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程思政下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術教育中的“課程思政”是通過對美術課程的深入挖掘,將隱含其中的積極的思想政治元素有機地融入美術課堂,從而達到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頻共振相互融合的目的。中小學階段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美術課堂,不僅能豐富課程的內容,還是對德育教育的有效補充。文章通過對當前中小學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課程思政融入美育改革的具體策略,以期對中小學美術教育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立德樹人一直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作為以育人為核心的整體課程觀,是落實“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全過程”的重要體現。其思想在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提前介入也十分必要。美術學科對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通過深入挖掘該學科的隱性思政元素,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良好的社會風尚、積極向上的心態等思政內容融合到課程中,不僅能夠豐富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而且對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能起到有效的補充。然而,“課程思政”這一在高等教育界已經被廣泛討論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學還沒有被充分討論。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前移到基礎教育階段,對中小學美術學科教學理念進行改革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及美術教育的基本任務
1.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的提出,始于2014年上海思政教育課程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旨在將各類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隨著上海經驗的逐步推廣,教育部于2017年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大力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課程思政”在全國高校范圍內刮起一股新風。“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化解了多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孤軍奮戰,其他學科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挖掘,以至于各學科課程和思政課程沒有形成有效合力,影響了思政教育實效的局面。我們將其概念可以理解為:“依托、借助于專業課、通識課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者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盵1]中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堂,符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將成為中小學課程教育的趨勢。
2.美術教育的基本任務
“美育”是通過教育提升人們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創作美的能力,是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著力點,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體現,自古以來就被文人教育所重視,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近代以來很多文人志士關注美育,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魯迅先生也曾說“美術可以輔以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贝送?,在中國的繪畫史上還涌現出徐悲鴻、詹建俊、張大千、黃賓虹等眾多愛國藝術家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優秀藝術作品。由此可見,美術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特定時期擔當起救國存亡的重要使命??梢哉f,美術教育擔負著引導學生建立正確審美認知,建立高尚道德品格的重任,是新時期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必修課和“營養基”。
二、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現狀
中小學是美術教育體系中的基礎階段,也是形成審美、塑造人格、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時期。但是,在傳統應試教育的理念下,美術課程受到教學體制和評價機制等多種原因的影響而長期得不到有效重視,從而暴露出學生“審美取向單一”“創作重技法輕思想”“重效果輕創意”“思政意識不足”等問題。因此,將“課程思政”理念前移到基礎教育階段就顯得尤為重要。
1.美術欣賞中:審美取向單一
中小學階段,由于美術課時有限,老師為了更快出作品效果,通常選擇表現性強且出效果的教學方式。西方現當代藝術由于具有較強的技法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成為中小學階段主要學習的美術形式。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中,老師通常以提升學生的創意思維為名,把凡•高、畢加索等西方藝術家的表現性作品作為啟發學生創意思維的案例,簡單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創作。而傳統的國、油、版、雕等經典藝術形式由于技法掌握周期長,對其欣賞也需要更多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往往被中小學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忽視,有的甚至將其視為守舊、古板而被排斥。如今,在很多兒童畫展中,經常會有大量的各種版本的“星空”“向日葵”充斥展廳,而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則相形見絀。由此帶來的結果便是,學生從小就認為西方的現代藝術才是具有創意的好的藝術作品的審美誤區。這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做法,直接導致了中小學生審美取向單一,甚至造成審美意識形態的偏差。
2.美術教學中:重技法輕思想
美術將寫實能力作為考核標準以來,導致社會形成了美術學習“技大于藝”的誤區。由于寫實技法的學習對于初學者來說效果明顯,對于教師來說教學體系完整容易授課。素描、色彩、速寫成為小學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美術學習的熱門課程。為了讓學生快速提升成績,很多中小學美術教師違背美術教學規律,讓學生反復練習排線、調色等枯燥技法,或是長期對石膏幾何體、陶罐、水果等物體進行寫生或臨摹。導致了學生作品千篇一律,沒有思想、沒有情感,有的只是線條和色彩的堆砌,陳丹青老師戲稱這些所謂的素描為“黑乎乎的東西”。學生除了能夠在作品中找到一點“畫得像”的肯定,除此之外,難以感受到繪畫帶來的精神樂趣。然而,美術并不僅是一門純技術的學科,如果只是掌握繪畫的基本技能,并不能夠理解藝術的真正含義,更不能對歷史上經典作品進行正確審美。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首次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質,使美術從技能的學習層面上升到了文化層面。2016年教育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協作組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到“人文底蘊”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要求。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也將“文化理解”作為五大基本素養之一。[2]由此可見,在中小學階段提高人文意識,提倡思想與技法并重才是美術教學的根本。
3.美術創作中:重效果輕創意
對于思維活躍、充滿想象力的中小學生來說,在掌握一定的美術表現技法后,美術創作構成了中小學階段美術教學的核心環節。然而,在中小學階段美術課程普遍不受重視的現狀下,為了更快出成績出畫面效果。部分教師還停留在美術教育1.0和2.0階段,對畫面效果極為重視,在授課中突出簡筆畫、重色描邊、大色塊、重復線描等效果。三筆畫一篇竹葉、五筆畫一個蘋果的幾步式畫法的“機械式速成技巧”成為教師教學的法寶。有的教師為突出畫面的震撼效果,讓學生在全開的畫面中進行無休止的線描,故意將簡單對象復雜化,一幅作品往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的畫面雖然飽滿且視覺沖擊力強,但是機械地重復中絲毫感受不到作品創作的靈氣。如今,美術教學已經發展到3,0的創意美術時代,更加注重孩子的自我表達,通過創意的方式培養孩子開闊的思維和主動思考的能力。4.0的素質美育時代,更是注重孩子整體素質的培養。5.0的大概念探究式藝術課程,已經擯棄灌輸式的教學,用“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4.課堂教學中:思政意識不足
在“課程思政”被明確提出之前,中小學階段對“課程思政”還缺少準確的認知,部分科任教師將“課程思政”理解為是思政課教師和班主任的任務。[3]由此,導致部分美術教師思政教育意識不強,在傳統教學的思維慣性中過分執著于學科基礎知識和技法訓練,對在美術課題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缺少認知,不善于借助思政素材進行一些創新性的引導。[4]部分有意識的老師,也受到課時、內容組織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系統地進行落實。然而,美術教育對于中小學生具有直觀性強、吸引度高等特點,是輔助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課程,如何在教學中將思想政治元素有效地融入課堂,對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達到美術學科以美育人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課程思政”融入美術教學的路徑
面對當前“課程思政”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中小學美術教學的特點,分別通過“鑒賞、寫生、創作”的三個課堂組織形式入手,將“挖掘、浸潤、融入”三個方法融匯其中,探討出一套具有中小學美術學科特點的課程思政路徑。
1.在鑒賞中挖掘思政
美術教育家朗格認為,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技藝訓練,而在于審美能力的陶冶,因此,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僅限于培養藝術家,而在于培養有審美鑒賞能力的民眾。著名畫家齊白石也以自己具有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為榮。當代美術教育家尹少淳也在文章中提出,美術中技法的訓練和教學必須與美術鑒賞相互輔翼,才能賦予美術教育的綜合性。[5]由此可見,美術鑒賞在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美術作品是藝術家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藝術化表達,作品中不僅反映了藝術家的思想,而且還反映了時代的思想文化。例如:徐悲鴻在抗戰期間創作的《奔馬》,董希文在建國時創作的《開國大典》,陳丹青在改革開放時期創作的《西藏組畫》,靳尚誼在九十年代創作的《塔吉克新娘》等經典作品,都是對中國在不同階段的發展中的準確反映。在中小學美術課堂對作品進行鑒賞時,除了對基本時代背景進行介紹以外,還要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如,《奔馬》反映出對國家的憂思之情,《開國大典》反映出的新中國誕生時中國人意氣風發的豪情,《西藏組畫》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塔吉克新娘》反映出的中國人的精神美、人性美。又如,歷屆全國美展的優秀作品大都是積極反映主流意識形態的佳作,其作品在歷屆時代背景中反映了改革開放、祖國騰飛、抗震救災、抗疫精神等重大題材,學生在美術鑒賞的同時能夠感受到豐富的思政力量。由此可見,美術鑒賞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對樹立中小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激發愛國熱情、培養歷史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2.在寫生中浸潤思政
寫生是直接面對實物或風景進行描繪的繪畫方式。在寫生中通過對客觀物象的描繪,經過人的主觀能動意識對客觀對象的鮮明元素進行加工,從而形成藝術作品。寫生有利用提升學生洞察世界、認識世界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同時,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實踐性教學活動是教學中重要的環節,美術教學中的寫生課以專業特色突出、實踐性強的特點,成為中小學實踐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走出教室的戶外寫生課程,符合核心素養中提到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核心要義。具有實踐性特征的戶外寫生課程對寫生環境的選擇是教學的核心。在課程思政的理念下,將學生帶入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環境中開展寫生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繪畫技巧、畫面表現等美術素養,還能讓學生在“浸潤式”的教學環境中主動體悟到思政元素,通過美術教育滲透德育,為中小學生品德發展奠定基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作為美術教師,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可以將學生帶入革命老區、革命紀念館去感受紅色文化的洗禮,通過現場聆聽、描繪、攝影等多種方式感受革命精神,也可以去民族文化聚集地,通過現場體驗、繪畫、制作的方式感受民族傳統工藝的工匠精神,還可以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去感受助人為樂、參與勞動的奉獻精神。通過全程參與和親身感悟表現出來的美術作品,一定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眼”“心”“手”高度統一的藝術創作。
3.在創作中融入思政
美術創作是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美術創作并不是藝術家的專利,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小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中,被稱為“實踐創新”能力,在美學學科核心素養中是“創意實踐”的重要構成。在提倡“課程思政”的背景下,美術創作是表達學生思想認知的最直接的手段,教師在創作中如何引導學生思考,便成為思政融入創作的重要問題。傳統的美術創作通常以學生對生活的直觀感受為出發點,對現實生活進行觀察和體驗。例如,觀察大自然在不同季節的色彩變化、體驗生活中的勞作過程、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發現等。雖然作品能夠反映一定的創作思想,但是中小學階段的認知還是以直觀感受為主,思政特色的主觀認知難以主動建立。在課程思政的視角下,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將觀察到從“客觀世界”直觀感知引向“心靈世界”的主觀體悟的層面。引導學生聚焦抗疫、航天航空、奧運會、鄉村振興等社會話題,讓學生從中體悟出抗疫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等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思政理念的融入結合中小學生無限的創意表達能力,必將產生大量極具感染力的美術作品,成為滋養學生心靈乃至感染整個社會的精神力量。
四、總結
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落實課程思政,不僅是對美術教學內容的豐富和提升,更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精神的具體體現。在德育為首位的中小學新課程標準中,通過美育滲透德育、美育與德育并重,是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在美術課題的鑒賞、寫生、創作等系列環節中挖掘、浸潤、融入課程思政,能在培養學生感知、觀察、創造能力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達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繼偉.“課程思政”:含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教育學研究,2019.3.
[2]洪虹.核心素養視闕下民間工藝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融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8.9.
[3]張默琳,楊影.論新時代中小學思政教育現狀與改革策略[J].大學,2021.12.
[4]李姝凝.課程思政視野下小學美術教育研究[J].求知導刊,2021.12.
[5]尹少淳.美術教育中的美術鑒賞[J].中國美術教育,1995.3.
作者:洪虹 單位:湖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