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仙豆與魔術語言探索及文化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十一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魔術、滑稽比賽于2021年5月1日至5日在深圳歡樂谷舉行。由重慶雜技藝術團精心打造的近景魔術《仙豆》一舉摘得該屆中國雜技金菊獎金獎。該節目完美展示了以中國手彩戲法為根基所塑造的神秘、驚奇和魔幻,給觀眾奇觀的體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仙豆》對傳統魔術的突破和創新
近景魔術《仙豆》脫胎于我國傳統戲法“仙人摘豆”,經多位藝術家的表演與創新,現仍久演不衰。它運用現代科技和魔幻技巧相結合,整體彰顯出對傳統戲法語言的解構和對當代魔術文化語言的重構,表演亦真亦假、虛虛實實,極具藝術感染力,令人目不暇接、賞心悅目。魔術師用幾個小碗和紅豆為道具,在再現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調適、重組,突破因循守舊,最終以適合現代人審美興趣的新式魔術語言呈現了植物生長、開花及孕育生命的過程,表現人與豆之間的故事,變幻莫測,極具觀賞性。《仙豆》將“劇情”融入現代魔術表演,圍繞“生命”主旨,以“生命的力量”為主題。劇情式的魔術節目以故事和人物設置為切入點,更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引導觀者對魔術語言的重新理解及思考。魔術師與豆在嬉戲過程中逐漸建立起感情,從不熟悉到逐漸熟絡,而此時豆卻消失不見了;魔術師抱著一絲希望嘗試找回豆子,卻從手中流出沙子并幻化成無數粒種子,在手中生長、開花、結果,以一種生命的形式重新出現并升華。在創作者營造的特定場域中,故事“劇情”給人以審美的體驗,而在場域審美空間中,《仙豆》完成了從傳統的技法表現到現代魔術“劇場”的審美轉變。《仙豆》在傳統戲法的基礎上大膽融入現代技術,通過音樂、服裝、燈光、舞臺的有效烘托,整體效果得到完美呈現,給觀眾聽覺與視覺的感官沖擊。音樂的基調與表演的節奏配合相得益彰,表演以輕柔的音樂開始,音樂的第一個小高潮便是魔術師變出了陶瓷碗,而紅色小球由露珠凝聚而成,幻化出三粒“仙豆”;緊接著音樂過渡到激昂之中,陶瓷小碗與“仙豆”在一開一合之間變出一個玻璃小碗,隨后三粒“仙豆”消失不見,忽地又變成了一粒大紅“仙豆”,隨后變成五粒小紅“仙豆”;“仙豆”在兩只碗之間來回轉移,隨著急促的音樂和魔術師快速的雙手起落間,“仙豆”和小碗全無影無蹤了。音樂戛然而止,魔術師目瞪口呆,雙手舉起,手心朝外,此處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將表演推向高潮。隨著哀傷的音樂響起,魔術師四處尋找“仙豆”都無跡可尋,突然“仙豆”從衣服上躥出來,魔術師將其拿在手中,一粒大仙豆瞬間變成無數粒小仙豆從手中灑落在桌布上;魔術師撿起幾粒“仙豆”攥入手中,“仙豆”仿佛找到了土壤,在他手中生長、開花、結果,整個生長過程一氣呵成,干凈利落;須臾抬手之間,一只蝴蝶出現在魔術師手中,輕輕一吹它便翩翩向遠處飛去。在近景魔術《仙豆》作品中,背景音樂采用“弱—強—停—弱—強—停”的節奏,循序漸進地推動故事發展,帶領觀眾走進戲劇情境中。音樂旋律隨著故事發展遞增加快,寂靜時刻給觀眾留有想象空間,調動觀眾的情緒與節目同步高漲。恰當的音樂烘托了《仙豆》的表演氛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具有烘托氣氛及信息揭示的作用,增強代入感。不同節奏的音樂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魔術師則利用視覺、心理等因素增強表演的神秘效果。在魔術師與豆子的互動中,觀眾仿佛能感受到豆子的生命,魔術師并沒有單純地視豆子為一種表演工具,而是他的“舞臺搭檔”。《仙豆》表演者以當代魔術的形式將傳統戲法重構,使觀眾對這一熟悉的題材有了新的觀感體驗。整個作品道具十分簡單——桌子上一塊黑色的襯布、一個陶瓷小碗、一個透明小碗、幾個紅色小球。鑒于近景魔術表演空間無需占據舞臺大面積場地,因而創作者對音樂、燈光、服裝及舞臺的整體設計有所講究,在漆黑的背景中用聚光將觀眾的視線聚焦于表演舞臺中心,表演者則身著白色絲綢質感的寬衣寬褲,與黑色的表演臺形成強烈反差,增加節目的視覺沖突美感。現代技術的應用是當代魔術的重要特征。在《仙豆》作品表演中,音樂、燈光、服裝、道具、舞臺布景等極大地豐富了表演的內容及形式,渲染了主題,增加了表演的生動性,并提升了作品的整體美感,呈現出符合現代審美的表演形式,進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內涵。中國當代魔術立足于傳統并不斷融合現代技術,促成了魔術領域多元文化、多藝術門類的交融共生、協作發展,促進了魔術從注重“技”向“技與藝”結合轉型發展,也使“演與看”的關系悄然發生改變。近景魔術因觀演距離近的特點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魔術師則用眼神交流、語言溝通等方式與觀眾互動。在《仙豆》中,魔術師用滑稽的肢體動作、夸張的面部神情,配以恰當的音樂和使用聚光燈打造出輕松愉悅的環境,使觀眾感受到了魔術帶來的樂趣。與以往的精妙說口不同,《仙豆》魔術師在表演過程中并未言語,往昔的妙語連珠一定程度上讓位于表演本身,使觀眾專注于魔術師營造的視覺看點中。
二、從“金菊獎”到《仙豆》的文化意蘊
在第十一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魔術、滑稽比賽總決賽中,《仙豆》從眾多參賽節目中脫穎而出,榮膺桂冠。作品在傳承古老戲法的基礎上煥發新的生機。《仙豆》是典型的近景魔術,作品整體融入了更深層的文化觀念,彰顯鮮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我國民間傳統的習俗中,瓜、石榴、豆、葫蘆等多籽植物被賦予“多子”的象征,用作生命的載體。《仙豆》中使用的豆寄托著中國民眾對農業生產的期盼,豆作為魔術道具也表達了人們對“五谷豐登”的富足愿望、心理期盼和生存智慧。魔術師將豆擬人化,豆在手中、碗中、衣服間不斷變化、運動、轉換,表現了生命欣欣向榮的活力,最后它歸入土壤,經過滋養慢慢開出花朵、結出果實。這正是《仙豆》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所在。作品不以浮夸的舞臺表演為噱頭,不以特殊魔術技法的呈現為目的,而是將表演從技巧引向深層次的思考,以技法為表現、故事為引導,探索既立足我國傳統戲法又符合新時代觀眾需求的推陳出新魔術節目。
三、數字化時代中國魔術的發展趨勢
在媒介多元化發展的當今,從屬中國雜技門類的魔術藝術受眾有限。如何在網絡化時代推廣普及,保持自己對觀眾的吸引力;如何從魔術本體出發謀求創新發展,乃是中國雜技魔術界亟待解決的問題。魔術藝術要發展,就要對傳統魔術進行挖掘和革新。如魔術的各種表演技巧,甚至從服裝、音樂、燈光到舞臺設置等都需要推陳出新;還要注重民族風格,結合地方特色,不斷提高節目質量,把創新與精品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在傳統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魔術首先注重的是表演者自身的技術,如在《仙豆》中完全依照魔術師手法的靈活和敏捷,豆本身并沒什么特殊的,魔術師則需經長久的苦練,達到在“技”的嫻熟上再追求“藝”的高度,最終實現二者的完美呈現。隨著網絡視頻生態環境的構建,為魔術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和方法。對此,魔術藝術可借助大眾媒介擴大受眾面,增強傳播廣度,而魔術表演者要不斷提煉自己的魔術語言表現力、感染力,創造出富有文化內涵、形式短小精悍、視覺效果強烈的魔術作品。較之大場面的魔術表演,近景魔術、心靈魔術等表演成本低,觀眾接受度更高。將此類表演引入主題樂園等場所,與知名品牌聯名打造魔術文化產品,發展魔術文化產業,也是其發展方向之一。魔術與音樂、戲劇等藝術門類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形成跨學科交流,極大豐富了魔術的表現語言。此外,部分魔術師將電影情節引入魔術表演中,以此打造極具敘事性的新魔術,也凸顯了當代魔術的新穎之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魔術藝術發展的基礎,在對魔術藝術進行創新時必須以傳統文化為根基,挖掘深層的文化意蘊,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將繼承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不斷創新發展。中國魔術還應充分發揮“走出去,引進來”策略,并關注當下民眾的審美需求,探索立足于民族又順應時展的中國特色魔術。不僅如此,還要注重魔術理論研究的開展與深化,創作具有中國氣度、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魔術精品。
作者:于昊旻 胡澤容 安燕玲 單位:西南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