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目標語言文化與外語語言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聯系起來在國外外語教育界已經形成共識,但我國外語教育界因為各種因素限制,沒有高度重視文化意識引入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對外語語言教學的正向激勵作用。文章從語言學習與文化的關系,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語言學習教學中設定文化學習的目標等方面,論證了文化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動態交互,教學中目標語文化的選取對于塑造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者的文化觀至關重要。
關鍵詞:語言教學;文化意識;動態交互;跨文化交際能力;課堂目標
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仍是備受關注的問題。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不僅需要學習語言知識,還應當熟悉目標語言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更為自如地使用目標語言。教師有必要向學習者提供文化背景并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1語言學習與文化獲得二者密不可分
語言不是任意堆砌的符號,而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傳達文化,是文化的組成部分。Shaul和Furbee〔1〕指出,語言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系統的,因此可以觀察和描述。Brown〔2〕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兩者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因此在不失去語言或文化意義的情況下,無法將兩者分開。第二種語言的獲得,除了專門的、工具性的獲得之外,也是第二種文化的獲得。Kram-sch〔3〕認為,語言是人們進行社交活動的主要手段,當將其用于交流時,它以各種復雜的方式與文化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學習一種語言被認為是“與學習其文化密不可分的”。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第二語言學習在某些方面涉及獲得第二身份,第二語言學習通常等于第二文化學習。在外語教學的后方法時代,英語教學對文化問題變得越來越敏感〔4〕。可以說,教師所有的教學實踐都在直接或者間接地對文化進行解讀,因此文化是語言學習和教學的重點概念之一,教師不應當回避它。在交際時代語言教師為什么應當關注文化這個問題,Holme〔5〕提出了富有見地的“建構主義觀點”(constructionistview)和“能力觀點”(competenceview)兩種解釋角度。“建構主義觀點”指出學生可能會受到文本和文本隱含信息的文化構造的影響,因此語言學習應充分理解這些含義。“能力觀點”認為一種語言的文化知識對于徹底理解語言之間的細微差別至關重要。基于此,文化知識是理解語言的真實含義的前提。這兩種解釋角度將語言和文化的碰撞交流視為一種動態交互(DynamicInterac-tion)學習過程,對語言或者文化二者之一的充分理解都會帶來對另一個認識層面的大幅提升。外語學習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第二語言的習得就是第二文化的習得。
2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需要更多關注目標語言文化
減少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沖突取決于能否適應目標語文化的價值觀、規范、信仰和社會實踐,以符合文化預期,并尊重文化差異。然而人們在適應特定社會文化模式時總是遇到困難。根據Kim〔6〕的觀點,跨文化交際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文化差異,而該問題主要是文化上的不熟悉與不兼容帶來的。在許多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被期望按照交往的文化背景適當地表現。具體而言,參與者應當有能力采取適當的措施來避免跨文化交流中出現歧義,這其中就包括有效地使用目標語言來厘清上下文背景的含義。對于非母語文化環境參與者而言,這種能力也提供了一種非常實用的溝通技巧,即通過對背景知識的推衍來猜測不熟悉的詞匯或者語句的意思,或者與母語交流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升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在目標語言學習過程中缺乏對文化意識的輸入,只關注語言知識本身,比如側重于語法結構的學習,而不是通過研讀上下文來了解文本所體現的文化背景,學習者就不可能對使用該語言的社會的文化模式、規范和價值觀有更深入的了解,難以在交流中抓住語言傳達的特定含義,無法達到成功的交際效果。在外語教學中采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將文化意識與語言知識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者的溝通技巧,還能夠幫助學習者塑造個人適應新文化的心理能力。外語學習者進入目標語言使用國學習生活時,往往擔心不能夠在非母語交流環境中得體地表達個人觀點或者錯誤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出現諸如“啞巴英語”等現象。這種顧慮極大地限制了個人應用目標語言的實際效果,使語言作為主要社交手段的工具性作用大打折扣。如果語言教師勝任語言交流的同時,具備輸出目標語言所包含的潛在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的能力,學生們就可以提前了解目標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或環境,從而輕松越過融入新文化的難關。想要獲得在教學中整合文化的能力,語言教師應當在加入外語教學計劃之前經過跨文化的培訓,即教師自己應當成為目標語言的有效溝通者。這不僅可以增進人們對文化差異的理解,還可以使教師掌握處理學習者在交流外語時所面對問題的技能〔7〕。教師還可以向學習者介紹一系列包含文化知識的目標語言文本,以幫助學生熟知語言使用模式,以及了解語言如何在跨文化交際中發揮作用。在課堂中介紹與目標語言所在國家相關的歷史、政治、經濟和地理等特定文化主題也可以使學生受益良多,因為特定主題交流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深化論題的能力,在詞匯拓展和細節描述方面上升一個臺階。此外,根據Emitt和Komesaroff〔8〕的觀點,語言學習者需要有效地使用語言達成多種目的,例如遵循指令,尋找信息,娛樂和自我表達。為達成這些目的,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高學生溝通能力來實現。貼近真實場景的的課堂活動,例如角色扮演和討論,可以很好的發展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當然,國內一些學者也指出,將跨文化交際引入教學過程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包括首先既要避免民族中心論又要避免崇洋心理,要避免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觀點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其次要在文化對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本族文化;再次在跨文化意識教學中要避免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影響;再者跨文化意識教學不能代替跨文化交際實踐〔9〕。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中,要幫助學習者識別跨文化交流中所遵循的文化差異和模式。
3語言課堂中文化學習的目標
如果文化被認為是第二語言或外語課程的一部分,則應明確設定具體目標。理查茲Richards〔10〕提出在語言教學中設定目標的主要原因。首先,人們通常有動機去追求特定的目標。其次,在教學中設定目標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再者,當目標合理和清楚時,可以合理有效地執行教學秩序。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幫助學生設定的文化目標?Valette〔11〕認為文化目標可以分為四類:(1)增強對目標文化的認識和了解,(2)獲得目標語的禮節文化,(3)了解目標文化與學生文化之間的差異,(4)了解目標文化的價值。同樣,Peterson和Coltrane〔12〕指出,教師應清晰地設定文化目標,組織文化活動,并寫入教案,文化必須作為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著名的語言學教授Kramsch〔13〕指出,美國外語教師重新審視了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目前努力方向是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聯系起來。具體說,國家外語學習標準(1996,2006)為文化目標設定了兩個標準:第一個強調實踐(或社會互動方式);第二個強調產品(例如書籍,工具,食物,法律,音樂和游戲)與文化觀點(例如含義,態度,價值觀和思想)相關聯。此外,在《國家外語學習標準》(1996,2006)中還提到,形式文化(“大C”)和日常生活文化(“小C”)都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它們都是密不可分的融入文化中的語言,并且對文化兩個方面的理解和參與對于不同語言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至關重要〔14〕。我國部分高校已經在此方面展開了有益的嘗試。武漢大學每年投入一百余萬元舉辦暑期國際英語口語培訓項目。在教學中,美籍教師采用體驗文化教學法,以文化主題為線索進行全外語環境教學。通過話題發言、示范演講、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模擬真實的說話場景、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播放電視短劇、電影片段、新聞節目等多媒體教學軟件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相關背景知識、補充新的詞匯和術語,使學生能夠將語言學習與文化理解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課后培訓班還組織英語詩社、讀書倶樂部、電影欣賞等多種活動,讓學生有不出國門的域外文化體驗。在課程設計中創造真實語境,就是一種文化背景的構建行為,學生得到了有實際意義的文化探討機會,而不是囿于教材的知識點打磨,更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自發的、即興的交流。綜上可見,學者的研究或者教學實踐,進一步印證了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文化意識是一種必要的提升語言學習興趣并將其鞏固為一種學習自覺的動態手段。以目標語言的文化產物、文化習俗為入口,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再逐步加深至文化觀點、文化比較,建立學習者自我驅動機制,最終達到學習語言的根本目標———在不同文化間搭建溝通的橋梁。
4結論
語言教育工作文化層面的兩個主要轉變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EFL教學需要擴大目標語文化的范圍和地理范圍,除英國和美國外,還需要其他講英語地域的文化。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為他們提供分析比較目標語言通用國文化的工具。更深層次的是,教學中的文化選取對于塑造學習者對目標語文化觀至關重要。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互聯網也已經成為學習文化的環境。在線學習為外語學習者提供了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而體驗文化差異的教學實踐平臺。新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潛力巨大,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學習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更多受益。簡而言之,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文化可以像學習語言知識一樣具有啟發性。Patrikis〔15〕指出語言教學和文化通常是分開的道路,教育者的選擇將決定是讓他們合并在一起還是繼續遵循舊路。只有在教學中尊重目標語言文化與語言教學的動態交互的關系,并順應這種關系,才能在語言教學的長期效果達成上走得更遠。
作者:白雪晴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