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產業創新研究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其重要特征之一為優化產業結構。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文化產業作為區別于傳統工業的第三產業被作為重點發展產業,而帶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更是被作為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關鍵。工業設計是高科技含量的生產性服務業,是綜合運用科技、藝術、經濟等知識,對工業產品的外觀、功能、結構、包裝、品牌進行提升優化的集成創新活動[1]。研究利用工業設計驅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地域文化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研究綜述
目前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發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呈現繁榮態勢,但從創新的視角,對工業設計驅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在維普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選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題名或關鍵詞”,以詞條“工業設計與文化產業”輸入檢索,僅有2篇檢索結果,即蘇珂、高喜銀在《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業設計促進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康輝在《現代商業》2010年第26期上著《工業設計對傳統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在“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選定“全部”條件下,限定年度范圍為1985年至2015年,選“學術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三項為檢索領域,共獲得檢索結果56條,經甄別與本文立意有直接關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維普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的2篇。在有關本文立意的研究中,關于工業設計對文化產業具有價值的研究約占一半,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僅有3、4篇關于工業設計“驅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關于工業設計通過對文化的再創新從而驅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現碎片化狀態。對本課題的研究,可借鑒的成果不多,這也增加了研究的難度。
2工業設計創新與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
工業設計的本質是創新,創新是工業設計的靈魂和根本屬性。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工業設計通過其完整的設計思維與方法實現對有形產品、無形服務及商業模式的創新。這種創新力量今天正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學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統來解決社會、環境、商業等綜合復雜問題,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設計思維(designthinking)被帶入到更多情境下作為創新的驅動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區位相區別,反映的是傳統積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區域特色,或者可廣推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歷經累積和沉淀,形成了其鮮明的特色和內涵,并逐漸形成發展為具有地域獨特性的文化產業。地域特色文化產業作為地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地域經濟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文化資源和發展動力。中國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定位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正式位列國家戰略性產業之中。文化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的轉變,增強文化軟實力。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業態的基礎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與體驗生成、繁榮和提升的過程。工業設計創新具有驅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與體驗生成、繁榮和提升的屬性和職能。即工業設計通過創新方法與技術,能夠在現有地域文化產業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文化產品、新的文化服務形式,以及新的文化業態。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工業設計自身也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論在“驅動”而非“帶動”,因此,這一點并非議論重點。值得強調的是,工業設計驅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是以創新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也是產品)與體驗”為媒介和前提,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改善“文化產業”結構,提高“文化產業”效益,從而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內容,這一點對立論論述十分重要,是論證的邏輯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經過長期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為其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創新資源。近年來,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政策的支持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上比較突出。
摘要:文章在綜合借鑒全球各類創新中心提法的基礎上,闡述了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異同,對美國硅谷、臺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歸納,凝練出它們共同的做法和舉措,并通過梳理這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經驗,對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進行了頂層設計,著眼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目標,系統提出了獲取世界級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打造世界級科技園區、集聚世界級領軍人才四個戰略路徑,為江蘇突破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低端技術鎖定、價值鎖定和市場鎖定,形成更多國際產業先發引領優勢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撐。
關鍵詞: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發展;創新驅動
當前,世界范圍內正在孕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球化競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主要發達國家和創新型國家相繼出臺重大舉措,加快推動產業科技創新。江蘇是我國的制造業大省和科教大省,制造業規模全國第一,約占全球的3%,高校數量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七年居于全國首位。面對新的趨勢變化和現實挑戰,江蘇要把握好當前的機遇,發揮科教與人才、企業與產業的優勢,通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輪全球創新競爭的戰略主動權,為發展全局贏得新的更大空間。
一、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
1.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
目前,理論界和實業界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界定,但相關提法卻有不少,如聯合國的“全球創新中心”、美國《有線》雜志的“全球高技術中心”和我國杜德斌教授的“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等。其中,聯合國在《全球人類發展報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國硅谷、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印度班加羅爾等46個“全球創新中心”,他們都具備較強綜合經濟實力、豐富的科教資源、集聚的高新技術產業、影響力大的企業群體、較廣泛的對外經濟聯系、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創新文化氛圍等特征;美國《有線》雜志則提出“全球高技術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養技能工人或開發新技術的能力、穩定的跨國公司、人才創業的積極性、活躍的風險投資”作為構成全球技術創新中心的必要條件;我國杜德斌教授認為“國際產業研發中心”應集聚眾多跨國公司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研發機構,是世界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創新源地。這些概念和描述對我們定義“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綜合考慮這些概念的基礎上,文章認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應定義為: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雄厚的產業基礎,自主創新能力世界領先,主導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明顯,能引領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創性技術成果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產業科技創新高端人才、高成長性企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聚合區。
2.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特征
摘要:現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不僅作用于經濟和社會生活,也對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文章從民族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性、科技對民族文化產業的支撐作用等方面,結合實際,對科技在民族文化的傳承傳播,以及民族文化產業的價值實現等方面的作用具體展開論述,探討了科技對民族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關鍵詞: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產業;科技;創新發展
一、民族文化產業概述
(一)民族文化產業的定義
一個民族在歷史的發展變遷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產業在社會主義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逐步完善。民族文化產業相較于第一、二、三產業而言,并沒有清晰的界定。凡是含有民族文化內涵和特色的產業,都可以看做是民族文化產業。例如,蘇州的油紙傘制造業和云南的普洱茶產業,從三大產業的角度劃分,分別屬于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而從它們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角度來講,都屬于民族文化產業。因此,民族文化產業既包含農業、建筑業、服務業,也包含制造業、旅游業等。
(二)民族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性
當今的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各國都在世界文化之林充分展示著自己的民族力量。創新和發展民族文化,無疑成為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作為有著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中國,我們更應該懷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加強國際間文化交流,不斷吸收優秀外來文化,豐富和完善自身文化系統。借助科技進步,創新民族文化,給民族文化產業帶來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幾千年來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深厚根基。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多民族的特點造就了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多樣性。這都為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前提。然而,少數民族地域分布的分散性和語言的多樣性,阻礙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展。許多民族文化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丟失了原本的面貌。眾多民間技藝難以得到傳承。加之外來文化的沖擊,使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迫在眉睫。而民族文化產業的興起,賦予了我國民族文化新的生機。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生產方式的轉變,加快了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開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滿足。生產力的發展在極大地解放了人們雙手的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效率。人們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去研究和探索民族文化,享受民族文化的成果。民族文化產業也隨之變得備受矚目。在當今這個開放的時代,暢通的國際間文化交流,為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創新、完善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舞臺。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民族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通過中西方國家之間、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我國民族文化產業;借助科技實現民族文化產業創新的設計、工藝和營銷方式等等,顯得尤為重要。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豐富和創新,提高民族文化產業的科技水平和開放交流程度,才能使我國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把創新擺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不斷完善民族文化產業鏈,造就更多民族文化創意精品和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加強各民族文化交融,才能實現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摘要:本文依托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背景,深入分析江蘇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現實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借鑒學習國外成功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經驗;同時也提出了今后的引導策略,以進一步加快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提升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
關鍵詞: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現實基礎;制約因素;引導策略
1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背景
最近幾年以來,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先后提出要建設全球或區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以此為目標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規劃。例如,英國在倫敦加快打造“英國科技城”,使其成為國際性技術中心;美國持續打造建設硅谷科技園,確保其“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日本政府也出臺了文件《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將成為“全球領先的創新中心”作為其戰略目標;新加坡努力創造穩定的創新環境并堅持“引進人才”的政策,加快建設“亞太創新中心”。在2016年5月30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深刻闡述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性,明確提出了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這一戰略目標。2016年,江蘇省“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未來要分三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2017年,在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醫療器械、納米技術、智能裝備、環保裝備、通信與網絡、激光與光電等六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抓住用好中央頂層設計和自身優勢疊加放大歷史性機遇的重大部署。
2江蘇省建設“全球有影響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形勢分析
2.1優勢條件
2.1.1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全省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創新展現新活力,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發展質量得到新提升,新舊動力加速轉換。2017年江蘇省GDP總額為85900.9億元,比上年增長7.2%;人均GDP為107189元,比上年增長6.8%;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000.2億元;進出口貿易總額40022.1億元,各項指標位于全國前列。2.1.2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區域創新能力中江蘇省在全國連續九年保持第一,其中在企業創新方面,如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企業研發人員總量、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投入等指標均排名全國第一。在福布斯《2014年中國大陸最具創新力的25城市排行榜》中,江蘇入圍8個城市,數量上居全國第一。2017年,江蘇共有54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獲獎總數位列全國各省第一。從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看,江蘇省的綜合指數得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7.57分)處于第一梯隊。2.1.3民營科技企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第一,民營科技企業在數量方面持續快速增長。2016年,全省納入統計范圍內的企業約超過11萬家,同比上年增長9.8%,表明民營科技企業成為江蘇創新型經濟發展重要的支撐。截至2016年底,全省納備案范圍的民營科技企業超過4.6萬家,覆蓋如此之數量如此之大的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江蘇民營經濟中最具創新活力、創優實力與創業精神的主體力量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實體經濟不斷創新發展的主力軍。第二,企業的整體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也明顯增強。2016年,全省納入統計范圍的民營科技企業全年總收入達到7.2萬億元,成為全省經濟的“壓艙石”。第三,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中研發人員占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比例超過50%。第四,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創造能力明顯增強,截至2016年年底,民營科技企業擁有有效專利數超過50萬件。民營科技企業在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決策、成果轉化和科研組織的主體作用不斷加強。
摘要:為探索文創設計專業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以藝術設計教育視角,運用協同創新思維,對大型創意設計項目(工作任務)引入專業教學的實踐進行研究。獲得原創性的經驗和初步的理論思考。為文創設計專業教學課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協同創新項目課程文化產業研究性教學
一、項目基本情況介紹
在武漢召開的第十屆(武漢)國際園博會籌備工作中,學校承擔武漢民俗文化衍生品設計任務,將大型創意項目引入到專業教學,打破課程界限、專業界限、學校界限、行業界限,跨界合作與創新。2015國際園博會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委托武漢市政府與武漢市園林局承辦,由武漢園林綠化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具體運營。在整個設計項目中,參與協同的有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也有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研究所、武漢國際園博會組委會、武漢園林發展有限公司、特許商品生產商等多個組織單位。在園博會創新平臺上,政府提供政策與規劃,高校提供技術與創意,企業提供生產與市場,科研院所提供開發與設計,各方資源匯集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二、園博會項目課程的實施
(一)合理的任務安排與人員調度:在政府主導的園博會項目中,校方組織專業教師成立園博設計小組,一方面研究項目要求,將園博園武漢民俗文化創意設計項目分解,及時合理導入專業教學,另一方面設立專人負責溝通,協調矛盾。在實踐中確立多種協同方式:一是聘請園博項目部專家、民俗專家對師生進行園博知識和民俗文化培訓;二是邀請特許商品策劃部領導和設計師來校參與項目執行指導;三是將項目導入到相關創意設計專業,利用課程教學產生批量化的創意作品;四是調用相關專業資源,優勢互補,配合核心項目的完成,例如調用環藝工作室力量完成民俗產品建模和特許商品店鋪渲染工作,調用攝影工作室力量完成產品拍攝和后期修圖工作;五是與專業設計師配合,在校師生多方力量組成攻堅項目組,解決關鍵性設計任務。整個過程涉及到校內校外多個組織部門的協同,例如學校與園博組委會的協同、學校與企業的協同、學校與學校的協同、教師與學生的協同、專業與專業的協同、研究所與專業教研室的協同等。
(二)創造性的教學內容:為了滿足項目設計與課程教學的雙重需求,民俗專家、專業設計師和項目組教師一起研究并創新教學內容,序化武漢地域文化設計內容,并整理形成11大類50多小類的武漢民俗文化設計的教學資料庫。在文化的體驗認知階段講授,并引導學生深入研究。這些經歷歲月洗禮沉淀下來的元素,不僅具有強烈的文化屬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是具有強烈設計價值的題材,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武漢地名非常有特色,以數字為線索串起“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七里廟”、“八鋪街”、“九通路”、“十里鋪”、“百步亭”、“千家街”、“萬松園”等。在《武漢特色地名明信片設計》中則利用武漢地名的數理邏輯美與文化內涵有機結合,設計出呈現獨特形式美的作品。再者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為名串起“琴斷口”、“卓刀泉”、“舵落口”、“升官渡”、“集家嘴”、“閱馬場”、“取水樓”、“積玉橋”等特色地名,作品《武漢地名傳說扇面設計》中,每一個扇面都包含著一個歷史典故,一段美麗的傳說,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