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師范院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育中的供給側改革給地方師范院校中的藝術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對接行業需求又要強化教育優勢,本文著重研究地方師范院校中藝術類專業畢業生的生存之路,發展之路,特色之路,試圖找出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生活與市民文化生活,全民美育教育需求下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藝術教育,復合型人才,應用
藝術教育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適應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高度創新精神的高級應用人才培養成為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結構矛盾突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趨同,地方院校缺乏培養特色,與產業發展、生產和創新實踐都嚴重脫節,導致了畢業生就業難、本科生招生難等問題。這些問題在藝術類人才的培養上格外突出,尤其是地方性非專業類的藝術院校,學生在專業水平上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在職業院團中立足;在實踐領沒有工作經驗,在民營公司里沒有優勢;文化背景上又不如普通本科生,考學之路也是困難重重。這就造成了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的極大不平衡,正是此次供給側改革需要調整的對象。本文著重研究地方師范院校中藝術類專業畢業生的生存之路,發展之路,特色之路,試圖找出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生活與市民文化生活,全民美育教育需求下的人才培養模式[1]。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師范類高校藝術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精準對接行業就業需求。當藝考變成一條求學捷徑之后,很多高中生走上的藝考之路,同時帶動了一大批地方院校、綜合類大學、師范院校當中開設了藝術類專業,有些學校在開設之初只考慮了進口,而沒有考慮到出口。據調查,2017年遼寧省地方高校中的藝術類畢業生行業就業率不足30%。這些數據說明某些專業設置與培養模式上存在著供給不平衡的狀態。地方師范類院校必須從區域需求、資源優化、人才長線供給的角度去思考專業設置的問題,爭取做到差異化、特色化、行業服務、定制需求,精準地對應行業需求,甚至預測行業需求,才能獲取生存之路。(二)綜合師范教育優勢資源。目前,藝術需求呈現出普及化、細分化、私人化等熱點,最明顯的是藝術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從學齡前教育到少兒教育、高考教育、成人教育……藝術教育的市場正在不斷擴大。師資人才缺口龐大,市場混亂,但是很多擁有藝術類專業的師范院校并沒有抓住這個時機,在專業構建上與一般的專業院校沒有差異度,導致人才差異化不強,競爭力不足。師范類院校應充分調動自己在教育資源上的優勢,與綜合類大學在學科上的優勢,發展大平臺教育。可通過開設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等課程,并鼓勵學生獲得教師資格證,將教育資源發揮到最大程度[2]。(三)開拓應用藝術教育之路。藝術尤其是應用藝術的發展為藝術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路徑,如應用戲劇等的出現,藝術在療愈、社區文化、溝通和交流等方面呈現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曾在2017年舉辦了“應用戲劇教育大師工作坊”,來自全世界20多個國家的應用戲劇大師來到這里為大家傳播和展示應用戲劇的現狀和未來,其中包括療愈戲劇在對聾啞兒童的心理治療方面起到的作用。教育戲劇將來進入中小學,成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發展必要手段的前景非常廣闊,師范類院校中的藝術專業必須緊緊抓住全球藝術發展的動態,將藝術教育的實用功能發揮到最大,才能把握先機,培養出具有前瞻性的藝術人才。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師范類高校藝術教育在思路上必修做到的幾個轉變
(一)由精英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人才市場日漸活躍,老百姓對藝術資源的需求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很多藝術專業教育還停留在單純地培養演員甚至是藝術家的定位上,沒有捕捉到市場的變化,畢業生和市場甚至行業之間嚴重缺乏對接。生源基礎與就業環境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由精英型向復合型人才轉變。首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突出實踐性,重視和強化應用性,因材施教,把握好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提出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的要求。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自行設計,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要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需要,還要考慮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后續繼續教育問題,從而為建設終身學習型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需要通過調整師資結構,或引進行業人才或增加雙師比,滿足學生對教育內容的實用性需求[3]。(二)由公共教育向家庭教育及訂制式教育轉變。目前,需求導向這一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根據不同用戶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已經成為了各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樣,在教育方面,師范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本來是面向大、中、小學各類學校,成為專任教師,但隨著課外輔導、私教、個性化、定制式教育越來越多,學生的就業環境也不斷由學校走向社會、家庭,為了達到這種轉變,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育理念上的轉變。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定制式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讓學生能更多地從客戶角度思考問題,在強調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大對教育學科的滲透,讓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會藝術、懂教學,更加能夠設計課程。其次,從服務意識方面,學生應掌握更為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服務意識,設計更為豐富和彈性的課程方案,定制差異化學習計劃,建立強大的輔導團隊,讓學生感受到定制教育的真實狀況,為其未來的就業找到模板。最后,增加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如反轉課堂、教育信息化、教育產業管理等。(三)由大型企事業單位向小型工作室與互聯網企業的轉變。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高不成低不就”和中小微企業求賢若渴卻頻頻遭遇招聘難的問題。究其原因,無外乎幾點:求穩定、求福利、求發展以及要面子。應該及時糾正學生的就業觀,要樹立正確的就業目標,建議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對于師范院校的藝術類專業畢業生,更應該把就業的主要目標由原先的專業院團、大型事業單位向獨立工作室與互聯網企業轉移,目前,小型藝術工作室的市場前景非常良好,小型的攝影工作室、影視工作室、服飾設計工作室、音樂工作室、舞蹈工作室、美術設計工作室等因為風格獨特、產品貼近客戶、價格合理、服務到位等優勢擁有很多的客戶群,收入狀況也遠遠高于普通事業單位的大學畢業生。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將就業重點向獨立的藝術工作室和互聯網企業轉移,增加就業率和實際從業經驗[4]。(四)由高雅藝術向群眾藝術、社區藝術和市民藝術轉變。社區藝術是整個社區的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群眾藝術教育也是美育教育,它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了社會上各種職業、各個階層的人。
三結語
目前的藝術市場中,兒童藝術培訓、高考藝術培訓的市場日臻成熟,隨著人們對藝術的需求程度的不斷提升,老年藝術教育、成人藝術培訓、甚至是面對家庭主婦的藝術市場正在悄然形成,而這部部分正是專業師資的主要缺口。很多大中型城市里,老年大學、群眾藝術中心等地方學員很多、報名踴躍,但缺少專業教師,僅依靠一些業余的藝術愛好者或各級政府組織的藝術進社區等活動,遠遠滿足不了教育的需求。在一些一線城市,白領階層在工作之余學習藝術來陶冶情操、放松壓力,也產生了很多的成人藝術培訓的商機;此外,一些全職主婦為了教育子女也選擇學習一些藝術增加修養,這些人群都是未來師范藝術院校中的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服務對象,如果能夠妥善引導,有針對性地輸出人才,必將開拓出一片廣闊的市場[5]。
參考文獻
[1]侯光明.加強藝術觀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14(10):39-41.
[2]張震.我國高等藝術教育功能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6.
[3]王富俊,邱葆珍.藝術教育促進區域文化發展實踐探究[J].藝術科技,2018,31(03):27.
[4]曹屹.論高校藝術教育服務社會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的途徑[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6):153-154.
[5]李嬌璐.高等師范院校舞蹈專業基本功素質訓練與教學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24):132-133+138.
作者:王書洋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