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建設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開展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論述,探索高職院校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建設與實踐,以期為相關教學團隊建設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高職院校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中醫骨傷和針灸推拿等中醫臨床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中醫外、兒、婦科學等中醫臨床課程的基礎課程,也是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重點課程。提高中醫內科學教學效果,對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具有促進作用,而建設高水平的教學團隊是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1]。我校中醫內科學是省級質量工程精品資源開放課程,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則是省級高水平教學團隊,經過多年不斷探索與實踐,教學團隊建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現將團隊建設與實踐情況總結如下。
1加強“醫教協同”,開展課程改革
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指出,醫教協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加強醫學人才培養,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基礎工程,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因此,以“院校合一,醫教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課程改革的切入點,形成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體系,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中醫專門人才。
1.1根據專業發展趨勢,制訂課程建設規劃
團隊建設需要專家的指導與把關,我院組建了由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及長期在醫院一線工作的醫生和醫院領導組成的中醫內科學課程建設指導小組。根據中醫學與其他相關專業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經過充分調研,制訂了符合各專業發展的中醫內科學課程建設規劃。
1.2加強精品資源建設,打造優質課程體系
以中醫內科學省級精品資源開放課程和中醫內科學省級高水平教學團隊項目為依托,不斷完善課程資源建設。除制訂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學大綱、授課筆記與教案之外,還制作了電子課件;為方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鞏固,制作了習題與模擬試卷;為加強實踐教學,制訂了實綱與見習指導方案;為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中醫辨證論治思維與技能,繪制了中醫內科學思維導圖,制訂了中醫內科學辨證論治總結;為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課程組利用兩名教師為國醫大師李濟仁學術繼承人和1名教師為全國名老中醫唐喜玉學術繼承人的優勢,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分別整理出了《國醫大師李濟仁臨床病案賞析》和《全國名老中醫唐喜玉臨床病案賞析》,以供師生學習。通過以上措施,將中醫內科學打造成一門內容全面、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的優質課程。
1.3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標準,優化中醫內科學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臨床專業主要是為農村基層和城鎮、社區醫療衛生崗位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本著理論知識實用夠用、突出臨床實踐技能的原則,優化中醫內科學教學內容,刪減深奧的基礎理論知識,緊緊圍繞臨床課程對基礎知識的需要選擇教學內容,切實做到基礎知識服務于臨床。同時,引入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內容,提高了學生畢業后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通過率。
1.4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改善實踐教學條件
針對中醫內科學實踐學時不足的現狀,合理增加實踐教學學時,優化理論與實踐學時比例。注重實踐教學的職業性與開放性,采用標準化病人、中醫師承教育等教學方法。同時,與醫院合作開發有代表性和實用價值的實驗實訓項目,提高學生全面思考、綜合分析、動手操作能力,使其能夠快速適應將來的崗位工作。此外,積極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對校內中醫內科實訓室進行設備更新與完善。通過對職業崗位所需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分析,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增強實踐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開放性與職業性,使實踐教學開出率達到100%。
2針對課程特點,實施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改革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2]。中醫內科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其實踐性非常強,如何將學生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技能,關鍵在于教學方法改革。
2.1實施中醫師承教育
學校根據傳統中醫人才成長規律,對中醫學專業學生實施中醫師承教育。學生進入學校后,即安排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名醫對學生進行師承教育。學生在校內學習理論課的同時,跟隨師承教師進行門診跟診,揣摩、體會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思維與技術,同時學習教師的臨床經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所學中醫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辨證論治技能[3]。
2.2開展標準化病人教學
本團隊先后以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標準化病人在中醫學專業臨床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和省重點教學研究項目“基于SP為主的中醫學專科專業輔助教學系統設計與應用”為基礎,以中醫內科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多年研究與實踐,證實在中醫內科學課程中開展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較傳統教學模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能夠有效提高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質量[4-5]。所研究的成果榮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研究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成果資源,如標準化病人案例庫、劇本庫、視頻庫等為我校中醫內科學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素材。
2.3實施角色互換教學
即轉換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通過課前布置作業,學生查找資料,制作課件,并進行課前討論,然后由學生走上講臺扮演教師進行講授,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并加深了對所講授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3加強教材建設,完善教材體系
教材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關系到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6],優秀的教材是保證高水平教學的重要因素[7]。
3.1精選優質教材
嚴格選用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特點的優秀教材、規劃教材,杜絕劣質教材進入課堂。近年來,一直堅持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供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使用的《中醫內科學》規劃教材,并及時進行教材更新,確保教材質量。
3.2開發實訓教材與教輔資料
在已有規劃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踐教材和教輔資料不足的現狀,先后組織校內教師和醫院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合作開發了《中醫內科學實訓指導》《中醫內科學思維導圖》《中醫內科學辨證論治總結》《國醫大師李濟仁臨床病案賞析》和《全國名老中醫唐喜玉臨床病案賞析》等實訓教材與教輔資料,為實踐教學和提高學生的辨證論治技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專業建設保駕護航
4.1實施“青藍工程”,加強青年教師培養
共引進1名專任教師和兩名兼職教師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對新引進的青年教師聘請骨干教師實施為期3年的“青藍工程”帶教活動,讓其承擔一定的輔助性教學任務,并在帶教教師指導下,積極參與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學實踐等。通過帶教,促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為團隊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后備力量。
4.2選拔教壇新秀,激勵教師成長
為激勵青年教師進一步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建立青年教師健康成長激勵機制,對青年教師進行全面培養。通過鼓勵外出進修、訪問學習、參加教科研活動等措施,使其成為團隊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
4.3培養中年教師,發揮骨干作用
有目的地培養專業骨干教師,使其具有豐富的教學與臨床經驗,能夠全面帶動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科研、師資隊伍建設等。經過培養,所有教師均成長為省級中高級“雙師”素質教師和骨干教師。
4.4培養專業帶頭人,發揮團隊引領作用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共有省級專業帶頭人3名。通過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訪問學者,通過主持或參與省級示范性院校創建、中醫學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校企合作、骨干教師培養、中醫內科學精品資源建設、中醫內科學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等,使各位專業帶頭人迅速成長為團隊帶頭人,使其在專業和課程教育教學改革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4.5醫教結合,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將“雙師素質”納入職稱評定的必要條件,培養“雙師型”人才。本團隊所有專任教師均利用課余時間到校附屬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或跟隨國醫大師、名老中醫進修實踐,積極積累臨床經驗或繼承大師經驗,并應用于中醫內科學教學中;專任教師除了承擔理論教學之外,還積極參與實訓實習以及實訓基地建設。目前團隊中所有專任教師都具備教師資格和醫師資格,真正成為一支理論教學一流、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了“以教促醫、以醫助教、醫教相長”的目標。
4.6聘用兼職教師,打造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
在原有兩名兼職教師的基礎上,繼續選聘兩名有較高學術造詣和技術能力的臨床醫師加入教學團隊,充實兼職教師隊伍。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共同承擔中醫內科學理論與實踐教學任務,一起參與教科研項目的申報與實施,共同參與團隊建設規劃、教學標準與教學大綱制訂、教學方法改革以及教材與教輔資料開發等工作,實現院校合作在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5發揮專業特長,開展社會服務
利用中醫內科學的臨床實用性優勢,鼓勵師生一起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進入學校、機關、社區與電視臺,舉辦形式多樣的義診與科普講座,為群眾進行健康檢查、健康咨詢及養生保健知識宣傳。一方面,為群眾提供必要的醫療健康方面的幫助,服務于社會;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職業精神。
參考文獻:
[1]趙寶林,秦亞東,張強,等.高職院校中藥鑒定與調劑教學團隊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8,32(6):78.
[2]李小林.對深化高職院校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29):139-141.
[3],馮梅,王義祁,等.高職高專院系融合師承教育的中醫學教學團隊建設與實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8,34(8):101-102,105.
[4]儲成志,王曉戎,馮梅,等.標準化病人在中醫學專業臨床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3,30(1):80-82.
[5]王曉戎,趙國勝,儲成志,等.中醫臨床課程中開展標準化病人教學的體會[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5(4):87-88.
[6]杜德昌.教材改革:新時代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9):11-14.
[7]曾天山.我國教材建設的實踐歷程和發展經驗[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12):17-23.
作者:王曉戎 馮梅 儲成志 張宏 安玉霞 胡軍平 熊煜 單位: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