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法國室內設計中國風脈絡特征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絲綢之路促進了貿易的蓬勃發展,也為17-18世紀法國中國風設計的時代風尚提供了歷史背景。從室內美學形式角度出發,探討色彩、構圖和造型,揭秘中國風設計的脈絡與特征,對17-18世紀法國室內中國風設計的性質特征及其歷史地位進行概括總結。
【關鍵詞】法國中國風脈絡與特征美學形式
一、法國室內中國風設計脈絡的展現
西方自大航海時期開始,發現新世界,也發現了新事物。新奇事物引發人們的好奇與欲望,也引發審美上的革命性改變。大發現之后,西方對于神秘的中國愈加好奇與關注,一直都想揭開中國的神秘面紗,想探索神秘面紗背后的真相與本質。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中西方除了經濟貿易,在文化政治各領域的交流不斷加強,歐洲的商船將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屏風、壁紙、扇子、繡品、泥塑人物以及各式小玩意等等都陸陸續續運抵法國,開始在法國境內廣為流傳,17-18世紀的法國人更多是通過耶穌會傳教士們在中國居住以及游歷的心得著作,得以更清楚地認識華美富裕且歷史悠久的中國。德國學者利其溫(AdolfReichwein)認為:“洛可可時期的歐洲人對于中國的認識,不是通過文字,而是經由那些淺色的瓷器,色彩閃爍、質地飄逸的絲綢,展現了一個夢寐以求的美好前景。”[1]在法國,這股中國風熱潮尤其的熾熱,在如此崇尚中國工藝品的時代氛圍中,其仿制品也因為需求的擴充應運而生了,普拉德(AbrahamduPradel)的《1692年巴黎通訊地址使用手冊》中,描述了盛行的奇珍異玩交易景況[2]。華鐸的作品《杰爾桑店鋪招牌》,也描繪了當時巴黎著名的販賣中國藝品的商店“佛塔”。在當時的法國,凡是擁有社會地位的人,都會在家中擺放或真或假的中國貨,中國藝術成為18世紀法國人爭相追求的一種風尚[3]。歐洲因為中國工藝品的流通,形成了一股中國風尚,隨著中國熱逐漸加溫,中國的外銷工藝品供不應求,中國外銷工藝品的仿制開始于16世紀晚期,歐洲藝術家在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認識還并不完整的情境之下,參鑒了市面上流通的中國工藝品與版畫圖像,將中國符號加以提取再應用,以西方審美意趣來填補,巧思精煉出的中國風設計具有特殊的藝術趣味,是經由西方想象與詮釋的“中國風”(Chinoiserie),其中對于法國室內中國風設計圖樣影響最大的是紐霍夫的游記[4]。這樣的風潮也為一些從事中國藝術仿制及創作的藝術家提供了商業上的利益,布歇便是其中一員,為了迎合市場,布歇必須在視覺上參照進口的東方工藝品,刻意營造異國氛圍。布歇在法國洛可可時期繪制的中國風作品,不僅風格出眾、藝術價值高,而且他所塑造出來的中國風也都成為典型,影響了之后歐洲各國風行的中國風藝術。布歇積極從事中國風藝術創作是因為中國這樣一個遙遠且未知的地方,給他提供了足夠的想象空間。“中國”這個主題,能夠讓這些西方的藝術家在創作上有足夠的自由去發揮表現。西方藝術家對中國的一些設計并不是單純地模仿復制,而是汲取當中的東方趣味來進行西方式的藝術再創作。
二、法國室內中國風設計的美學形式
從美學形式上來分析法國室內中國風的色彩設計,在豐富的色彩中最有特色的色彩配置可簡單總結為三種組合方式:一是藍與白的組合;二是金、黑與紅的組合;三是淺色底上變化豐富的彩色,特別是粉彩的渲染。中國風設計的構圖特點:一為不對稱與不規則構圖,曲線、不對稱、柔美、可愛取代了直線、對稱、硬朗、冷峻,這都是與洛可可風格相對應;二為散點透視法以及鳥瞰式的視野方式,當然有的藝術家如達哥利在描繪東方景物時,也會采取焦點透視法以適應西方的審美習慣;三為不嚴格的比例關系,中國風追求異國情調的效果,如特別大的花朵、蝴蝶與蜻蜓等等。另外,中國風設計構圖在紡織和漆繪壁板中能見到,總共有兩種模式:一是島海式構圖,二是登高式構圖。島海式構圖模式有的來源于東方漆家具,實則就是東方散點透視式構圖的一種。登高式構圖實則就是畢芒圖案中常用的X式構圖。
三、解析法國室內中國風設計的性質特性
(一)設計領域的自由放縱
室內藝術是實用藝術領域的代表,中國風的藝術靈感源源不斷地刺激著藝術家們的創作,給18世紀的法國室內藝術設計者們帶來了難得的契機。設計者們從模仿中國外銷藝術品到創作中國風作品,寄托著設計師們理想的“中國房間”不斷涌現,使那個時期的法國室內藝術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時尚性質
中國風設計的時尚體現在流行層面上。18世紀的法國王公、貴族、社會名流們追求奢華的生活,引領著時尚風潮,中國風就是當時流行風尚的一種,被認為是一種時髦。國王對中國風的推崇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再因為法國的宮殿是開放的,民眾甚至可以到國王的房間進行參觀,因此民眾們也都加入風尚潮流里來。當時的法國引領歐洲時尚,法國國王有的,歐洲其他國王、女王也會很快跟上腳步,眾相追趕著法國的時髦。法國藝術家們所進行的中國風作品創作,基本上是對歐洲風格的表達與詮釋,是從西方社會文化的需求出發,因此,中國風只是中國皮,不見中國骨,骨架是基于西方審美意識與社會需求的異國風情,也是西方文化系統與審美意識下的殊異品味。
(三)符號化的表現手法
我們發現他們用來表現中國風的一系列符號反復出現,內容涉及各方面,譬如男人頭帶錐形帽,女人穿長裙,出門要撐著傘以及大肚子和尚是中國人崇拜的快樂之神。這些符號根據他們要表達的意境,被拼貼起來。那些為了讓法國人愉悅的作品,真正的中國人看到也會覺得很新奇有趣,被作品吸引,但是當被告之那就是中國時,又會非常震驚。
(四)程式化的表現手法
有了一系列符號作為設計素材以后,接下來就是以某種形式或是某種范式將設計素材或元素組合搭配起來。中國風在色彩設計上的靈感來源有:中國青花瓷的藍與白,東方漆器的黑色、紅色、金色,中國彩瓷上豐富艷麗的色彩。而“中國式”構圖與造型被表現為遵循著不對稱不規則的設計表現,且追求復雜的曲線與繁瑣的形式。于是,中國風設計也就有了范式:從符號化轉變為程式化。
四、法國室內中國風設計的歷史地位
約翰派爾編著的《世界室內設計史》對18世紀法國室內藝術中的中國風的描述,僅僅是一帶而過,留下“東方趣味與異國情調”幾個字眼,這不僅想讓人唏噓中國風盛行時的情景,中國風一個世紀的流行,至今還有跡可尋的,怎么就成了滄海一粟,不值得回顧。我并不認同其書中的觀點,中國風設計能夠在18世紀的法國流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的,并不僅僅是藝術家們在東方異域尋找靈感的形式游戲。雖然那些室內藝術中的中國風設計并沒有真實表現出中國藝術的精髓,但是卻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對于中國的向往,把他們心目中的中國表現得淋漓盡致,幾乎讓人相信那個國度是真實的。中國風設計在當時是成功的,18世紀法國室內藝術中國風的流行帶動了當時整個法國制造業的發展。由于產生了巨大的市場,不同層次顧客對產品需求的多樣化,刺激和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使其從模仿走向創造,譬如織業的大發展、瓷器與漆器的二次創造等等,最終都形成了自成的體系。貴族們的東方趣味得到了滿足,藝術家們才思泉涌,不斷超越自我,思想家們得到理論支撐,商人們獲得了巨額利潤,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絲路視域下法國室內中國風設計脈絡與特征的梳理與總結,對于法國室內中國風的歷史價值與地位有了一定的認識與見解,并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觀點:第一,17-18世紀法國室內藝術中的中國風設計雖然為了迎合市場對異國情調的追求,自問世開始就不斷碰觸追求風格純粹者的底線。但是如果我們用寬容且單純欣賞藝術的態度去看的話,其何嘗不是一種設計創新呢?反觀東方,不是也出現過追求西式浪漫的設計模仿風潮。第二,從文化的角度,不同文化之間又能做到多大程度的相互理解呢?中國文化的寫意水墨又有多少西方人能理解其中的奧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同文化的真正融合是不可能的,表面的裝飾藝術相對更容易拉近彼此間文化的距離,文化差異不一定要消除,也是可以互補融合的。中國風設計是對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次有力證據,是一種典型的特殊文化現象。第三,那些17-18世紀法國室內藝術中的中國風作品,長久留存下來。18世紀法國室內藝術中的中國風設計與洛可可風格交融在一起,那些充滿了怪誕、匪夷所思的畫面與洛可可藝術巧妙結合起來,加之精美絕倫的工藝、獨具匠心的混搭設計等等,傳達給人們太多的感動。精彩的設計絢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真心希望那虛幻的國度是真實存在的,它就是那樣一種獨特的風格。
作者:王荻 單位: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