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辦高校絕大多數在經費支持、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天然的差距。生源是民辦高校生存的基礎,而就業情況對生源的影響又是及其明顯的。因此,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進而解決學生就業問題成為民辦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將重點從管理類學生角度出發圍繞提升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路徑進行一些粗淺的探索。
【關鍵詞】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內涵
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簡言之就是畢業生獲得職業及維持就業狀態的能力。究其內涵,無外乎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執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情緒調整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也就是說,高校管理類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實際上是上述能力的有機組合。無論是民辦還是公辦,學生的這些基本的素質能力都是一致的,研究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實際上是從政府、高校和個體等不同層面貼近民辦高校的實際,對影響就業能力的因素施加影響。
二、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現狀
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多為中小型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物流公司、財務公司、金融公司。當前的本科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多數企業只愿給畢業生較短的適應期,甚至有一部分企業希望招聘進來的畢業生能立即上崗,因此,為適應企業的要求,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系統的管理專業知識之外,還需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
三、影響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因素
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內因和外因同時需要,缺一不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對事物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產生影響并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我們研究影響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因素也要從內外兩方面入手。
1.影響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內在因素
畢業生作為就業的主體,其本身的素質對其能力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通過研究,管理類畢業生本身的素質對其就業能力提升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不清晰的職業發展目標
當前,絕大部分民辦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也在課程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布置相關作業。管理專業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完成課程時對自己、對專業的認識并不完整,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認知也不充分,有的甚至認為提前進行的職業生涯規劃脫離實際,毫無意義。因此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也并不完善,一部分學生在制定完職業生涯規劃后并不能按規劃執行,最終導致不能在面臨就業時形成清晰的職業發展目標。這種不清晰的職業發展目標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提升自身能力,從而導致就業能力低下。
(2)不穩定的心理素質
學生在校期間有多種提升自己的途徑,增強自己的信心,如學習考試、班干部競選、學生社團工作、社會實踐、求職面試等。在這些方面的成功會對提升其就業能力產生很好的效果,但是部分同學因為限于不穩定的心理素質,在這些方面的挫折沒有成為其前進的動力,失敗使其妄自菲薄,最終導致在后續的學習和求職過程中產生畏難心理。
(3)不恰當的求職期望
當前,在勞動力市場上出現的一種悖論就是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難”與部分地區或行業“用工荒”同時存在。探討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對工作環境、薪酬條件甚至企業文化有著個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卻是學生自己的素質無法達到相關崗位的要求。好的單位進不去,基層的單位又看不上,最終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2.影響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外在因素
顯然,影響到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外在因素有很多種,比如政府的就業政策、民辦高校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體系、企業的用人理念、社會上盛行的求職觀念等,我們將其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大類:
(1)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這個方面主要是政府、社會和企業對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影響。一是政府缺乏關于民辦大學畢業生社會實習和實踐相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時關于反就業歧視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并不完善,而且對于民辦高等教育創新提供的扶持政策較少。二是社會上關于就業的一些陳舊腐朽的觀念對學生的影響也很嚴重。學生的三觀受到各種不同思潮的影響,其中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社會思潮的影響尤其突出,使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出現自我中心、過分功利等情況。三是企業在招聘時對條件的人為設限,比如學歷、性別、學校等,使部分民辦高校的學生心生氣餒,感受不到提高就業能力的重要性。
(2)高校教育因素的影響
當前,高校教育理念及相關措施制約著畢業的就業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雖然大多數民辦高校嘗試將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并接軌,但其實踐教學尤其是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同時相關課程設置對于就業的指導并不充分,很難滿足管理類畢業生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雖然民辦高校近年來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投入雖然呈上漲趨勢,但是遠遠沒有辦法滿足實際需求,尤其是一些民辦高校,更是沒有辦法在捉襟見肘的經費支出時在創新創業方面考慮大的投入。
四、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索
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在絕大多數方面都存在著天然的劣勢。如何在競爭中生存成為絕大多數民辦高校共同面對的問題。當然,與公辦高校一樣,民辦高校的學生也面臨著就業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要破解這一難題,我們應該從內外兩方面同時入手。
1.練好內功,管理類畢業生應積極主動
首先,管理類畢業生應努力提升自身素質以強化就業能力。眾所周知,當前的本科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想在激烈就業競爭中取勝,獲得滿意的工作,學生在校期間,應特別注重自身的全面發展,通過認真的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包括執行力、溝通力、思維力、協作力、調適力在內的各種能力。通過夯實基本功,有效提升就業能力。其次,管理類畢業生應樹立遠大理想,以創業為最終目標。相對于就業而言,創業是一種更激進的行為。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沒有創業夢想的就業者也不是一個優秀的就業者。創業解決的不僅是個體的就業問題,還能解決群體的就業問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社壓力。畢業生創業,尤其是管理類畢業生創業是一種新興的趨勢,是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一定會出現的現象,這部分畢業生要么家學淵源,從小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要么在學期間膽識過人,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創業經驗。這部分同學的共同點一定是在校期間對自己嚴格要求,全面發展。再次,管理類畢業生應積極調整自己的認知,努力突破傳統的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主動出擊,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就業機會。要主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適應其招聘機制的變化。現在的體制已經打破了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等鐵飯碗,社會養老體制的調整將使得“吃皇糧”這一傳統的就業價值觀崩塌,管理類畢業生完全可以將自己的就業目標調整到適合自己的中小民營企業。就業觀念的調整將有助于其就業能力的提升。最后,管理類畢業生在面對就業時應積極調整自身心態,摒棄好高騖遠和自慚形穢的想法,嘗試從基層做起。不切實際的就業目標不利于提升就業能力,反而會造成負面的影響。調整就業心態,從自身實際出發,利用國家的就業政策,嘗試到西部、到基層就業。
2.多方助力,推動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
管理類畢業生練好內功是就業能力提升的決定因素,但是社會、企業和高校同時發力對管理類畢業生提供的幫助也能很好的提升其就業能力。
(1)積極優化社會環境
第一,各種媒體尤其是新媒體應通過自身的宣傳讓管理類畢業生意識到在校期間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考慮到嚴峻的就業形勢,媒體的宣傳報道能很好的引導學生重視就業問題。從而督促其在提升自身就業能力方面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下更多功夫。第二,用人單位應盡量解決以文憑定薪酬的難題。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伴隨著本科生的大量增加,碩士、博士的數量也顯著增加。很多單位在薪酬體系里體現出對文憑的重視,尤其是國有企事業單位,重文憑輕能力的舉措比比皆是。甚至,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甚至明確要招“985”、“211”高校的畢業生。這些歧視性的招聘條件極大的挫傷了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不利于幫助畢業生形成積極的就業心理,不利于他們形成迫切提升就業能力的動機。第三,積極破解“讀書無用”的謬論。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力資源的成本逐年上升,某些領域里的技術工人的收入比大學畢業生收入高成為一種常態。導致“讀書無用”的謬論有了滋生的土壤。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部分家長和學生的心理,制約著學生提升自身能力。而真實的情況卻是,與技術工人們相比,本專科管理類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空間是巨大的,其薪酬水平也會隨著能力的提升而水漲船高。
(2)努力完善支持政策
第一,積極出臺政策約束引導民辦高校在實踐實習環節加大力度。當前,民辦高校普遍設立了畢業前的實習環節,但這種實習并沒有得到政府加強政策的支持。政府應出臺諸如稅收減免、融資支持等政策引導用人單位積極接收本專科學生畢業前實習。應積極嘗試實習合同制度,以解決民辦本專科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糾紛。第二,出臺就業歧視法律法規,對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出現的對本專科畢業生就讀學校、就讀專業、生源地、性別、職業理想等方面顯性或隱性的就業歧視進行懲處。這樣能夠較好的幫助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在校期間提升提高自身就業能力的熱情、信心與積極性。
(3)認真構建教育體系
毫無疑問,在眾多的外在影響因素中,教育體系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構建有利于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提升就業能力的教育體系意義重大。第一,調整學生培養體系,在做好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大實踐教育的分量。更多的注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利用民辦高校體制靈活的優勢,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注重創新創業,培養創新創業典型,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打造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予以及時的幫助和支持。第三,注重長效機制,提升就業創業的指導能力。民辦高校要在師資方面下功夫,注重從企業引進“雙師型”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提供專業的指導。加強輔導員和就業專干隊伍建設,從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對學生實施日常指導。同時努力打造就業平臺,通過組織舉辦招聘會的方式為學生創造就業機會。
結語
綜上,提升民辦高校管理類畢業生就業能力非一城一地一校之事,需要政府、社會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最終通過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起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婷.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D].遼寧工業大學,2014:3-4.
[2]杜德省.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實考量與培養策略[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學報,2010(2):52-54.
[3]吳御生,羅三桂.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路徑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1(5):75-77.
作者:余韻 單位:湖南交通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