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解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態,筆者通過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等進行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群體中的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表現出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性水平,呈現出群體性的差異特征。
關鍵詞:心理健康;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
引言
從1978年“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中國的家庭逐漸向4+2+1模式發展。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充分地享受著長輩對他們的愛護,甚至是溺愛,以至于社會各界急呼獨生子女的“教育危機”。與此同時,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非獨生子女在獨生子女的主流浪潮中,被迫邊緣化。筆者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對問題現狀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抽象結論概括,以期為后續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陜西西安某高校2008級全部自愿參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的大學一年級學生3856名。其中男生2111人,女生1745人;家庭所在地城市438人,中小城市657人,城鎮619人,農村2091人;理工科3396人,文史類457人;本科3628人,專科227人;漢族3700人,其他民族110人;平均年齡18.9歲。
1.2研究工具
教育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統一編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CSPA)》的四個量表。①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會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共12個維度,共計104道題,采用5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狀況越差。②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CCSPSS),包括9個分量表,分別為學習、生活、發展、社交、家庭、正性、負性、生活事件、生活瑣事。共85道題,采用7級評分,分數越高表示應激程度越高。③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CCSAS),包括人際關系、學習、校園生活、擇業、情緒、自我共6個適應量表和1個滿意度量表,共計60道題,采用5級評分,分數越高表示適應程度越高。④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CCSPS),包括活躍、率直、自信、嚴謹、成就取向、重情、隨和共7個分量表。共計68道題,采用5級評分,分數越高代表該人格特征越明顯。
1.3實測過程
采取團體施測(每教室30—60被試,一名經培訓的主試),被試基本資料和回答均填涂答題卡完成。測評結果使用歐碼A50型光標閱讀機讀卡錄入。
1.4數據分析與統計
采用SPSS15.0進行數據的分析與統計。
2結果
在量表回收過程中,每個量表的獨生子女情況數據均有缺失,具體數據見各表格。
2.1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差異性比較
與獨生子女狀況進行差異性比較時發現,非獨生子女在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會退縮、性心理障礙、強迫、依賴、精神病傾向因子上的差異性達到(p<0.001)的差異性水平;在偏執因子上達到(p<0.05)的差異性水平。具體各分量表的對比狀況見圖1。
2.2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差異性比較
非獨生子女在學習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適應量表總分和其他各因子上得分高于獨生子女,具體數據見表1。獨生子女在人際關系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滿意度因子,以及總分上二者表現出(p<0.001)的差異性水平;在學習適應、擇業適應因子達到(p<0.05)的差異性水平。
2.3人格量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差異性比較
獨生子女在活躍、利他、隨和因子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p<0.001),非獨生子女在嚴謹、重情、堅韌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p<0.001、0.01、0.05)。具體數據見表2。
3討論
3.1對當代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辯證認識
本次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較好。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各分量表得分均低于獨生子女,在大多數的因子上達到了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水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應激量表的總分和各因子上顯著高于常模水平(p<0.05,0.001),且非獨生子女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獨生子女(p<0.001)。
3.2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適應能力分析
適應量表的結果顯示,非獨生子女在學習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p<0.05),在人際關系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等的得分顯著低于獨生子女。由于缺少兄弟姐妹,獨生子女更樂于向外發展興趣愛好和人際關系。而非獨生子女更注重自我提升,以獲得家庭社會認同支持。
3.3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分析
人格量表結果顯示,獨生子女在活躍、利他、隨和因子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p<0.001),非獨生子女在嚴謹、重情、堅韌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p<0.001、0.01、0.05)。在當今社會中,獨生子女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更隨和、大方;非獨生子女則表現得更加認真,看重感情,在遇到困難時,也更努力執著。
4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良好,兩相對比,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更優;第二,大學新生的適應能力有待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更能適應大學生活;第三,大學新生整體上表現出強烈的人際交往需求,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抗壓能力強。
參考文獻:
[1]張錄全,肖建偉.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調查[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1).
[2]司秀玲.大學新生的角色適應與心理健康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4).
[3]周紅梅.獨生子女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3).
[4]徐金.近5年來我國大學新生scl-90的元分析[D].中南民族大學,2008(5).
作者:楊天姿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