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創新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課題主要通過對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當前走創新發展是改變這一現狀的必經之路,并詳細闡述該如何在設計教育中做到教學和創新的一個有機結合。
【關鍵詞】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創新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現代人對藝術的追求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藝術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對高水平設計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這種趨勢下,每年報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人數居高不下,各地高校也越來越關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教育研究。然而,這種高需求與民辦高校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經調查研究發現:很多民辦高校被藝術類的高額學費所吸引,想盡一切辦法盲目擴招獲取收益。在學生付出較其他普通專業兩倍的學費后,畢業時卻無法滿足社會崗位的需求,導致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下面將具體分析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存在的問題以及該如何在設計教育中做到教學和創新的一個有機結合,為社會培養優秀的藝術設計職業人才。
一、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辦高校的設計教育比起西方國家而言,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經過近20年的飛速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有力地推動了設計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面對龐大的藝術類考生群體,各地的民辦高校紛紛開設藝術設計類專業。然而從近十年的就業率來看,很多民辦高校培養出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當前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第一,存在“重理論講授,輕實踐應用”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多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卻對實際應用的案例講解較少。學生缺乏動手能力,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和市場的需求。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盲目照搬其他公辦院校的方式,課程教學重點方向不符合民辦高校的定位,缺乏職業院校特色,普通課程所占的比例超過了專業課的時間,沒有真正達到以培養專業技能為目標的教學需求。第二,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也制約了專業的發展。我國民辦高校設計專業教師極為欠缺,由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教育部門規定的師生比例是1:11,很多民辦高校都遠達不到。由于資金上的困難,學校對教師的引進與培養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所以,師資不足是民辦高校教育的通病,使得學生無法得到很好的輔導。第三,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缺乏。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入學時的文化課一般都不好,美術水平也相對較弱。學生在心理、學習上不能快速適應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與創作,缺乏學習中的主人翁精神,思路比較狹窄,缺乏創新意識,缺乏社會實踐的能力。
二、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教育的必要性
藝術設計人才是走在社會前沿的一批人,是引領潮流的一代。這就要求從事藝術設計這批人必須具有獨立創新的意識,具有個性創作的能力。所以,鑒于目前國家提出的建立“應用型高校”的倡導,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更應該順應時代的號召,努力培養學生活躍思維,發揮想象進行個性創造,使他們具有原創和再創能力。培養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使之能夠迅速勝任崗位工作,所以,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三、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
當下,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鼓勵大家積極投入到創新創業的浪潮中去。那么,作為培養職業型、應用型人才的民辦高校更應該加快步伐,緊跟時代。走改革創新之路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一)明確就業定位,加強專業實踐
民辦高校的藝術生一進校時,學校應多加強“就業指導規劃”的講解與分析,幫助學生提前認識和熟悉自己所學專業方向的一個就業范圍和就業前景。由于藝術設計專業包含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工藝產品設計、動畫設計等多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所開設的專業課程不同,將來所從事的崗位也完全不同。所以,當學生踏進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這扇大門時,學校和老師就有必要以職業為導向,給學生分析講解這一系列問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等對自己有一個就業定位。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訂單式”的培養模式。這樣,學生的職業目標非常清晰。將來不管是繪圖員還是網頁美工設計師,不管是施工員還是室內設計師,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前做好規劃,提前參與社會實踐,提前與企業崗位零距離對接。課上多講解專業實踐的案例,課后多帶學生參加專業實踐的練習,鍛煉專業實踐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生通過實踐,將自己不足的地方,回到學校后有針對性地學習,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學校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畢業之后實現校企直通就業對接,可以使學生很快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增強學生的競爭力。
(二)在實踐中培養藝術生的創新素質
隨著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核心是創新能力的競爭。企業想要獲得更多生存和發展空間,關鍵在于其擁有多少創新技術型人才。目前,我國也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各地高校需要迎合企業及國際發展的需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創新。民辦高校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是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重保護每個學生的個性顯現,注重創造能力的培養。而今,很多用人單位反映剛畢業的學生,從事崗位工作比較呆板,不會靈活運用,缺乏再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企業還需要再對其進行培訓教育才能勝任工作。所以,民辦高校在實踐中培養藝術生的創新素質才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崗位要求,才能成為學生在參加工作后進行再學習的有力砝碼。而且,藝術學習與藝術工作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實踐活動,也是一種藝術創造活動。創新創意是必然的要求,而參與實踐演練是提升創意能力的唯一途徑,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源泉。所以,在民辦高校里,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就顯得非常重要,學生通過實踐的積累,創意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不斷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創新素質。
(三)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
如今大多數民辦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依然沿用傳統的課程設置。兩年的基礎教育加上兩年的專業教育,所有剛進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新生,不管是哪個設計方向,都統一的在前兩年學習素描、色彩、速寫、風景寫生、圖案、三大構成等課程。而真正的專業課的學習已經到了大三,學生和科任教師都感覺時間緊,很快臨近畢業實習時間了,于是很多課程便囫圇吞棗,完全達不到教學的目標要求。使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非常少,求職時無法滿足招聘單位的需求。所以,民辦高校應根據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科的特殊性,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時候,最好需要專業任課教師和企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共同參與。研究討論各門先修課程和后續課程之間的關系,然后根據民辦高校自身辦學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和學生實際情況等來設置具體的課程計劃。比如借鑒某些藝術設計院校的“1+3”教學模式,在學生大一時學完所有的設計基礎課程,余下的三年時間進行專業設計知識的學習、課外的實訓和企業的實習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也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實際有用的人才。
(四)堅持混合型原則
這種混合不是大雜燴,而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改革。如:教師類型的混合。這就要求民辦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既要注重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也要注重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專業教授型人才和雙師型教師的混合,經驗型老教師和注滿新鮮血液的青年教師的混合,專業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的混合。雙師型教師充分與用人單位接觸,幫助學生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把自己親身實踐經驗帶到教學課堂,豐富案例資源。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真實的課題設計,可參照企業生產環境進行校內模擬仿真實訓場所的建設,讓學生的課題、畢業設計等與崗位的需求對接,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樣的混合型師資隊伍,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學習和研究的能力,而且也能以新的教學思維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再如:教室與實驗室的混合。打破傳統教室與實驗室的界限,打破原來按學科設置實驗室的傳統布局,將課堂與實踐和諧統一起來,形成一體化混合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將企業的訂單、項目等等帶回到課堂,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團隊合作,模擬市場。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混合,在理論的基礎上更多的關注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此練就基本功,在提高學習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其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四、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教育改革的意義
針對民辦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性方面的創新教育研究,意在強調設計教育的創新性。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我國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課堂教學情況和當今市場需求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創新教育優化策略。藝術設計專業教師以市場為根基來傳授專業設計知識,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理論來指導學生,不斷地創新和完善教學方式和體系,讓學生在市場中激發創作力、增加設計經驗。與社會實踐的有機整合,架起了專業教學與市場的通道,也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且有利于學生與市場的信息溝通,使學生掌握面對市場的各種思維方法,成為應用型的設計人才。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可實施性和創新性。當然也需要各民辦高校將其落實和實施下去,通過創新教育改革去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熱情,加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就業提供良好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曹意強.藝術教育與創新性人才培養[J].藝術教育,2011(4).
[2]鄭祎峰,馬曉音.校企合作機制與“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J].文教資料,2011(3).
[3]季濤頻.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1(10).
[4]姚燕平.創新教育呼喚教育創新[J].教育研究,2000(3):32.
[5]楊德廣.現代教育理念專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劉燕 舒易團 單位:四川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