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美學下南坪曲子藝術價值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南坪曲子(俗稱南坪小調)在四川九寨溝廣為流傳。200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公布南坪曲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音樂美學的視角為切入點,探究南坪曲子的藝術價值,并針對南坪曲子從藝人才缺失和傳承困難等現狀進行了論析,就音樂美學的觀念對南坪曲子的保護和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音樂美學;藝術價值;南坪曲子
南坪曲子是我國民間音樂藝術中的瑰寶,其產生和發展既凝聚了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也發揮著傳統文化對其藝術價值的重要影響。南坪曲子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具有長時間的積累融合,個性鮮明,內容豐富,具有一定規模的理論和表演體系。音樂美學是在其哲學角度、心理學角度、社會學等角度的多方理論支持下,對南坪曲子形成、基本內容、創作方法、表演形式、傳承發展進行研究。
一、南坪曲子的形成
1.地理人文因素
九寨溝縣地處四川省的西北部,屬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轄,并與甘肅省的多縣接壤。九寨溝縣內多山多貌、地勢復雜險要,高山峽谷特征明顯。全縣呈現西南部地勢高,東南部相對較低的走勢,多山原、峽谷、河谷地貌。由于九寨溝縣處于甘肅省與四川省的交界處,所以從古到今都是西北地區入川進蜀的重要門戶。明清時期,戰爭與商貿讓九寨溝縣涌入了大量移民。這些移民多來自陜西、甘肅,移民的涌入促進了民族、地域間音樂文化的交流。通過筆者查閱資料發現,“南坪曲子”是以“文縣琵琶”“眉戶演唱”為基本表演方式,并融合當地民間音樂風格特點從而形成的一種多民族風格的民間音樂藝術,風俗、語言方面保留了較多西北文化的痕跡。從地理人文來看,在九寨溝縣由于人口的遷移,民族的融合從而產生了共同的生活文化地理環境,人們的審美在融合過程中趨于統一,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文化環境,這是多民族、多地域在審美方面保持和發展的體現[1]。
2.基本內容
南坪曲子的產生和生產勞動密不可分,九寨溝縣地處山區,全縣經濟以農業為主。因此,南坪曲子表演者多為農民。每逢農忙之后,與鄉親圍坐在篝火旁唱曲兒,一方面,可以宣泄情緒;另一方面,有助于增進同鄉之間的感情。南坪曲子的表演形式多樣,可以細分為多檔、單檔兩種表演形式。其中,多檔表演形式指的是由兩個以上的演員進行演奏,并采用瓷碟、碰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領唱加伴唱等。單檔表演形式是指只有一個人手持琵琶進行自彈自唱。南坪曲子歌詞內容也非常廣泛,能夠反映人民的生產生活,如《回娘家》《摘花椒》等;也有表達男女青年戀愛、婚嫁方面的:這類歌曲中有的是具有反封建意義的,如《情歌》《送郎》《月兒落西下》《二姑娘》《女寡婦》等。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類的:這個類型數量也很多,創作篇幅一般都比較長,能夠以說唱音樂的方式生動形象地進行敘事,如《相子出家》等。
二、南坪曲子的創作美學
1.音樂創作的動力
音樂創作是音樂美學研究的前提與開端。創作對南坪曲子的藝術價值起決定性作用。南坪曲子的創作與社會生活具有高度相關性。這表現在音樂與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相同,一方面,音樂創作可以反映社會生活的變化;另一方面,社會生活直接影響音樂的創作。南坪曲子的創作類型多以愛情類、勞動生活類為主[2]。這些類型都屬于社會生活。這可以理解為創作的“表現性”目的。創作者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體驗可以透過音樂創作得以實現,在這種“表現性”的驅使下,音樂的創作活動便變得更加符合當代社會生活的基調。例如,《鬧五更》《點兵》《禁詳煙》等曲子是以老百姓的視角傳唱清代以來的某些真實歷史事件;《采花》《月兒落西下》《送郎》《三姑娘》等曲子表現了當時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情;《莊家曲》《摘花椒》《骨碌子要錢》等曲子則反應生產勞動生活的場景。
2.音樂創作的基本形式
從調式調性上來看,南坪曲子可分為花調和背宮調兩種,音樂美學認為,調式是樂音構成音列時每個音的關系所體現出來的結構特征。也就是說這些不同的結構特征可以形成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這也是音樂文化差異性的主要體現。調式最主要的特點是讓有音樂形成了自己的表現特征和表情性傾向[3]。花調是南坪曲子中的小調,也被稱之為小曲。這種曲調主要表現在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平穩有序,南坪曲子中的花調每個曲目前都會加入大約四小節的過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采花》,該曲過門有4小節,旋律線條明快優美。背宮調跟花調最本質的區別是:背宮調是七聲音階,而花調則是五聲音階。七聲音階在表達音樂時音響效果更為豐富。從聽覺上來看,背宮調多是聯曲體結構,在曲子中間成結尾插入其他曲牌,也就是說轉調。這種調式往往在音樂的復雜程度和緊張度大于花調。音樂素材更為豐富,整體感更強。南坪曲子按照曲式結構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單曲體與聯曲體。曲式結構的審美側重點在于音樂內部結構組合規律,無論什么民族、什么地域的音樂作品都應該具有相對統一、連貫、平衡的曲式結構[4]。單曲體結構的曲子集中在花調,花調的曲式較為簡單,篇幅短小,獨立性較強,分句清晰,通常以兩樂句樂段、三樂句樂段、四樂句樂段最為常見,這種曲式結構一般只有一個曲牌,然后反復,從而構成完整的曲目。聯曲體結構的曲子多集中在背宮調,聯曲體通常會有兩個及以上的曲牌用固定的間奏連接起來。曲式結構多為多段體結構,例如,《皇姑出家》是由《出家調》《皇姑出家本調》等六個曲牌連接構成,聯曲體比單曲體更有對比性,在音樂的聽覺上更廣泛、更靈活。聯曲體結構并不是簡單的結構堆砌,是在審美規律和音樂創作形態的雙重定義下結合而成,是對比與統一的綜合表現。
三、南坪曲子的表演美學
1.表演形式的鮮明特點
南坪曲子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樣,一般分為單檔和多檔。單檔多為獨唱,多檔為重唱、齊唱、領唱加伴唱形式,這兩種類型的伴奏均為三弦土琵琶加瓷碟等打擊樂構成。如何抱琵琶是南坪曲子表演形式的一大特點,最初的抱握方式為橫抱,演奏者將琵琶橫放于腿上,與身體呈九十度,兩腿平放且坐著;此后又有了與身體呈四十五度的側抱琵琶形式,表演者側抱琵琶,需翹腿。近年來,隨著舞臺表演審美的提高,很多南坪曲子演奏者將琵琶豎抱,這是吸收了北方琵琶的抱姿,在演奏時會更加優雅[4]。南坪曲子在表演形式上力求創新,如豎抱琵琶,通過創新方式增強表演效果的渲染力、影響力。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及人們對表演需求的改變,南坪曲子也在發生不斷的調整,并在變化調整過程中豐富演奏形式的多樣性。從審美的角度分析,南坪曲子注重歷史經典與現實需求的統一協調,符合音樂表演的美學原理。匹配時代發展需求是南坪曲子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也是其他音樂形式經過歷史沉淀留存下來的根本道理。通過在表演中緊跟時代發展需求,表演藝術家通過形式多樣的內容進行作品創作、滿足大眾需求,亦是對時代審美的把握與尊重。
2.南坪曲子的集體性要求表演者配合協作
南坪曲子好的表演效果離不開表演者的通力協作與密切配合。南坪曲子的表演常為多人表演,想要實現表演過程中的配合協作,首先,要求表演者了解和掌握音樂作品,要有演出熱情和集體意識;其次,表演者要有清醒的自我認知,在表現同一個作品時,不同的表演者對作品的內涵應做出統一的藝術處理,這種統一的音樂處理會呈現出高度協調的音樂形象,從而獲得更好的音樂表現,這是集體表演的精髓之一。同時,在南坪曲子的表演中,要強調樂器和聲音的有機結合。民間音樂即興性較多,即便是每個人都熟知音樂作品,但表演出來的感覺可能會大相徑庭。因此,在表演前應做演出準備和演出設計,把握樂器和聲音的融合,而不是單一地展現某一方面的特點,這在音樂美學中被稱為客觀性和主觀性協調統一[5]。
四、南坪曲子的傳承與發展
音樂的傳承發展與其功能密不可分,而音樂的功能是音樂美學的核心要素之一,音樂的功能是其傳承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1.南坪曲子的情感功能
首先,南坪曲子可以表現大眾審美和思想情感。南坪曲子形成至今已有兩百余年的歷史,作為當地老百姓最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以其獨特的音樂和表演聯系起人民的精神紐帶,在當地人勞作務農后,需再一起唱起南坪曲子,通過南坪曲子滿足精神需求,而南坪曲子作為精神必需品時,使人民的感性需要得到了釋放,成暫時的情感寄托方式,而從音樂的創作表演聽覺這三個部分來看,是大眾的審美導向促進了南坪曲子的發展,因此,南坪曲子表現了大眾的審美,這是南坪曲子功能的基本表現。
2.南坪曲子的實用功能
南坪曲子具有教化、認識、宣泄、教育等實用功能。音樂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每一個歷史時期,音樂都是強有力的教化手段,通過傳播南坪曲子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認識方面,由于南坪曲子的創作有很多歷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事件,進程或社會文化狀況,這說明,通過南坪曲子,人們可以通過傳唱來了解認識社會歷史和生態人文;抒發情感宣泄情緒是南坪曲子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唱曲彈琵琶將情感情緒宣泄出來,已經是現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方式。教育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音樂文化融合方面,南坪曲子的教育意義是使名族文化在融合過程中得以傳承,在九寨溝縣這樣相對發達的地區,運用彈唱的形式,將民間文化得以傳播,這是民間音樂在教育上的體現,是區中文化禮儀、娛樂、等功利行為的重要手段[6]。
3.南坪曲子的功能與傳承發展的關系
首先,在教化認識方面,九寨溝縣政府采取措施加強了對南坪曲子的保護,如在城市建設方面會修建南坪曲子風格的建筑,以及使用彩繪技術建造了“南坪曲子”發展圖,以此展示南坪曲子的發展歷程和變遷過程,內容精致,場面壯觀。民間組織有南坪曲子“琵琶彈唱培訓中心”,這一中心不但傳承保護南坪曲子,而且還與時俱進,創作了很多符合當代政策的曲子,如《南坪是個好地方》《計劃生育是國策》《新農村建設步伐快》《廉政準則牢記心》等,這些曲子涉及法律法規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農村建設等,這是南坪曲子在教化認識方面的傳承和發展。其次,在情感宣泄方面,加大南坪曲子的演出宣傳力度,不定期地舉辦演出活動,包括文化下鄉等惠民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可以輕松觀看南坪曲子的表演。最后,在教育方面,積極發展“南坪曲子”傳承人,并且當地政府還將“南坪曲子”納入中小學音樂課中。讓中小學生大范圍學習“南坪曲子”,不但對南坪曲子的傳承發展有重要作用,還對中小學生提高藝術修養有相當大的幫助。由此可以看出,南坪曲子的功能是其傳承和保護的重要前提條件,也是音樂美學賦予南坪曲子的重要范疇之一。南坪曲子的傳承意義就在于其除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還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契機。堅持文化自信,樹立人民群眾為中心的重要工作導向,把文化產業發展好,把文化遺產保護好,深化市場監督,擴大九寨溝文化影響力,是傳承發展南坪曲子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基礎。
五、結語
綜上所述,南坪曲子作為九寨溝縣最重要的音樂文化,已然成為當地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音樂美學的視角下,分析研究了南坪曲子這一藝術形式的形成、創作、表演、功能、傳承發展等主要問題,深刻認識到南坪曲子的音樂之美。同時,由于現代人的審美一直在不斷發生變化,南坪曲子的生存環境也不容樂觀,這就要求遵循其自身發展規律,尊重其藝術價值,探索出更符合審美,更有藝術價值的南坪曲子,使南坪曲子得到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32.
[2]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16.
[3]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89.
[4]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152.
[5]李建蓉.南坪小調初探[J].四川戲曲,2008(5).
[6]龍有成.論南坪彈唱的結構特點及傳承保護[J].四川戲曲,2011(5).
作者:吳靜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