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及改善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需要,現在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已經十分龐大。而大學生剛剛從緊張拘束的學業中掙脫出來,許多人還沒能轉變好自己的身份,也沒能處理好從按要求做事聽話就好轉變到自己做主,為自己的未來做大事的模式中去。因此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簡要探索。對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出現原因、解決方法等幾個方面做了敘述,希望能給更多的人以參考。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的棟梁之材,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十分值得注意,也希望我國在教育事業上有更完善的設施幫助他們自我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需要,大學逐年擴招,現在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已經十分龐大。而大學生剛剛從緊張拘束的高考中解放,許多人還沒能轉變好自己的身份,也沒能處理好從按要求做事聽話就好轉變到自己做主,為自己的未來做大事的模式中去。在此前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事情則有家長和老師來為他們完成,同時社會對于未成年人和學生的寬容度都比較高,因此大學生的心智往往不是特別成熟。而大學生渴望自由卻不能正確支配自己的自由和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因此,學校有必要開展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幫助他們完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從迷茫到找到人生的路,在此期間合適的課程和正確的引導十分重要,本文將從幾個部分討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1]
一、大學生的心理現狀
我國經過幾次教育改革后,針對社會需求,大學不斷擴招,在校的大學生已經到了一個十分龐大的數量,因此正確認識他們的心理狀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校大學生有很多是迷茫的,他們剛剛從課業中解放出來,高中的繁重課程將他們的個性壓抑,因此當他們接觸到自由時往往迷茫又敏感,好奇又不知所措。在現在這個信息化社會,大學生對于社會有了一定的了解又只是一知半解,他們沒有生活閱歷也沒有完全明晰自己的欲望,因此他們可能會追求刺激,也可能浪費青春,追求叛逆。但是大學生也不只是這樣充滿著負面因素,他們充滿朝氣,有活力,對外界的求知欲旺盛,因此要正確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目標。但是他們的很多聲音不被聽到,在個性被張揚的現在,依然有很多家長不理解他們,從而造成矛盾,大學生們難以尋求幫助,因此我們學校要做好他們的后盾,讓他們能愿意信任。[2]在校大學生有一個顯著特征是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因為現在獨生子女數量較多,因此在家中比較受寵,以孩子的感受為主要發展導向,因此他們已經習慣了作為家庭的中心,成為人群中會被重視的部分。因此他們敏感又追求關注度和表現欲。但也因為長時間的學習,難以接觸更多的人,生活環境較為簡單,做事情沖動易受情緒感染,對于挫折的接受能力較為單一。也正是因此,引導他們面對不一樣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做情緒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況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3]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原因
(一)環境的轉變我國重視教育,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當一個學生成為大學生時,已經有了十二年的上學經歷。這種經歷讓他們形成了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他們最能掌控的事情。因此當他們進入大學后面對不一樣的價值判斷,不只是學習要好,還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不一樣的興趣愛好等,都讓他們不知所措,這種迷茫加劇了他們行為的茫然,也讓他們自我懷疑,出現情緒和心理問題。
(二)和父母關系的轉變
當他們面臨高考時,家中的一切為高考讓路,甚至社會都會為高考生讓路,因此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的情感需求也為之讓路,高考成為他們最重要、最不能失敗的事情。他們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的娛樂欲望被壓抑,但此時仍有高考這一個目標作為錨點,緊繃著他們的神經,可是高考結束后,錨點消失了,他們在尋找新的目標時有的父母無法滿足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欲望,而傳統的家庭對于愛的表達總是羞于啟齒,所以雙方代溝與矛盾在不斷變大。大學生向學校求助時學校也總會和家長反映,而家長或是覺得難以理解或是忽視問題,這樣對解決矛盾于事無補,反而會引發大學生對于學校和家長的不信任,因此心理問題與情感問題難以解決,造成更麻煩的問題。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愛在教育中的作用
我們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按部就班地培養孩子的學習技能,但是總是忽視了愛的教育。感知愛是一件需要教導的事情,正如“讀詩歌的孩子不會去砸窗戶”一樣,心中充滿愛,擁有強大內心的孩子更能在成長過程中把握自己。而父母總是認為物質才是最重要的,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其實孩子需要的精神力量能夠更好地幫助他走過成長道路上的挫折。當他們忽視了愛的陪伴時孩子對于感情不能夠正確感知,他們敏感、易怒又叛逆,希望家長能夠注意到他們,但當他們頻繁受挫時,他們會轉而求其次,尋找替代品。但普通的刺激難以吸引他們,因此選擇虛浮的感官刺激是最直接也是最快速滿足他們內心的方式,他們會在感官刺激中迷失自己,從而精神更空虛,難以追求向上的動力。因此,家庭的陪伴是一個人走向健全最重要的東西,一個人如果在成長期內充滿了愛,心智健全,則未來可以從童年中汲取前進的力量。[4]
(二)社會的價值取向
在現代社會,對一個人的價值判斷太過單一,成果的判斷標準是事業有成,而不是做一個自己想做的快樂的人。對標到孩子身上就是學習好最重要,因此他們難以逃脫這種價值取向,當成績才是最重要的,而自我的欲望被放置在后時,內心得不到滿足會產生和自我的矛盾,時間長了會產生自我懷疑,從而自我厭棄。當他們想要向專業的心理專家尋求幫助時,因為我們的心理醫生數量仍然遠遠不夠,我們的心理治療體系仍不完善,他們難以得到足夠的幫助。我們在心理觀念上的進步仍然十分有限,很多人對于心理治療仍然是認為有了精神病才會看心理醫生,或者是心理醫生都是騙錢的。這種觀念下很多家長不愿意孩子向專業的機構尋求幫助,反而覺得是孩子太過敏感、多疑,難以理解。
(三)心理機構的能力不足
心理醫生是一個比較新興的職業,從業人數較少,同時培養周期長,培養難度大,因此很多合格的心理醫生數量不足以滿足廣大心理咨詢者的需求,他們的心理咨詢價格高昂是許多大學生支付不起的。而在高校中,心理咨詢師的數量更是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他們還有很多沒有經歷過足夠的培訓,專業程度不夠高。因此,很多大學生知道心理健康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階段,但仍然沒有足夠求助的地方。學校中的心理老師很多能力不足以擔任安撫學生、治愈學生的責任,他們還會用不恰當的方式破壞學生的信任,加大心理問題。有一些學生的心理狀況是需要和家長保密的,因為家長難以正視該心理問題是他們心理問題的主要成因。但是學校依舊不理會應該遵守的保密協議,選擇一種不恰當的方式告知家長,而通常情況下此類家長不能夠妥善處理和孩子的關系,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通常是辱罵、羞辱等更讓學生難以接受的方式。因此,學生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不僅是針對學生的,還是針對家長和學校的。[5]
四、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大學生健康教育是需要多方努力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取決于方方面面,因此在解決時也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一)家長的努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師,還是陪伴孩子最長時間的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是最厲害的教導方式,家長和孩子愛的羈絆是最重要的、最牢固的感情羈絆。因此,家長要正視好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該做到的事情和該給孩子的支持,他們是孩子最后也是最堅固的堡壘,是孩子和外界接觸的屏障,因此家長需要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方便他們防微杜漸,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及時幫助孩子找到答案,不陷入迷茫和憎恨等負面情緒。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用家長的威嚴去控制、去命令孩子。
(二)社會的努力
在現在的社會中,我們追求物質,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因此我們的價值判斷走向單一,對人的評價走向兩極化,用事業的成功與否和財富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值得稱頌的人。因此很多人在追逐利益的時候忘記了自我,成為利益的奴隸。還有很多人對于心靈的力量保持懷疑,唯物至上。他們不認為人的心靈也是需要滋養和治療的。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我們對于心理醫生的求助會變得尤為艱難。當大眾變得溫和包容后,我們對于自身的把握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更加和諧,當大學生向外求助時能夠得到真正的幫助而不是嘲諷。
(三)學校的努力
學校是學生除了家以外待得最久的地方。大學生普遍住校,學校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因此學校有責任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負責任。學校要做到能夠被學生信任,當學生求助時及時給予幫助,當學生的隱私需要保密時得到保密。同時學校應該加大心理咨詢室的建設,讓更多學生能夠享受到應有的治療。同時針對負責心理咨詢的老師,要做到嚴格把關,避免進一步傷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學生自己的努力
一個人不光是有外在環境,還有內在環境。當一個人自身強大時,外物很難將他擊垮。因此,學生自己要懂得強大自身的心理。不光是勇于向外尋求幫助,自己也要努力正視自己,審視自己,經?!叭∥嵘怼闭J識自己、了解自己、和自己相處,向內尋求精神力量。[6]五、小結本文對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出現原因、解決方法等幾個方面做了敘述,希望能給更多的人以參考。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的棟梁之才,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十分值得注意。
作者:林躍偉 單位: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