中國美術史中如南陳時期陵墓石刻對南齊風格的回歸,宋徽宗趙佶對唐代禇遂良、薛稷等人的繼承獨創了瘦金體,清代龔賢對五代董源等人的學習成就了積墨法,近現代黃賓虹、李可染學習龔賢則同樣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熊秉明承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寫意象雕塑的風氣,錢紹武吸收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精粹開創雄渾體量的風格等,這些前輩大師的成功范例說明,第一,歷史的發展有其規律,而回歸即是其一;第二,回歸歷史,回歸傳統,回歸古典是創新的一種可行方式。中國古代雕塑的題材和形式幾乎在整個古代一直在延續,至清代滅而止,近現代史古代雕塑的宗教、陵墓雕塑等題材很少出現,代之以紀念性、肖像雕塑等,近現代雕塑的百余年歷史很少回歸古代,恰恰相反,走著與古代雕塑相反的道路。歷史的規律之一即是回歸,歷史呼喚回歸,當代雕塑家中應勢出現的回歸古代傳統藝術者已經出現,且已取得矚目成就,如邢永川、熊秉明、錢紹武、吳為山、陳云崗等。
對于當代雕塑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間的關系,吳為山有著自己的深刻見解,作為南京大學的教授,他對學生也始終嚴格要求,他將中國傳統美學、中國書法繪畫作為必修課,研究、臨摹中國古代典范雕塑,專門開設“用中國傳統文化形態向現代藝術形式轉化”的一門創作課。他要求學生研究中國古代史論、中國古代詩書畫,“通過對雕塑史的把握———首先是通史,后是文化史,然后是美術史,再到雕塑史的層層推進的史學研究過程,開拓學生寬闊的視野……通過研究將傳統的精華融入自己的雕塑創作中。從而塑造自我個性語言”。其后他指明了傳統文化藝術與雕塑之間的緊密聯系,“書法是中國造型的哲學,它有形的生成,有意的表達,有書體的嬗變,有內容與形式的同構,有藝術家個性與情感的表現。書法藝術與雕塑藝術是最接近的,因為它重構成、重構造、重外形、重內在意蘊……同時對中國的寫意繪畫也要有所研究。雕塑是通過體積的變化引起光影的變化,與其說是造型的藝術,不如說是光影的藝術。水墨是單色的,單色中表現無限,這就跟雕塑異曲同工。另一方面還要在姐妹藝術中尋求靈感,比如說詩歌,它的跳躍性思維,它的意象性思維,詩歌中敘事性和抒情性相結合的表現方式,都可以借鑒”。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究竟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前輩學者也曾做過專門研究或是在其相關文論中有所提及。徐復觀的專著《中國藝術精神》主要以不同時代不同文人學者或藝術家的藝術觀點為段落來分析。其中提到了“為人生而藝術”(孔子)、“游”(莊子)、“氣韻”(謝赫)、“遠”(郭熙)等;朱良志的專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道出了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傅抱石在論及中國繪畫精神時提出了“超然的精神”“民族之精神”“寫意的精神”;李澤厚在《華夏美學》中提到了“立象以盡意”;葛路在給出中國繪畫的審美標準時提到了“美“”和”等。中國藝術門類眾多,包括書、畫、塑、樂等,以上這些學者主要從書畫的角度來梳理總結以演繹出各藝術門類的共同精神。我們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藝術精神主要為超然精神、生命精神、民族精神、寫意精神、和美精神等。當然,中國藝術的精神當不止于此,還有待學者、藝術家去探索發現。由此,無論史論家、批評家還是雕塑家都要研究中國傳統藝術。讓更多的雕塑家深入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只有深入理解歷史,才可能創作出有時代特色的雕塑佳作。
摘要:中國的雕像藝術自民族誕生以來就從未中斷過,我國的雕像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史前的陶器至今,有無數的雕塑產生,這些雕塑尤其是傳統的雕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其審美藝術對當今的雕塑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傳統雕塑;審美藝術;雕像藝術
中國傳統的雕像是實用性和審美藝術的完美結合,在對其進行審美藝術分析的時候,不能忽視其整體的特征與其作用,我國傳統雕塑的審美藝術主要表現在雕塑材質取自自然、表達含蓄注重意象美以及雕刻手法的多樣靈活使的其具有獨特的審美藝術。
一、取材于自然,蘊含自然美
長期以來,中華民族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支配之下,與自然界始終保持著和諧的關系,人民依附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創造出一系列取材于自然的中國文化。因此,我國傳統的雕像也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點,無論雕像材料的選擇還是雕像內容的創造,都離不開人民生存的自然環境因素。與西方以石雕為主的雕像藝術不同,我國的雕像則是以土、木、石、金屬、竹等自然材料為主,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基礎之上,我國人民對土的特點了如指掌,因此,土不斷地被人民加工、淘洗、雕塑成型,與水混合,成為秦磚漢瓦的主要材料,同時也制成了許多精美的陶器,成就了輝煌燦爛的陶瓷時代。木制的雕塑在古代的雕塑中也最為常見,古代的房屋多為木質結構,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木是“五行”元素之一,具有獨特的精神意義,木制雕塑受到人們的歡迎,經久不衰。石材相比較土木較難雕鑿,漢代以后大規模的進行雕鑿,雕鑿出許多的佛像,但后來逐漸被小型的石雕代替。金屬的雕造藝術以青銅為代表,雕造出許多像《馬踏飛燕》這樣傳神的作品。同時,傳統雕像的內容大多是對自然物象的再現,體現出清新自然的自然美,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對動物的雕造,從早期的陶器時代開始,到青銅時代以及后代各代帝王的建筑雕塑和居民的房屋建筑都有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塑,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些活靈活現的動物形象為這些器物房屋添上了諸多的靈氣,使其更具有自然美,如雄獅、猛虎、烈馬、飛龍、忠狗、以及各種奇異的靈獸等,這些雕塑是自然與人類的完美結合。
二、注重寫意空間,具有含蓄美
中國美學向來注重“意象”的創設,這一審美理論影響了詩歌的創作,同時也影響著雕像的雕鑿,中國的雕像更加注重對想象空間以及象征藝術的處理,讓觀看者可以產生無限的聯想與想象。如,《馬踏匈奴》就是一件注重寫意空間的大型石雕,用一整塊巨石雕刻成人和馬,馬的胸部特別的寬大,肋骨的位置也不正常,馬頭也特別的大,但是四肢卻是非常細小,馬的其他的部位也只是近似于真實的馬。但是,當我們站到這個巨大的雕塑前時,卻不禁被其雄渾的氣勢所震撼著,巨大的馬頭似乎訴說著勝利者的威嚴,正好與馬下縮成一團的匈奴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整個雕像看起來活靈活現,將一代英雄霍去病的英勇表現的恰到好處。再如盛唐時期的舞俑,這些人物雕塑或者有寬大的蝴蝶型翅膀的衣袖,或者有輕薄絢麗如霓虹一般的裙裾,她們衣袖有的翻飛有的舒展,裙裾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旋轉有的搖曳,在這些形態各異的舞俑所著的衣袖間就仿佛看到了許多的舞者在眼前翩翩起舞。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極具含蓄美,使得雕像如詩如畫。
中國傳統的雕像是實用性和審美藝術的完美結合,在對其進行審美藝術分析的時候,不能忽視其整體的特征與其作用,我國傳統雕塑的審美藝術主要表現在雕塑材質取自自然、表達含蓄注重意象美以及雕刻手法的多樣靈活使的其具有獨特的審美藝術。
一、取材于自然,蘊含自然美
長期以來,中華民族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支配之下,與自然界始終保持著和諧的關系,人民依附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創造出一系列取材于自然的中國文化。因此,我國傳統的雕像也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點,無論雕像材料的選擇還是雕像內容的創造,都離不開人民生存的自然環境因素。與西方以石雕為主的雕像藝術不同,我國的雕像則是以土、木、石、金屬、竹等自然材料為主,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基礎之上,我國人民對土的特點了如指掌,因此,土不斷地被人民加工、淘洗、雕塑成型,與水混合,成為秦磚漢瓦的主要材料,同時也制成了許多精美的陶器,成就了輝煌燦爛的陶瓷時代。木制的雕塑在古代的雕塑中也最為常見,古代的房屋多為木質結構,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木是“五行”元素之一,具有獨特的精神意義,木制雕塑受到人們的歡迎,經久不衰。石材相比較土木較難雕鑿,漢代以后大規模的進行雕鑿,雕鑿出許多的佛像,但后來逐漸被小型的石雕代替。金屬的雕造藝術以青銅為代表,雕造出許多像《馬踏飛燕》這樣傳神的作品。同時,傳統雕像的內容大多是對自然物象的再現,體現出清新自然的自然美,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對動物的雕造,從早期的陶器時代開始,到青銅時代以及后代各代帝王的建筑雕塑和居民的房屋建筑都有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塑,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些活靈活現的動物形象為這些器物房屋添上了諸多的靈氣,使其更具有自然美,如雄獅、猛虎、烈馬、飛龍、忠狗、以及各種奇異的靈獸等,這些雕塑是自然與人類的完美結合。
二、注重寫意空間,具有含蓄美
中國美學向來注重“意象”的創設,這一審美理論影響了詩歌的創作,同時也影響著雕像的雕鑿,中國的雕像更加注重對想象空間以及象征藝術的處理,讓觀看者可以產生無限的聯想與想象。如,《馬踏匈奴》就是一件注重寫意空間的大型石雕,用一整塊巨石雕刻成人和馬,馬的胸部特別的寬大,肋骨的位置也不正常,馬頭也特別的大,但是四肢卻是非常細小,馬的其他的部位也只是近似于真實的馬。但是,當我們站到這個巨大的雕塑前時,卻不禁被其雄渾的氣勢所震撼著,巨大的馬頭似乎訴說著勝利者的威嚴,正好與馬下縮成一團的匈奴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整個雕像看起來活靈活現,將一代英雄霍去病的英勇表現的恰到好處。再如盛唐時期的舞俑,這些人物雕塑或者有寬大的蝴蝶型翅膀的衣袖,或者有輕薄絢麗如霓虹一般的裙裾,她們衣袖有的翻飛有的舒展,裙裾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旋轉有的搖曳,在這些形態各異的舞俑所著的衣袖間就仿佛看到了許多的舞者在眼前翩翩起舞。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極具含蓄美,使得雕像如詩如畫。
三、多種手法并用,極具靈活美
我國傳統的雕像藝術中注重多種手法的并用,極具審美價值與靈活美。其中與彩繪的結合,以及浮雕圓雕以及線刻等手法的并用更為雕像藝術增添了無限的審美魅力。與繪畫的結合是以土質作為材料的雕像的典型特征,新石器時代輝煌的彩陶藝術就是兩者的完美結合,陶器上繪有各種的花紋,有的還繪有人頭像,五官和胡須栩栩如生,同時,影塑作品也是兩者結合的完美體現,如北周時期的伎樂天雕塑就十分的典型,該雕像將其衣帶用平面彩繪而成,而其頭、手、足等露在外面的肉體部分卻用淺浮塑的方法表現出來,微凸的肉體部分將飛動的立體感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另外,中國的許多大型石雕整體為圓形,但是在局部會有浮雕與線刻的部分,這種情形在一些石雕佛像中最為常見,人像的手和頭這些部位是圓雕,但是,大部分的身軀則是以高浮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其是依靠在巖石上的,而衣服和裝飾部分使用極細的線條勾勒刻畫出來的,同時還融合了鏤空和鑲嵌等雕刻手法,這些手法的多種運用不僅僅是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更是構思精巧的外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表現方式,具有豐富多樣的審美藝術,對現代雕像的雕造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與意義。總之,我國傳統的雕像具有獨特的審美藝術,與西方的雕像藝術有明顯的區別,對我國傳統雕像審美藝術的研究對于我國現代雕像的創作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于提高全人類的雕像藝術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摘要:在中國古典藝術中,裝飾種類繁多,如形態各異的石獸雕塑、雄偉磅礴的中式建筑、精美絕倫的陶瓷工藝品、門類眾多繁雜的戲曲等,其形式多樣且具有豐富的造型形態。該文作者以在中國傳統雕塑中被廣泛應用的赑屃雕塑為例,探索其藝術形態內涵,認為只有將中國傳統雕塑的藝術內涵與藝術形態相統一,才能深入感知其中的神韻。
關鍵詞:赑屃;雕塑形態;內涵
在我國的一些傳統建筑或大型陵墓中,人們可以看到用大小不一的石材雕刻而成的石獸。石獸(圖1、2)的種類繁多,通常以動物或神話傳說中的異獸為原型,具有獨特的寓意。石獸雕刻屬于中園傳統建筑雕刻,其中有體積龐大的石獸,也有體積較小的小型石獸,一些石獸作為圖案被刻在石柱、石碑或石門上。筆者以中國傳統雕塑中獨具特色的赑屃雕塑為例,探討其具體的藝術形態和藝術內涵。
一、赑屃的歷史背景
在太原神堂溝龍泉寺,巨大的赑屃石碑環繞在高塔周圍,顯得十分壯觀。赑屃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是龍的九子之一[1]。赑屃生性穩重沉穩,好負重,其背上通常背負巨大無比的石碑(圖3、4、5)。“赑屃”一詞出現較早。東漢張衡《西京賦》云:“巨靈赑屃,高掌遠跖,以流河曲。”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介部》載:“赑屃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赑屃又名馱碑龜,其外貌頗為奇特,其形態中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背上的大石碑,其次是其類似龜的體型,四肢粗壯,身體有甲殼,長著龍首,有鋒利的牙齒[2]。從神話傳說中可知,赑屃的力量驚人,能夠移山填海,是龍的九子中力量最大的。相傳,在大禹治水時,赑屃移山引水,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在洪水退后,大禹畏懼赑屃的力量,便將一大石塊壓在它的背上,并將其治水的豐功偉績刻在石碑之上[3]。赑屃擁有豐富且讓人震撼的傳說,人們將其視為神獸。
二、赑屃的藝術形態與內涵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赑屃的外貌形態隨著朝代的更替不斷變化,不同朝代的赑屃紋飾各不相同,而其中不變的是其作為神獸結合體的形態特征[4]。在赑屃身上,最為突出的是其龜的體態,所有朝代的赑屃都以龜的體態呈現。此外,所有朝代的赑屃的頭都為龍頭,四肢呈爪的形態,被稱為麟腳[5]。從中可以看出,赑屃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其各個組成部分具有吉祥的寓意,古人認為赑屃可以給人們帶來好運[6]。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在當下雕塑藝術創作中,中外雕塑家們在各個方面學習探索和借鑒傳統藝術,將其巧妙地轉化與創造出富有新意的雕塑語言。本文通過分析不同雕塑家的作品案例,總結歸納概括出了一些當下較為典型的創作方法,供讀者思考。同時也認為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藝術仍然是當下雕塑創作的重要源泉,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關鍵詞:傳統藝術、雕塑創作、轉化與創造
在人類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里,留下了很多經典的藝術,例如秦始皇兵馬俑,古希臘雕塑,唐俑,中國畫,青銅器,玉器,書法等等,這些藝術瑰寶陳列在當今各個博物館,美術館之中,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了。這些作品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成為了時代經典。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藝術的發展和演變也呈現出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承傳統藝術變得更加重要,國內外已經有相當一部分雕塑藝術家做出了很多大膽的嘗試。
一、如何轉化與創造
1.中國式寫意雕塑的探索
中國傳統藝術里面,有一類作品,尤其是中國畫創作,特別強調寫意,或者是潑墨,或者寥寥幾筆,似乎簡簡單單,藝術形象就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看了之后,產生無限的想象,回味無窮。意到筆不到,這和西方的寫實藝術有著很大的區別,西方的寫實雕塑遵循的往往是嚴格的解剖知識和透視原理,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科學精神,嚴謹的一絲不茍,每一個細節讓人驚嘆作者技巧的高超。在寫意性創作這方面的嘗試和探索,當下有很多藝術家已經開始大膽的實踐,比如中國著名雕塑家吳為山的作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老子》的造型表現與我們對一般雕塑的理解完全不同,傳統雕塑一般都是實心的,以形體的張力和飽滿體現作品的厚重敦實感,例如馬約爾的作品就是其中的典范。但是在吳為山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正好相反,身體的絕大部分體量已被掏空,手的塑造,頭部的塑造,也沒有完全按照西方古典雕塑的解剖,手指適當拉長,指向天空。身體的內部還刻上了老子的道德經,感覺像是一座石窟,雕塑的表面保留了制作泥巴時候手指和刻刀的塑痕,并沒有像西方現代抽象雕塑一樣打磨拋光。所以作品的整體面貌呈現出一種虛的處理,有點類似于國畫里面的寫意,省略了很多細節,更加注重作品的整體效果,化繁為簡,以虛代實。后續,吳為山先生還做了很多類似的人物雕塑,基本上都是延續了這樣的創作理念。我們再來看一下,另外一位青年雕塑家劉其琛的作品《致梁楷——墨寫人生》,這件作品顯而易見是受到了南宋畫家梁楷的作品《潑墨仙人圖》的影響,從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人物的造型極度夸張,人物的五官幾乎也看不到了,衣服的褶皺,也是以大塊的筆墨暈染了一下,很顯然雕塑家是想從中國的寫意人物畫中汲取靈感,將這種寫意精神運用于雕塑藝術創作中,在人物的塑造中保留了塑痕,省略了幾乎所有的細節,在這里只看到一個若隱若現的人影,作品表面的肌理,似乎讓人聯想到了一塊一塊的墨韻,這樣的藝術處理和我們學習的西方傳統雕塑有著很大的不同。不同于一般的抽象和寫實,更傾向于一種意象的表達。這樣的一種實驗和嘗試我們在另外一位雕塑家施海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例如他的作品《高山流水》中人物的五官已經弱化,衣紋的處理也比較簡約概括,手和衣服融為一體,身體上的線條的處理很有現代感,表面的肌理也是有所保留,讓人想到了古代的陶俑。還有一位就是青年雕塑家劉松的作品《遠方的呼喚》,一群人坐在馬上,人物的體量都很小,人物和馬的造型都是夸張變形的,沒有按照一般的傳統的結構比例,人物和馬的造型上刻畫了很多線條,利用線條把馬和人物整個造型貫穿統一起來,線的元素在這里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元素,作為一種雕塑語言。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寫意雕塑的審美和傳統西方寫實雕塑的審美已經截然不同,創作方法也不同,追求一種以虛當實,夸張變形,意到筆不到,引人遐想的藝術效果。
2.將裝飾性,夸張性,線條美融入到當下雕塑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