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行政單位預算會計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現行預算會計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預算會計不能真實、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實施國庫集中
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后出現的新業務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的實施,使財政資金的流向發生了重大變化。如預算單位用于發放工資、購建固定資產、購買材料及服務等所需要的財政資金不再由財政通過主管部門撥入用款單位,而是由財政部門從國庫賬戶按規定程序直接撥入職工工資賬戶或直接撥付(或通過預算指標支付)給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供應商;行政、事業單位收到的財政資金不再表現為貨幣資金,而是一方面表現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費用的增加(如工資支出等)或非貨幣性資產的增加(如存貨、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等)。這就需要對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的核算內容進行相應的修改。目前,各地區均在開展財政支出方面的改革,如“集中核算”、“國庫集中支付”等形式,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全國統一的會計制度,而試點辦法又沒有兼顧地方做法,不利于各地開展會計核算。在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上出現了何時確認購入的資產和購入資產按什么金額入賬等問題,在收付實現制下,行政、事業單位只能在實際收到撥款單據時按撥款金額確認購入的設備,如果采購過程跨年度,采購已基本完成,但款項尚未付清,在年末會形成財政資金結余,則不能完整反映該項經濟業務活動,這種會計處理不能真實反映預算執行情況。
(二)現行預算會計不能為編制部門預算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
從表面上看,編制部門預算似乎與預算會計沒有大的關系,但從實質上看,預算會計信息是編制部門預算時的一個重要依據,是編制部門預算的基礎。我國的預算編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數法”。在傳統的“基數法”下,按照基期年的支出基數簡單地加上一個增長比例確定各部門的支出指標,因而,在決策時不需要過多的會計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會計核算基礎存在的弊端也沒有顯現出來。但在“零基法”下,一切從“零”開始,主要根據各部門的職責、占用的經濟資源、人員配備等客觀因素來確定資金使用額度,編制“零基預算”,除了有核定編制、制定標準定額等相關配套制度外,摸清各部門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門資源占用和使用情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可靠的會計信息,就無法編制“零基預算”。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長期以來在使用預算資金、開展公務活動中形成并擁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資產,許多事業單位如科研、高校、醫院等單位還擁有相當數量的股權投資。在實際工作中,行政、事業單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資產存在登記不及時、甚至不入賬等情況;即使已入賬的固定資產,按現行制度規定不計提折舊,無法反映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虛增了資產價值。
(三)現行預算會計不能適應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財政投融資體制的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政府投融資主體多元化,隨著大量非財政性資金投入公共領域,對政府部門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準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實現與政府部門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門提供充分的信息來對成本進行計價、核算和比較。而現行預算會計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新要求。
二、改革我國現行預算會計的對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公共財政框架的構筑以及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等改革的不斷深入,現行預算會計的弊端和不足越發顯現,必須對其進行改革,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參照發達國家預算會計實踐的成功經驗,發展更為全面的預算會計。
(一)深化完善預算會計體系
現行的預算會計體系(狹義)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但隨著預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國預算會計體系將向“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會計”發展。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對企業會計和非企業會計的劃分方法,即按照單位活動的目的(而不是組織類別)的不同進行分類。預算會計體系在近期應由政府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構成,事業單位會計在近期應納入非營利組織會計,在遠期應向企業會計靠攏。我國政府財務報告應當提供全面反映政府業績和財務受托責任的財務及非財務信息,披露預算情況、國有資產、政府采購基金、社會保障基金等方面的信息。
(二)逐步轉向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基礎
權責發生制是使用者評價政府財政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必要手段,也是新公共管理體制下政府會計的改革方向,發達國家不同政府會計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采納了這一會計基礎。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務時才加以確認,而且在政府接受服務以后,就應該將相應的義務確認為當期費用,并將其作為債務列入資產負債表,這樣,政府的財務報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財政狀況和運行成果;同樣,權責發生制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所有的經濟資源,如新加坡將道路橋梁和其他基礎設施確認為資產,并確認了其折舊費用,這樣就會使政府更加注意其對有關資產的管理和維護,更好地認識未來的短期債務、更好地管理基礎設施、更有效地重新分配預算。
(三)改進完善政府會計信息體系
任何會計系統的基本目標都是提供信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要。財務報告是滿足各類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基本工具,因為不同類別的使用者均需要通過財務報告獲取報告實體的相關信息。政府會計報告系統必須設計成能夠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然而,現行預算會計報告系統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不透明,不能滿足報告使用者尤其是外部使用者的需要,應當加以改進。在改進現行會計報表結構、項目的基礎上,增加編制現金流量表和政府完整的合并會計報表。完整的政府會計信息體系包括:及時提供有關政府支出和成本的可靠信息,以幫助政府部門進行決策和控制支出;及時進行內部審計和獨立的外部審計,并編制審計報告;將會計系統與計劃、預算、現金和債務管理及審計系統相結合;報告有關非現金資源的信息(資產、負債、人力資本);報告有關政府產出或政府政策后果的信息,促使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加強成本管理;編制政府各部門和政府整體的財務報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