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運用留白藝術點亮語文課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將留白藝術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從插圖的留白、題目的留白、標點的留白、填補情節的留白、結尾的的留白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如何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留白藝術;小學語文;優化教學
“留白”是中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是為了在書畫藝術創作中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這樣可以收到虛實結合、形神相映的效果,創造出無畫處皆有畫的藝術境界。如唐代詩人呂巖的《牧童》,圖中就是一位穿著蓑衣的牧童躺在廣闊的原野,寥寥幾筆,給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透過圖畫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天真爛漫和對鄉村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向往。其實,語文也是一種藝術,語文教學更是一種藝術,我們也可以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藝術,創造性的使用文本,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主動探究,讓他們插上思維的翅膀,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獨特的體驗去“補白”,去感悟,去再創造,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師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激活他們的創新思維。下面我從插圖的留白、題目的留白、標點的留白、填補情節的留白、結尾的留白,談談如何運用留白藝術點亮課堂,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巧用插圖的留白,開發形象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遠比知識重要。如果沒有想象,就沒有飛機上天,沒有想象就沒有“如今直上黃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的千古名句。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表現的內容也是有限的,僅僅反映的是某一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認真專研教材,挖掘圖畫背后的內容,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充分發揮想象,對圖畫及文本進行再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學習《桂花雨》一文時,很多同學對“桂花雨”不理解,就可以引導學生看圖,發揮想象,學生一看,哇!樹上桂花好多呀,作者抱著桂花樹使勁的搖,桂花就紛紛揚揚的落下來,像下雨,通過直觀的插圖,展開想象,抽象的語言文字就不難理解了,就這樣,巧用插圖,激發了孩子的興趣,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達到輕松學文目的。
二、挖掘題目的留白,猜想內容抓住中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優秀的文章都有一個好的題目,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抓住“眼睛”就抓住了最重要的信息,我們透過這“眼睛”就能夠想到這篇文章大概講的是什么,要表達什么感情。題目是最能夠引起學生注意的地方,讓學生從題目入手,學生在看過文章題目后就會產生一連串疑問,進而主動探索,這時就會在內心產生心理上的閱讀空白,激發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讓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思考和探索,產生認知上的沖突,這樣學生的求知欲就會不斷上升,從而產生閱讀需求。例如在學習《冬陽童年駱駝》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題目中的留白來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師: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會想到什么呢?他們會質疑,咦!這個題目好奇怪,與我們以前學的不一樣,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哦!明白了。有的說,作者是在提醒我們文章寫的是冬陽下發生的事,有的說寫的是童年發生的趣事,有的說寫的是關于駱駝的事,這樣從課題入手,引導質疑,可以讓學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閱讀期待,為下文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抓住標點的留白,大膽想象感悟創新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我們辨別句子的語氣,分清句子的結構,從而正確理解句子,猜測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所以它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細胞。我們在學習語文時,不要放過每一個標點,尤其是文中表示語意的破折號、省略號、引號等。它們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是作者有意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我們要引導學生去填補這些空白,把目光聚焦在這些“小不點”上,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學會“從無字句處讀書”,充分發揮讀者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課文《梅花魂》中寫到:想不到外祖父竟然像小孩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我和媽媽要回國了,外祖父卻因為回不了國而哭了,描寫了分別的場面。這里運用了引號和省略,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這里為什么要用引號、句末還用省略號?小小的標點就點燃了孩子們思維的火花。有的說引號強調了外祖父的哭聲和小孩差不多;有的說說明外祖父很傷心,舍不得離開我們;有的說,是外祖父也很想和我們一起回國卻回不了國而傷心,主要是為了表達外祖父的愛國熱情。省略號說明哭了很久,一時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有的說,說明外祖父也想了很多,說明他極其想念自己的親人,想念自己的祖國。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掀起了一片思潮打開了想象的閘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的訓練,還要去挖掘文本的思想價值,不能忽視了標點符號的價值和作用,抓住標點的留白,引導學生思考,大膽想象,感悟創新就這樣一步步實現教學目標。
四、填補情節處的留白,推斷想象加深認知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教材特有的情節留白,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挖掘其中的創造性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再想象。有些文章,作者為了文章的結構考慮,概括性很強,于是就會將其中的某些情節省略掉,有的甚至會在一些關鍵的情節之處戛然而止,給讀者提供了想象空間。可是小學生年齡較小,見識不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強,需要教師加以點撥引導,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富有個性化的填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填補文本的情節留白,挖掘課文語言的不確定點,在文章的留白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為全面深刻。在填補文章中的留白內容時,除了用文字的形式,還可以鼓勵學生用說話或者小練筆的形式來補充文章中的留白內容。這樣既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文章故事情節的認識和感知,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例如我們在教學《白楊》一文時,寫爸爸介紹白楊樹的特點時,寫的比較概括“哪兒需要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老師可以適當點撥,究竟哪兒需要,學生馬上興奮起來了——大戈壁需要它,學校需要它,城市綠化需要它等,然后我們就進行句子的訓練。例如:學校需要它,它就在學校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城市綠化需要它,它就在學校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這樣不僅加深了對白楊樹的認識,還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
五、結尾的留白,調動思維激發興趣
優秀的文章往往會讓人感覺言已盡而意未盡,在結尾處戛然而止,這種留白的設計并不是對于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要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的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培養獨創思維。例如,教學《窮人》一文時,結尾寫到:“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一家的生活多么貧窮,丈夫為了一家人,每天得在風浪里出生入死,桑娜每天從早忙到晚,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桑娜還主動收養了鄰居的兩個孩子,以后他們一家的生活會怎么樣呢?然后叫學生展開想象續寫文章,有的學生自言自語地說,啊,這下怎么辦?他們一家該怎么過啊?他們一定會更苦吧?他們該怎樣度過難關呢?一系列的問題在腦子里閃現,桑娜寧可自己受苦也要收養兩個孩子那金子般的心也得到了升華。此時的留白,引起讀者對省略部分作符合邏輯的想象,以此來擴充內容,完成創造,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總之,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留白藝術,通過文本的“留白”、教師的“留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自己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去填補空白內容,使其體會到自我的參與感與創造感,從而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創造。
作者:朱明媚 單位:單位重慶市梁平區屏錦鎮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