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提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了鄭州工商學院不同年級共320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借此分析民辦高校不同年級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
近年來,民辦教育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力量,擔負著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重任,其發展壯大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進步。截止到2017年年初,全國民辦高等學校742所,比2016年增加8所,本專科在校生616.20萬人,分布在全國30多個省份。但就整體發展而言,民辦高等教育還處在初級起步階段,無論在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生源、資金或規模方面均與公辦院校相距甚遠。究其原因,一方面,社會大眾對于民辦高等教育存在偏見和誤解,大多只關注民辦高校的辦學規模、生源和費用等問題,忽視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另一方面,民辦高校的學生來源比較復雜,錄取分數相對較低,思想素質及文化知識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這使得民辦高校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高于公辦高校學生,與此同時,民辦高校由于自身實力有限,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加強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一、研究內容
本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了我校不同年級共320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具體調查結果如下:1.調查對象我校不同年級學生。通過在不同年級發放一定數量的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原始的調查數據。本次總發放320份問卷,每個年級各8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共308份,總體回收率達96%,各年級的回收率分別為95%、93.8%、98.8%和97.6%。2.問卷內容內容涉及年級、性別、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案。在實踐中,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最起碼應符合以下幾點: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評價正確、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適應正常和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八個方面,結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在文章中將“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的選項界定為人際關系問題、學業問題、經濟壓力、就業及擇業問題、情緒問題等幾個方面。3.調查結果(1)大一階段。調查結果顯示,大一階段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普遍存在問題為情緒不穩定,比例高達到56.6%,情緒不穩定的原因是不太適應大學生活和無法獨立處理人際關系。大一學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77.63%的人會選擇憋在心里,73.68%的同學選擇向朋友傾訴,56.58%的人選擇向父母求助,只有21.05%的同學會選擇向老師或學校尋求幫助。(2)大二階段。62.67%的學生存在學業壓力大的問題。學業壓力大的原因有三個點:家長期望過高(93.62%)、不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方法(87.23%)和自身基礎較差(82.98%)。在遇到該問題時,84%的同學會選擇憋在心里,73.33%的學生選擇向好朋友求助,45.33%的人選擇向老師或學校尋求幫助,20%的人選擇尋找父母的庇護。(3)大三階段。心理問題多發期,98%的學生有情感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94%的人有學業壓力,58%的學生有就業方面的顧慮。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求助的對象也更加多樣化,除69.62%的人會選擇憋在心里之外,向父母、學校或老師、好朋友等尋求援助的比例也持續走高。(4)大四階段。調查發現,該階段無論男生還是女生,最關注的問題為就業問題,所占比例高達85.9%,學生普遍認為由于就業人數多(97.01%)、社會對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歧視(89.55%)、自身就業技能匱乏(88.06%)和就業目標不明確(86.57%)是造成其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在面對就業難的問題時,選擇憋在心里的學生人數大大下降,除了征求好朋友和父母的建議之外,81.01%的學生會選擇向學校或老師征求意見。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大一階段:情緒不穩定。情緒不穩定主要表現在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和無法獨立的處理人際關系。大學生活不似高中“三點一線”,大一階段有更多的時間和自由,但這種充足的時間和基本無限制的自由使得許多學生惶惶然,不知該如何度過,由此造成心理上的茫然和不知所措。與此同時,大一新生還發現自己與同學相處時,也與中學階段有所不同,不似中學時期那樣親密無間,大學除了同寢室的人關系比較親近之外,與班級內其他同學之間往往很難交心,由此帶來了孤獨感和寂寞感。(2)大二階段:學業壓力大。大二階段,普遍在學業方面感到吃力,學業壓力大導致部分學生感到焦慮、浮躁、厭學和緊張等。學業壓力大的原因分為三點:其一,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理,對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其二,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的不適應。中學階段的課堂多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被動推拉式的學習方法為主,大學階段,教學方式多樣化,學習方式自主化,管理模式自由化,使部分自制力差的學生不知所措。其三,原本基礎薄弱造。作為民辦高校的學生,與公辦院校的學生相比,原本的底子就相對較差,而大學的有些課程相對較難,使得一部分學生因為學不會而產生厭學情緒。(3)大三階段:心理問題井噴期。大三是各種心理問題出現的高峰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隨之出現,學業壓力還是像大二階段一樣,讓許多學生感到頭疼和不知所措。除了學業之外,這個階段的情感問題也是學生關注的焦點,98%的受調查者聲稱自己有情感方面的困惑,在戀愛中的失戀、吵架、冷戰等都會導致其出現失落、抑郁、焦慮和消沉等心理問題。58%的同學已有就業方面的顧慮,擔心自己將來的就業問題。大三階段,人際關系問題依然存在并持續走高,宿舍和班級同學經過兩年的相處磨合,團體內部矛盾也越來越多,有的宿舍甚至還出現了不同的小派別。這些問題的存在會使學生感到人心復雜、難以交到知心好友,進而產生孤獨感,發出“知音難覓”的感慨。(4)大四階段:就業壓力大。“畢業即失業”是很多大四學生的噩夢,調查發現85.9%的大四同學有就業壓力。就業壓力大的原因有四點:第一,畢業生人數多,競爭壓力大。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95萬人,比2016年增加16萬人,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820萬,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第二,社會對民辦高校畢業生的歧視,許多單位在招聘時存在歧視的現象,任職要求中明確提到“985或211院校畢業生優先”。第三,自身就業技能匱乏,求職崗位要求與自身具備技能存在偏差。第四,就業目標不明確,不少大四學生在擇業時容易被社會輿論、同學和家人的意見所左右,非考慮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既不利于擇業,也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
三、對策及建議
民辦高校大學生在不同年級出現的心理問題,在解決時可根據不同的年級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措施。(1)重視對大一新生的適應性引導。大一新生極容易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針對該問題可在大一的課程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大學生心理衛生學》等課程,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改善在大一階段遇到的不適應問題;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通過專題小組的課外訓練改善該問題,如進行“適應性培訓”“獨立能力訓練”和“野外生存演練”等提高大一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大一學生在遇到問題時,77.63%的人會選擇憋在心里,針對這種情況,可在學生入學之初,通過匿名填寫問卷的形式,調查大一新生產生問題的緣由,邀請有關心理學專家有針對性地開設專題講座。除了選擇憋在心里之外,大一新生還會選擇向朋友和父母傾訴,在學校構建以宿舍為單位的心理健康小組,在校外,鼓勵家長多多引導大一新生,幫助其盡快適應全新的生活學習。(2)對大二學生進行學業減壓。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業問題,學習雖然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但學習不能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大二學生在兩年后最終是要走出校門、走向社會,不能只做埋頭學習的書呆子,學業方面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學好即可,切忌出現焦躁和厭學情緒。在學習之余,可以多參加社團活動,向優秀的同學學習,跟不同類型的人溝通交流,不斷磨煉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3)針對大三學生,多方合作,共同應對。大三是學生心理問題的多發期,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和自身共同努力應對。學校方面:不斷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完善針對不同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加強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建立相應的心理咨詢機構;加強校園心理健康文化建設,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家長方面:積極配合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業方面給孩子減壓,生活感情方面結合自身經歷,給孩子相應的意見和建議。社會方面: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給予一定的關注,做到民辦和公辦公平對待,不歧視;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投入,對民辦高校的學生給予肯定和支持,使其與公辦院校的學生一樣,有健康成長的環境。自身方面:發現有心理問題時,及時向老師、同學或心理咨詢師求助,切忌諱疾忌醫。(4)提升大四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四學生就業壓力大,除了每年增長的畢業大軍之外,自身職業技能的匱乏也是重要的原因。在課程教學中,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就業目標,根據就業目標,結合崗位要求進行“溝通交流能力、領導能力、自信心、團隊合作、辦公軟件使用和自律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幫助其在就業中獲得競爭優勢。希望社會群體能客觀公正地對待民辦高校畢業生,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多給他們一些肯定和支持。
參考文獻:
[1]蔡文芬,王培敏.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思考[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2):326-327.
[2]李利榮.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3(30):95-97.
[3]張慧.析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學理論,2013(2):187-188+196.
[4]彭亮,肖海英,歐陽延飛,李斯.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6):102-103.
作者:周文娟 呂云飛 單位:鄭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