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層次分析法農村扶貧資金績效體系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精準扶貧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自2013年提出至今,我國已經在扶貧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績效評價仍需提升完善。本文從財務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四個維度出發選取各級評價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計算指標權重,以此構建一套完整的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
關鍵詞:精準扶貧;績效評價體系;層次分析法
一、引言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以下簡稱《綱要》)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扶貧開發進入了歷史新時期。近年來,政府對精準扶貧的投入力度持續增加。根據提出的扶貧目標,我國將在現行標準下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偉大目標。隨著扶貧工作的細化和深入,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完善農村扶貧資金使用效益績效的評價指標,可以充分發揮出績效評價對農村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的引導和驅策作用。因此,構建系統適用的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成為農村扶貧工作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任務。結合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的研究成果以及尚未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民眾和政府兩個角度為基點,從普適系統視角出發,構建包含財務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四個維度的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各個層次進行指標賦權,以此實現評價體系的適用性和可行性。
二、基于層次分析法在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構建
(一)績效評價體系構建原則第一,細化和量化指標原則。構建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是為了更好地比較和評價扶貧工作的現實效益,細化和量化評價指標可以對項目的進度提供及時且有價值的信息,并促進對扶貧項目的管理,增強項目管理者對扶貧項目的重視程度和責任感;第二,系統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扶貧工作范圍較廣,涉及到扶貧資金的投入與產出過程、扶貧對象的經濟水平變化、社會教育醫療水平以及生態環境等因素,因此要遵循系統性原則,但導致貧困的原因多元化,因此還需要考慮特殊貧困因素,選取相應的特殊評價指標;第三,合理性與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具有導向作用,因此科學合理設定評價指標是扶貧績效考核是否順暢運行的關鍵,更有利于發揮評價體系指揮棒的作用,為檢驗問題改正問題提供了基礎。
(二)評價指標的選取依據財政部2017年頒布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辦法》,以及2019年11與13日財政部聯合國務院扶貧辦印發了《關于調整的通知》,強調績效評價在使用效益上下功夫,但是該《辦法》著重強調扶貧資金的使用成效而有失評價體系的完整性,結合《綱要》內容,本文從財務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四個維度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選取評價指標,以此構建一套完整適用的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財務效益,旨在測量扶貧過程中扶貧資金的運行情況,考察使用過程中是否存在資金占用、截留等現象,明確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式和用途,從而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設性意見,真正的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減少浪費。因此本文將財務效益作為一級指標,選定資金投入、資金撥付、資金監管和資金使用成效為二級指標,再細化為扶貧資金到位率等12個三級評價指標。經濟效益,旨在衡量扶貧工作中一切經濟活動相關的發展狀況,經濟效益評價是扶貧項目工作可行性研究的重點環節,為扶貧項目的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經濟效益是一項綜合指標,將經濟分析融入到扶貧項目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因此,本文將經濟效益作為一級指標,選定涉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貧困戶產業發展、農民經濟生活水平三項為二級指標,再細化為公路修建完善程度等12個三級評價指標。社會效益,旨在衡量扶貧工作的開展對社會帶來的綜合效益。筆者所闡述的為狹義社會效益,即指扶貧項目實施后對社會價值的影響程度以及利用有限資源來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考核指標。因此,本文將社會效益作為一級指標,選定醫療、教育、科技、就業為二級指標,再細化為農村醫療保險覆蓋率等15個三級評價指標。環境效益,旨在衡量扶貧工作中生態環境與貧困戶周邊環境的改善程度。生態環境績效考核已經在許多研究中被作者肯定并給予建議策略,但農戶的居住環境以及農田的種植環境卻鮮見。因此,本文以環境效益作為一級指標,選定農村人民居住環境、種植環境及生態環境作為二級指標,再細化為危房改造及房屋量化程度等10個三級評價指標。
三、評價指標的賦權過程
1.構建層次結構模型。將績效評價體系層次化,目標層是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決策層為4個一級評價指標,細化14個二級評價指標為指標層,方案層是49個三級評價指標。2.構建指標層判斷矩陣。首先根據9級比例標尺設計專家意見表,整合專家給出的比較數值,再將同一層次的每個指標就其對上一層次相對應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并構造出判斷矩陣,計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例如:構造一級指標A1(財務效益)、A2(經濟效益)、A3(社會效益)、A4(環境效益)判斷矩陣A=(aij)n×n,aij>0,i,j=1,2,3,4,其中aij表示因素i和因素j相對于目標的重要性,以此方法再對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分別進行成對比較,進一步確定每個指標層的判斷矩陣,從而求得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的權重,三級指標對二級指標的權重。3.一致性檢驗。為了保證權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對每個成對比較矩陣計算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Wi,利用一致性指標CI(CI=λmax-n/n-1)、隨機一致性指標RI、一致性比率CR做一致性檢驗。CI=0時,A為完全一致矩陣,CR<0.1時,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許范圍內,有滿意的一致性,通過一致性檢驗。4.確定各級指標權重。首先根據上述方法確定一級指標的權重,然后利用相同的方法對二級指標、三級指標進行計算和檢驗,以此得到每個指標對上一級指標重要性的權重,從而得到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各級指標的相對權重。
四、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績效評價體系的應用
使用層次分析法的關鍵在于構造矩陣計算每個層次各指標的權重,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計算評價體系各層次指標的權重可借助Excel公式運算,如利用“MMULT”公式計算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λmax。在計算出各指標權重時,由于指標的計量單位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統一指標表現形式,本文皆采取百分之來表示各指標的標準化值[7]。農村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的三級指標權重則由一級指標權重、二級指標權重加權求和得出。運用層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將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結合起來,系統地將影響農村扶貧資金使用績效的評價指標進行量化,從而減少構建評價體系時因主觀判斷而存在的偏差,多準則決策方法使層次分析法具有簡捷、靈活且實用的特點,這更加便于決策者與決策分析者相互溝通,增加了決策的有效性。
五、研究結論及展望
本文構建的評價體系工作內容聚焦于指標的選定和賦權的方法選擇,并未經過實際訪談、調查等環節實證分析,因此在后續工作中還需選擇有代表性的貧困區作為實驗基點將此體系進行驗證,進而推進該體系的科學性與實用性。扶貧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但扶貧績效的評價尚未進入成熟階段,在實際中應注意保持績效評及工作的一貫性與連續性,提高農村扶貧資金使用效益,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百年目標起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顧仲陽.2019中國貧困人口數量最新消息:我國832個貧困縣已脫貧摘帽436個[N].人民網,2019-10-12.
[2]馬寧,郭麗華,韓學偉.河北省產業扶貧資金績效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8):184-185.
[3]焦克源,楊建花.基于AHP-熵權法的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效益評估研究.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2):133-143.
[4]李苗,崔軍.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行政管理改革,2017(10):65-71.
[5]蘇靜.平衡計分卡在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評價中的應用探討.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19):23-24.
作者:焦銀芬 郭兆藝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