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生寫真情實感作文方法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目前初中生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實感的現狀,應重視閱讀引導,豐富情感,體驗真情;關注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搭建平臺,學習寫作技巧,表達真情;對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的學生,進行多形式的鼓勵和肯定。積極倡導學生在作文中寫真話、抒真情,寫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章,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寫作;真情實感;方法探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寫作要有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在“實施建議”部分也指出,“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在“評價建議”中將“要重視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習慣,鼓勵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到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為此,初中生寫作的過程就是從生活中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語文教師應讓寫作成為學生表現社會生活、抒寫真情實感的工具,把有真情實感視為學生作文的生命。但反觀當前現實,就目前初中生寫作而言,不少學生怕寫、厭寫作文已成為事實,作文假話、空話、套話連篇,缺乏生命活力,缺現場感,或無病呻吟,或東拼西湊,普遍存在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的現狀。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有待教師重視并研究辦法。
一.初中生寫不出真情實感作文的成因探究
從教師層面來看:不少語文教師認為寫出好文章是要有天賦的,是無法指導的。教師在作文教學時隨意性,無具體方法指導;或片面側重技法,忽視作文的真情實感;或作文批改常常用“閱”或一個分數來代替點評,或批改不及時等,導致學生寫作敷衍了事,自然寫不出真情實感的作文。從學生層面來看:現在的學生大部分生活單一、互聯網時代的淺閱讀等原因,缺少對經典作品的閱讀,對身邊生活缺少必要的觀察和體驗,寫作素材缺乏。葉圣陶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學生缺乏對生活的感悟,寫出來的作文自然是無源之水,造成作文內容單一、空洞,無真情實感。
二.倡導初中生寫真情實感作文的教學實踐
真實是文章的生命,真情是文章的靈魂。寫作中的“真情實感”,是一個人對于所經歷的生活獨特的內心感悟,是一種符合年齡特征和個人認識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宣泄。倡導初中生寫真情實感作文,可以采用以下途徑:
1.重視閱讀引導,豐富情感,體驗真情現行的部編語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作者都盡情地抒寫著自己的真性情,內涵豐富,適合引導初中生認真細讀。精讀好作品,含英咀華,披文入情,讀出情感的共鳴與心靈的交融。“要有意識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進入一種藝術的、凈化的、發達的、靈敏的個性化境界。要養成情感的自我檢驗習慣,要使自己的感情凈化、豐富,充滿自我再生機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學名著的社會內容,而且要從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豐富色彩。”(孫紹振《論作家的心理素質》)讀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在欣賞審美客體‘紫藤蘿’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時,更欣賞審美主體作者那被“紫藤蘿”所激活了的靈動豐富、細膩柔婉、思緒紛呈的人情美。將紫藤蘿花描繪的如此氣勢非凡,是因為作者對它充滿了無限的喜愛之情。讀臧克家《說和做》,除了體會詩人贊揚了聞一多的革命精神外,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詩人作為學生對自己的恩師崇高品格的敬意。教師應引導學生去品味教材中的例文,用心靈去和教材中的人物對話,對作者所表達的形情感產生共鳴,悟出寫作心得,在作品的情境中獲得生命體驗。語文教學要有“大閱讀觀”,除了閱讀語文教材外,還要大量閱讀被世人世代傳誦的經典作品,尋找作品中體現情感魅力的文字,走進作品,走近作者,賞析真實描寫生活場景的內容,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為此,可采取在班級中設立圖書角,讓學生捐獻藏書,交換閱讀;每兩周開設一節閱讀欣賞課,提供美文或由學生推薦,品味賞析,感悟真情;布置學生每月讀一本附錄中推薦的名著,寫賞析文字或推薦語,進行閱讀交流等。多讀精品文章,學生受到作家藝術靈氣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燭照,從而體驗文字傳遞的真情。
2.關注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美國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要想學生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就必須教會學生面向社會,關注生活,要以飽滿的熱情和自己獨特的眼光與視角去觀察周圍的客觀事物,并與之建立感情,進行作文訓練必須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將這感情融進寫作中,這樣寫出的作文就有真情實感,富有感染力。作為語文教師,要經常性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感悟生活,要善于捕捉周圍生活的閃光點、動情點,發現并領悟人間的真情,在身體力行中豐富情感。如學生進入初中后的第一篇作文,教師可讓學生寫寫對初中生活的真實感受,他們有寫對新環境的喜歡、對新老師的印象、對結識新朋友的欣喜,有寫學習壓力、充滿信心等,迅速完成了作文。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明白寫作文就是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抒寫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為了讓學生能從生活中收集寫作素材,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可以從七年級開始就要求每個學生寫周記,周記的內容一定要從生活中選材,讓學生自由發揮,寫本周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力求每次周記都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實踐證明,寫作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真實的生活中發現寫作的素材,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學生才會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只有學生愿意寫作、熱愛寫作之后,自然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3.搭建平臺,學習寫作技巧,表達真情初中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課中內容或社會生活學習中的人、事或某個場面進行表演,如考卷帶回家后、和家長角色換位等來搭建寫作平臺,讓表演者和觀眾分別描述感受,對學生進行寫作技巧的培養與訓練。也可以利用學生參與運動會、社會實踐活動等機會,教師攝下了“運動場上的健兒”、“忙碌的志愿者”、“快樂的游玩場景”等幾段視頻,結束后在教室播放,教師可以通過當場示范寫作、師生共寫等形式,指導學生進行寫作。這樣,學生既有近距離地觀察,又有真切的感受,教師幫助學生用文字真實地再現場景,寫出來的作文情感真摯,令人耳目一新。當學生積累了可寫的生活素材之后,教師還需引導學生要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對素材進行藝術加工,讓作文靈動起來。比如要合理地運用事件,去粗取精,選擇事例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環節作為重點來詳寫,次要一點的環節略寫,與中心無關的不寫。比如要適當地鋪墊和渲染。需要我們為事件創設必要的前提或環境,通過恰當的景物描寫來渲染氣氛,巧妙地烘托人物的心理。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父親買橘子的情節之所以催人淚下,是因為作者把這一細節放在家里連遭不幸的背景之下來刻畫的,父親那深深的舐犢之情便躍然紙上。比如綜合運用各種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通過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諸多方面描寫,讓讀者感受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當然,描寫時要力求抓住人物的特征,表現其鮮明的個性,有個性才有生命力。對同一個事物、同一話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寫作立意訓練,力求讓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可以表達的情感、可以有寫的內容。如以“校園里的那棵樹”為主題可設計一下活動:①遙望,發現“校園里的那棵樹”,發現自己的寫作素材,體悟“生活,要用心靈去發現”;②走近,思考“校園里的那棵樹”,回憶與“校園里的那棵樹”有關的人和事,體悟“生活,要用‘情、趣、理、美'去提煉”;③回首,講述“校園里的那棵樹”,寫導游詞,介紹“校園里的那棵樹”,掌握“生活,要用細節定格”的寫作要訣。這三個環節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與自然對話、與自我對話、與同伴對話。同時還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情感,生發思想認識,體悟寫作方法,從而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4.對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的學生,進行多形式的鼓勵和肯定無論是愛寫作文還是怕寫作文,學生在動筆時都期待老師能給予肯定、激勵性的評價。語文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給予學生寫作心靈的自由,肯定他們在文章中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提倡有創意的表達,強調寫作習慣、寫作素養和寫作能力的培養。當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要挖掘作文的亮點,對學生的寫作應及時、多形式進行評價,多鼓勵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哪怕他只有一句話或一個詞值得你去讀,從欣賞他的那句話、那個詞開始評價。可以讓優秀佳作亮相并讓學生自己朗讀作文,引發了學生的挑剔與羨慕心態,實則是引發了學生對自己作文的比照反思。作文講評更是一種欣賞,一種對話,體現出對盡可能多的學生的鼓勵。每一個學生都是作文評改的參與者,真正成為講評的主人,既引發了學生的評改熱情,又誘發了下次作文的寫作動機。同時不能忽略“評后修改”、“改后再評”兩環節,這樣寫作教學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也可在作文講評時,將批改時選取的最具真情實感的優秀習作、精彩的語段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還可以把作文張貼在教室后墻的“佳作快遞”欄目中,讓學生欣賞學習,特別要注意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那里找到一席之地,即使只是一段或一句精彩的話,這樣才能激發全體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也可以班刊的形式在學生中交流,或向校刊、校外媒體推薦,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找到寫作的成就感。“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倡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教學,讓作文回歸生活、流溢真情,記錄這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學生能寫、會寫真情實感的好作文,寫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章,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2.
2.陳樹元,陳全福.一起作文.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6-07
3.張水魚.基于任務型學習的寫作教學路徑初探.語文教學通訊,2019(02)
作者:陳明彥 單位:貴州省銅仁學院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