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及對策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介紹了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對策,具體包括建立全域覆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全面到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立信息應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供參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隨著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關注度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提升農業整體形象等具有重要意義。現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進行探討,以期促進農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
1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
1.1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健全了基層監管機構。海鹽縣農經部門統領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依法查處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各鎮(街道)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領導小組,強化屬地監管職能。加強考核督導,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積極探索建立長效監管模式,從監管部門到農業生產主體,都有專人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
1.2源頭治理不斷推進
在治理上把好“源頭關”,從綠色防控、農藥與化肥減量、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方面優化農業生態環境。全面實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確保田園清潔。推進源頭控制和綠色健康發展,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點創建,以點帶面,輻射農業生產基地,提高農業生產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規范化管理水平。縣農業執法部門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執法監督,高毒限用農藥實行退市;強化案件查處力度,震懾違法犯罪行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日常檢查、監督抽查和風險監測,針對重點行業、重點品種,明確重點檢查的關鍵環節和風險點。
1.3產品抽檢形成常態
縣農業部門每年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品等為重點產品,以規模生產主體及認證農產品基地為重點區域,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做到抽檢一個產品、規范一個企業。
1.4追溯體系深入開展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是一個集政府監管、生產管理、消費查詢于一體的信息化網絡平臺,應深入推進追溯體系建設。一是開展追溯體系建設。對接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將規模生產者納入主體信息庫。二是開展智慧監管App新型監管模式。監管員安裝App,涵蓋巡查管理、現場執法、農資巡查、監管動態等內容,實現人員入地、設備進場、信息入網。三是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將規模主體全部納入合格證管理,開具合格證“一證一碼”。
2存在的問題
2.1監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海鹽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和村(社區)協管員都為兼職,承擔著較多的工作,在管理上存在盲點。海鹽縣農產品生產規模小,面廣量大,主體多而散,增加了監管難度。
2.2檢測能力不足
各鎮(街道)均有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室,但只能進行定性檢測。大多數檢測人員并非專職,因而人員配備尚顯不足。
2.3市場倒逼機制尚未健全
目前,農產品進入農貿市場門檻較低,在農貿市場銷售的鮮活農產品大多無產地準出證、農產品合格證等。農貿市場快檢室對部分農產品實行抽檢,抽檢結果并不能代表整體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場倒逼機制尚未健全。
2.4分散經營增加監管難度
當前,千家萬戶生產的農產品進入市場,來源追溯難、去向查證難,難以實現監管全覆蓋,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隱患。
3對策
3.1建立全域覆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3.1.1構建網格化監管體系。建立從縣級到鎮(街道)、村(社區)、生產企業(基地)的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縣政府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協調工作小組,縣級部門有專職監管機構,鎮(街道)有監管員,村(社區)落實協管員,生產企業(基地)配備內檢員,形成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為骨干、以協管員和內檢員為補充的立體化監管網格[1]。3.1.2建立全方位責任體系。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三大責任。一是落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范圍。二是落實部門監管責任。健全“一崗雙責”責任機制,落實各產業部門生產技術指導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雙重”職責。三是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積極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安全生產,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3.1.3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協調機制。推動生產、技術、行業、檢測、執法等機構和人員的廣泛協作,健全監管網絡體系。完善應急處置機制,提升應急事故處置能力。推行網格化管理和信息化監管,完善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堅持產管并舉和檢打聯動原則,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加強整治工作。3.1.4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一是開展“農安海鹽智慧監管App”監管。發揮縣級和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和村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開展網格化、規范化監管,實時對農產品生產主體進行全方位質量監管,推進農安“智慧監管”網格化管理。二是推進農安“智慧監管”網格化管理。推進縣、鎮、村三級智慧監管聯動,實現人員入地、設備進場、信息入網,實現監管履職網格化、監管過程透明化、監管數據實時化。三是開發建設農業主體“企業應用App”。在現有主體追溯應用平臺基礎上配套設計開發“企業應用App”平臺,真正實現縣農業生產主體信息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以及縣、鎮、村三級巡查檢查和執法,促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與監管平臺互聯互通,切實達到監管履職網格化、企業應用便捷化、監管過程透明化、監管數據實時化。四是深入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深入推進合格證的推廣與運用,積極推動農產品合格證與市場準入銜接。建立規模食用農產品生產者主體信息庫,符合一家,納入一家,讓生產主體真正做到可溯源、能保障。3.2完善全面到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3.2.1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體系。一是加強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鎮(街道)和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快速檢測室建設,形成縣、鎮、企三級檢測體系;二是督促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落實產品自檢制度[2]。3.2.2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檢測機制。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加大對農業投入品、基地生產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的檢測。每年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包括定量抽檢和定性抽檢,加強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對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實現全覆蓋,全面落實速測工作,開展定性檢測農產品。3.2.3建立檢測評價和風險預警機制。健全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會商評估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排查,摸清底數,防范風險;不斷加強監測結果應用,建立定期分析評估會商制度[3],及時發出預警信息,全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3.3建立信息應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3.3.1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對接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設立縣級追溯監管平臺。將規模農產品生產者全部納入追溯平臺主體信息庫,推進檢測、巡查、追溯、預警等數據的共建共享。開發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智慧監管“企業應用App”并提高使用率,達到追溯體系與智慧監管的快速融合,實現農業生產主體信息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縣鎮村三級巡查檢查和執法以及農產品快速檢測與監管平臺互聯互通,切實達到監管履職網格化、企業應用便捷化、監管過程透明化、監管數據實時化。3.3.2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充分運用追溯體系,主推“合格證+追溯碼”的“一證一碼”農產品合格證模式,以及“追溯碼”“三品一標”“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等[4]相結合的合格證管理方式,實行合格證標識上市,推動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有效對接。
4參考文獻
[1]蔣善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19):41-42.
[2]楊麗.淺談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農業,2019(7):94-95.
[3]黃芳梅.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存在問題與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16,10(27):110.
[4]蔣玉坤,姜志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6(33):38.
作者:王勝梅 單位:海鹽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