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定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對于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呼聲高,但是實施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還是由于農民工身份的特殊性,使得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陷入尷尬境地,主管部門多、培訓主體雜、培訓內容虛、培訓對象廣。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根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充分認識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在理念、目標、層次、類型、模式方面的培養定位,才有利于培養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農民工;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培養定位
一、引言
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數據,中國2014年末的實際就業人口約77253萬人,農民工群體約27000萬,2014年末各類職業院校在校學生接近2000萬;新華報業網-江蘇經濟報2016年3月18日報道,2015年全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7747萬。這組數據說明(1)農民工群體占總勞動力群體的35%,比重大,并且還在增長;(2)農民工群體規模遠遠超過職業學校的在校生規模。可見,農民工群體是中國當前經濟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他們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職業水平還遠遠達不到中國各級各類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刻不容緩。然而身份的特殊性使農民工群體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上陷入尷尬境地。
二、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定位
模糊理論上,由于農民工群體的年齡超出學校教育年齡群體,應該接受繼續教育或成人教育,類型為學歷或學位教育。事實上,他們普遍接受的是某種技能培訓或崗前培訓,大多為“快餐式”培訓。“快餐式”培訓大多具有短期、單一、隨意性大、監管不嚴、體系不完善等特點。[1]鑒于上述矛盾,大多數學者在研究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問題時,對其概念的使用搖擺不定,提法甚多。除“職業教育與培訓”之外,相關的提法還有“職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很多情況下是在職業教育里探討職業培訓或職業技能訓練的問題;或者在職業培訓中探討職業教育的問題,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兩個詞語在概念上經常被混淆著使用,這直接導致了農民工在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定位模糊問題。
三、“創新、求變”的培養理念定位
中國的農民工已經經歷了兩代,老一代的傳統農民工是應中國工業化浪潮而產生,已經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對老一代農民工的培養理念是要適應中國工業化建設,需要他們學會服從、學會守時,把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調整為“標準化勞作”、“城市朝九晚五”的生活模式。[2]新生代農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是隨著信息化浪潮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與父輩相比,務農的經驗欠缺,也不愿意回到農村去,心底渴望融入城市,成為市民。現在中國已經進入了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無論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都離不開信息技術。信息時代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變化快、事物新。因此,為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一定要樹立“創新、求變”的理念,也必須教會他們學會創新、學會求變。
四、瞄準“大國工匠”的培養目標定位
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目標就是解決“把農民工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的問題。2016年6月,“工匠精神”一詞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工匠精神”成為中國職業教育領域的高頻詞。古人早在《增廣賢文》中寫道:“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加上中國漢唐時期的繁華盛世說明中國早就有“工匠精神”的傳統基因。在當今這個開放的世界,人們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復活。中國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過程中,需要數以億計的“大國工匠”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各行各業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特質的勞動者。農民工數量龐大、分布地區廣、涉業領域豐富,是一線勞動者的代表,亟待培養“工匠氣質”。他們就業廣泛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和西部開發地區以及東部沿海地區,涉業領域覆蓋了建筑、運輸、礦業、制造、電子、服裝、烹飪、保安、機械、維修、船員、家政、環保、保健、餐館等各行各業。他們的個人能力與就業市場差距的結構性失調導致農民工群體就業的迷惘和不穩定。農民工不知道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而企業也不知道招什么樣的人最合適。“工匠”標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是解決這一矛盾問題的有效途徑,是農民工與就業市場的黏合劑。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董志勇教授認為工匠精神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愛崗敬業、守正創新。全國總工會宣教部部長王曉峰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敬業(指職業精神)、精業(指職業水平)、奉獻(指個人品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211廠特技技師高鳳林認為工匠精神有三個層面,思想層面的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行為層面開拓創新和持續專注,目標層面的精益求精和追求極致。
五、以非學歷教育為主的培養類型定位
就中國學歷和非學歷兩類教育類型特征而言,學歷教育具有規模特點、標準化特點,而非學歷教育更具有個性化特征和靈活性特征。中國職業教育的學歷教育主要由各級各類中、高職院校,甚至應用本科院校承擔。這些中高職院校目前努力改革的方向就是要高度契合產業經濟的發展需求。但是,在信息化社會,新產業、新崗位的出現,舊崗位、舊職業的淘汰,中國中、高職院校由于受到辦學規模的制約,在對接市場開設專業、對接崗位開設課程方面的靈活性都不及非學歷教育。農民工很多屬于在崗一線人員,是第一時間接觸到職業崗位變化的群體,需要很快掌握新技術、新知識、新操作,特別講求實用性和時效性。學歷教育系統并不能非常迅速地根據新職業崗位和領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專業與課程體系,而且農民工也不需要為了某個崗位去接受一個完整體系的培養。劉曉認為“技藝授受”是職業教育的本質。[3]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就是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把技能因素、技術因素和智力因素植入農民工個體,使他們獲得職業初始化能力或者職業遷升能力,并為后續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顯然,在校的學歷教育與農工民群體需求有巨大差異。所以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對位于農民工個人,最適合的應是依托本職工作崗位的非學歷教育。
六、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的培養層次定位
現在的農民工中堅群體主要為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比傳統農民工普遍要高,并且呈逐年提高趨勢。根據《2015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農民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9.7%,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6.9%,未上過學的僅占1.1%,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專及以上占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3]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是中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都是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層次。中等職業教育落腳點在高素質勞動者,高等職業教育落腳點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文化水平要達到大專及以上。中等職業教育文化水平是要接近或達到高中階段。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4-2020)強調要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人民網《2015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中提出要保持中職教育與普高規模持平,這些文件和報告正好為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體當代農民工群體接受職業教育指明了方向。
七、以現代學徒制為主的培養模式定位
現代學徒制是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的重要嘗試。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發了《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整體部署推進中國的現代學徒制工作,2015年確定了100家單位正式首批試點現代學徒制。但在實施過程中,現代學徒制呈現出“學校熱”、“企業冷”的局面。雖說很多企業都渴望人才,卻更希望從競爭對手或合作伙伴中“挖人”,以解決人才瓶頸問題,而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培養人。從湘潭市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來看,以制鞋、檳榔加工、蓮子加工為主的制造業,以美容美發、養生保健、快遞物流為主現代服務業,對農民工的培訓幾乎都是采用非正規的師徒幫帶。優點是農民工直接在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接受培訓,不影響生產。缺點是這種受訓由于師傅的水平和要求不同,受企業文化的熏陶不同,培訓的隨意性較大,沒有檢測標準、規范和評價標準。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現代學徒制”,就不能只把培養對象鎖定為在校學生。判定是否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學徒制”可以從五個方面衡量:一是學徒是否為在崗人員,是否與企業簽訂了就業協議,二是師傅是否具備“雙師”資格;三是培訓成效是否有公認的評價標準;四是培訓目標是否有利于學徒樹立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意識;五是管理模式是否柔性化和彈性化。農民工為在崗人員,與企業有就業契約,這是開展“現代學徒制”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因此,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應該采用“現代學徒制”,既是農民工自身的需要,更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八、結束語
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定位問題直接關系到農民工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的構建。體系的構建要根據培養目標決定培訓內容與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培養理念決定了這個群體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培養類型、層次和模式決定了職業教育各主體的角色分工、實施管理等具體實施細則。只有準確把握了農民工在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層次、培養類型和培養模式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將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落到實處,實現中國智造的強基工程,也為農民工繼續教育晉升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賈湘琳.湘潭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轉型研究報告[D].2015(3).
[2]國家統計局,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6(10)66-70.
[3]劉曉.我國職業教育本職研究的現狀與省思[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9)10-14.
作者:賈湘琳 單位:湖南軟件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