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企合作下的中醫養生康復學課程診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課程中醫養生康復學診改為切入點,通過與崗位需求對接,制訂課程建設計劃,明確課程建設目標,分階段開展課程診改,構建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中醫養生康復學課程建設的雙主體,最終達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目標銜接貫通。
2015年6月,教育部啟動職業院校教學診改工作,要求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專業設置與條件、教師隊伍與建設、課程體系與改革、課堂教學與實踐、學校管理與制度、校企合作與創新、質量監控與成效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教學診改要求學校提升內部管理水平,保障教育教學質量,建立一整套質量保障體系,滿足社會、行業、企業、學生家長對職業教育質量的更高要求。為適應健康產業快速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依托自身的辦學優勢與特色,與上海大班休閑健身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培養中醫康復保健人才,努力構建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多層次教學診斷與改進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承載著人才培養,聯系著教師與學生,是教學診改的重要環節。中醫養生康復學作為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的專業技能課,基于校企合作平臺,以課程診改為切入點,力促課程建設,成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診改基礎
中醫養生康復學是中醫康復保健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涵蓋了中醫藥多學科內容,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中醫的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有機結合在一起。課程既有中醫養生康復基礎理論、基本原則的講授,也有中醫傳統養生康復技術、功法等實踐知識的傳授。根據專業定位,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畢業生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保健服務機構,培養從事中醫、針灸推拿、保健按摩、預防保健、中醫養生指導和健康宣教等一線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1]。因此,中醫養生康復學課程建設必須立足于專業定位,緊扣崗位技能要求,在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及平臺建設、課程教學組織、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開展教學診改。開展教學診改前,課程建設無統一規劃,未提出明確的建設目標,與專業建設和崗位技能需求未進行診斷、改進、有效銜接,在104學時的教學過程中,僅簡單分為理論教學80學時,實踐教學24學時,導致課程建設跟不上專業發展,教學資源較少,教學模式單一,進而導致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教學效果無法準確評估。因此,結合專業建設目標,開展教學診改,構建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中醫養生康復學課程建設的雙主體,最終達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目標銜接貫通。
2診改目標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中醫康復保健專業定位,中醫養生康復學遵循理論課以“夠用”為原則,努力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診改的思維審視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做好課程建設規劃,對接崗位核心能力,確立了課程建設總目標:建成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團隊優秀,教學改革富有成效的校級精品課程。教學內容涵蓋中醫養生康復學基礎理論、基本原則;中醫傳統養生康復技術、功法及中醫特色養生技術等。具體目標如下(見表1),并制訂3年為一個診改周期,對課程建設任務進行了年度任務分解(見表2)。
3診改過程及成效
從表1可知,中醫養生康復學的課程診改在依托校企合作的平臺上,更加注重課程的內涵建設,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有效銜接,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隊伍、實踐條件5個方面提出了建設標準和診改方向,并進行了細化,確立了多維度、可對照的目標與標準。在此基礎上,對照標準診斷,分析產生差距原因,制訂課程建設改進內容和具體改進措施。以3年為一個診改周期,將診改任務分解,按年度安排階段診改,實施改進;每年年終開展自我復診,形成課程年度自我診改報告,明確診改成效,總結有效經驗,找出下一年度診改要點,確定下一步仍需改進的內容,調整目標及標準。在診改過程中,對接上海大班休閑健身服務有限公司的崗位需求,突出學生自我功力的訓練與提升,縮短學生上崗的培訓時間。中醫養生康復學的104學時中,調整了28學時為中醫傳統養生康復功法專項訓練時間,改變了以往實踐實訓缺乏針對性、實訓內容單一的局面,使課程建設緊密對接崗位的需求,更加強調實踐的教學,以利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側重中醫傳統養生康復技術、功法及中醫特色養生康復技術的教學資源開發與制作,依托信息化教學平臺,使教學資源滿足線上線下教學的需求,提高教學效果,有效幫助學生學會知識的運用,對正常人群進行正確有效的中醫康復指導。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始終運用教學診改的思維方式,不斷進行問題診斷和反思,推動目標的達成,最終促進課程建設成果的形成。實踐表明(見表2),開展課程分階段的目標診斷與改進,可以有效地達成課程建設總目標,如2017年度,試題庫、基礎素材目標完成率100%,但是教學演示視頻制作、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學研究未能達到預設的目標,通過階段診斷與改進,在2018、2019年度均完成設定的整體建設目標,開展課程診改工作,有力促進了課程建設,成為教學診改工作重要的環節。經過建設,中醫養生康復學課程建設跟不上專業發展,教學資源較少,教學模式單一格局得以扭轉,教學文件得以規范,依托建成的“超星學習通”信息化教學平臺,能夠即時評價教學效果,使教學研究更有針對性,課程診改與專業診改更有效銜接。課程經過3年的診改,成效顯著,有效提升了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提升了學生課程學習的效率和效果。課程診改沒有終點,中醫養生康復學下一步仍需調整目標,開始下一個3年大循環的課程診改。
4結語
基于校企合作的平臺,構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條件、評價體系等內容的中醫養生康復學課程診改制度,通過與崗位需求對接,制訂課程建設計劃,明確課程建設目標,分階段開展課程診改,是促進課程建設、提升課程品牌效應的有效手段,進而強化先進的專業建設理念,建立與就業崗位高度一致的專業人才質量標準和教學標準,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的教學模式,建立保障教學質量要求的管理模式,形成特色化的建設模式[2],最終建成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多層次教學診斷與改進質量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醫藥衛生類(第二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楊應崧,李靜,陳錫寶.高職院校專業質量保障的主體定位與頂層目標[J].上海城市管理,2015,5(3):89.
作者:秦生發 閆觀 廖曉林 何其美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