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困境與對策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和辦學形式的發展,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當前高職院校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現狀,對高職院校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困境進行了分析,并開展了相應的對策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現代大學制度;困境;對策
一、現代大學制度的內涵
現代大學制度源自歐洲,成熟于美國。現代大學制度指的是在現代知識經濟背景下,大學實施的一種以政府宏觀調控為指引,以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和民主管理為手段的現代管理制度。其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宏觀角度看,即辦學體制,理清政府、社會和高校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從微觀角度看,即管理體系,包括學校內部的管理機制、管理制度和運行方式。現代大學的內部制度是維系一所大學正常運行和發揮其職能的根本保障。內部制度的一方面為靜態的管理結構,包括大學內部的組織機構劃分、隸屬關系等;另一方面為動態的運行機制,是大學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形式和運作原理,是連接大學靜態結構的粘合劑。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一般特征呈現為在校黨委的領導下,達到一種“校長治校,教授治學,科學管理,學校自治”的狀態。隨著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也被納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疇,在高等教育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時代背景之下,高職院校也應當緊跟高校制度改革的步伐,著眼長遠,為自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可靠的基礎。
二、高職院校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困境
1.內部管理制度存在嚴重的行政化傾向從高校內部管理制度來說,我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了以行政權力為主導,到逐漸去行政化的改革發展這一過程。多年來,高校一直受政府行政約束,教授和教師團體的作用在高校管理中并沒有被放到重要位置,使得學術權威削弱,行政權力泛化。在這種制度影響下,本來應該有明顯區別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格局,變成了由行政權力主導,過度干涉學術事項,使得教師團隊的學術權力被架空,大多數學術組織和學術職能也泛化成了行政組織和行政職能。行政化的管理直接讓學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與政府部門趨同,大學內部辦事程序機械,手續繁瑣,大部分教師趨向于去爭取行政職務、走行政路線,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之中。甚至由于過于泛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過于急功近利的辦學心態,導致了更為嚴重的大學精神喪失的問題。
2.缺乏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我國高職教育經過10余年的擴張,規模已經令世人矚目,但從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上看,這種發展主要體現在“量”上,“質”的問題則不盡人意,尚缺少有影響力的品牌高職院校,這與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規模是不相適應的。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辦學特色與其辦學傳統、辦學優勢和所處的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時代環境密不可分,可以說,有什么樣的精神土壤和管理制度,就會孕育什么樣的大學文化和辦學理念。而辦學特色是辦學理念的派生物,是辦學理念最直接、最現實的反映。高職教育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要有職業教育的個性,辦出特色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生命線,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所在。許多高職院校簡單套用高職教育的相關概念,或者簡單仿照國內外其他學校的辦學模式,對自身學校具體校情的忽視和失察,使得學校沒有形成具有本校個性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在同類型的高職院校中難以建立競爭優勢,也更難以保證學校的發展。
3.制度建設缺乏社會參與環節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是面向社會辦學,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同時這也是高職院校制度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從目前高職院校與社會力量的互動方面而言,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方式和路徑仍然比較單一,參與程度也不深,沒有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動。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雖然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但在實踐教學方面缺乏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學生到企業參加實習實訓的機會不多,可選擇的崗位少,實習實訓的內容較為單一,學生在實習實訓過程中難以得到有效的鍛煉,使得在走向具體工作崗位時,學生仍然缺乏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要靠用人單位重新培養,這直接導致學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因此如何在大學制度建設中平衡政府、社會和高校本身三者的角色分工,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高職院校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對策
1.政府宏觀指導,院校自主辦學在高職院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首要問題就是要理順政府和學校之間的關系。我國自1998年頒布高等教育法以來,就對高等院校在一定范圍內享有自主辦學的權力做了明文規定。但長期以來,由于種種現實原因,政府對于高校辦學過度干預,抑制了學校自主辦學能力的提升。2019年1月,國務院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高職院校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職業教育將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化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在新形勢下,政府應從宏觀層面對高職院校進行資源配置、政策引領和長期規劃,以促進學校發展。而高職院校應當充分適應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要求,在自主辦學的過程中完善與學校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增強辦學活力。
2.孕育校園文化,實現特色辦學校園文化是引領學校發展的靈魂,展示了學校的對外形象。雖然在制度建設方面,有明文規定的管理制度更能起到有力約束,但校園文化作為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一部分,對學校發展起著指向性和潛移默化的作用。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方面往往比本科院校更缺乏一些,由于沒有長期的歷史積淀,校園文化尤其顯得單薄無力。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下大力氣,不僅要建立好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而且還要將制度內化,沉淀為一種文化。同時,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的建設方面首先應當做好定位,圍繞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精神內涵和辦學特色,結合辦學理念著力于文化機制的重建,培育校園文化特色,凝練校園人文精神,從而促進辦學特色的形成。
3.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面向社會靈活辦學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是現代大學的主要出發點。因此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應盡量完善辦學機制。高職院校作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國家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應當著眼于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的目的,建立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一旦缺乏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就有可能導致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因此,高職院校在與社會互動的制度建設層面,要注重做好社會參與的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職院校面向社會靈活辦學,并不只是做做樣子,搞形式主義,而應當真正站在社會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角度上,換位思考,精準吸納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并在學校內部管理機制方面尋求創新。如現在的一些高職院校成立由社會各界精英組成的理事會,既可以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為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實用性人才提供建議,也可以給學生實習實訓和就業提供機會。
四、結語
目前,高職院校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還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也存在一些客觀上的困難。因此,如何成功地在高職院校進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不僅需要管理者轉變思路,解放思想,借鑒經驗,更需要政府支持,社會參與,不斷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倩,胡艷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意義、困境及出路[J].科教文匯,2013,(5):32.
[2]徐元俊.在高職院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思考[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1,(9):35.
[3]楊建國.現代大學制度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制度建設[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1.
作者:李亞玲 單位:懷化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