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教育與學校美育工作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藝術教育是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中小學教育的各個階段,其通過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惡,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和品位。目前,在國家教育方針的引領下,學校藝術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藝術教育課程相互銜接的體系基本建立,課堂教學、藝術活動和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藝術教育發展機制基本形成,藝術教育和美育工作也初有成效。但是,藝術教育依然是學校美育中的薄弱環節,特別是一些落后地區的藝術教育還欠缺,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發展教育公平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美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并不是其首要目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幫助學生認識美的高尚價值與崇尚美的精神內涵,使學生把知識、技能與情感濡染結合起來,才是美育的最終目的。基于美育這種特殊的教育目的,如何運用藝術教育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還需要學校從各方面不斷努力,以進一步推動學校美育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藝術教育美育審美情感
一、改善藝術教育設施,強化師資隊伍水平,為美育工作開展創造良好條件
藝術教育的順利開展,要具備基本的教學設施和創作空間,學校應保證必要的教學設施和課程時間的投入,這是美育工作得以開展的基礎。部分新建的學校雖然校舍外觀氣派,但缺乏藝術教育設施和展示空間,器樂設備、教具比較陳舊,尤其是一些偏遠學校,藝術教室被置于偏僻舊房,桌椅配套陳舊。有的學校甚至沒有藝術教室和藝術課程,缺乏對藝術教育的投入和重視。我國的藝術教師水平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藝術教師是美育教學的主力,打造一支甘于奉獻、業務精良、勇于創新的藝術教師隊伍是藝術教育開展的關鍵因素。教師要認真按照國家課標要求開展藝術課程教學,并積極開發與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水平相適應的校本課程,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因材施教,探索美育教學的規律和方法。這些是學校美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同時,國家要在制度層面上加強引導,吸引高校藝術畢業生從事教學工作,特別是到中西部廣大農村中小學任教,多渠道解決藝術師資短缺問題,選拔和引進專業技能水平和藝術修養高的教師,經過教研和實踐,構建藝術修養和人文涵養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培養專業帶頭人,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
二、建設豐富多彩的校園美育環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課堂是藝術教學實施美育的主要陣地。美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浸潤、濡染、陶冶,要將高雅的審美品位滲入學生的心靈,除了教師的影響之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也很重要。馬克思曾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在現代學校的發展中,許多學校為追求辦學特色越來越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書香文雅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利于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兒童聞《韶樂》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校園課間的林蔭道、湖邊或是綠色的草坪、操場上,美妙和諧的音樂響起,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氣氛,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和對未來的希望。學校在合理時間段內安排文化設施,利用廣播電臺,或者組織開展小型的音樂會等,都可以使學生愉悅地欣賞到優秀的音樂作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為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趣味提供藝術方面的獨特功效。教師帶領學生親自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小到黑板報、大到手繪校園文化墻,將純真的視覺圖像融入校園文化特色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校辦學品位、陶冶學生情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達到潤物無聲、文化育人的目的。由此滋養的品位也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三、豐富課程內容,突出特色,把觀念教學和情感濡染相結合,重視藝術教育的育人作用
作為藝術教師,應該具有教育家的眼光和胸懷,從素質教育的層面考慮美育課程開發,為藝術教育的多樣性發展創設環境,結合當地藝術資源和地域特色形成特色課程,重視教育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對人才的培養。學校應重視以德樹人、以美化人的藝術教育作用,糾正部分教師擠占藝術課時、把藝術邊緣化、只重視文化課等行為。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科學和藝術素養的培養,科學可以避免讓人無知,藝術可以使生活變得有趣。當前的藝術教育存在功利化的問題,部分教師沒有讓學生在藝術世界里獲得自由、創作、想象,而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繪畫技術,這樣其實就正好走向了藝術的反面。教師不能讓藝術教育傷害學生的天性,每一名學生天生都是藝術家,他們有著無窮無盡的想象力。教師要在音符、色彩、線條、想象之中,為學生打造一個超越現實之外的藝術世界,一個亙古傳遞、優美典雅、崇高善良的境界,使藝術教育能夠真正普及。教師要尊重個性和成長,不強制學生完成課堂任務,而要讓學生與藝術結緣,激發學生對藝術的學習興趣。藝術教育授課方式獨特,具備綜合性、多視角的特點,教師要從多個角度點撥、解讀藝術作品的深層含義,使學生通過具體的節奏、韻律、線條、色彩,不斷運用抽象的思維方式進行觀察與思考,發散思維,領悟作者賦予藝術作品的意義與靈魂,從而激發創造力與審美情感。美育是教育過程,而不是死板的教學模式;是多種途徑的情感審美的感化,而不是功利性的教育。教師要將美育真正成為和美、優美、純美的自覺接受,追求美育的純正性。藝術教育不是某一個階段的技能培養,而是以培養人的基本素質為教學目的。
四、積極開展藝術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教育家顧明遠曾說:“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不僅能為校園文化增光添彩,而且對美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如藝術節展演筆會、合唱團、鼓號隊、校園美育講座、高雅藝術進校園、校園戲劇課本劇以及學生自發組織的藝術社團、興趣小組等。創新藝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開展美育工作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參與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切身感受到美的享受,充分獲得藝術實踐的機會,培養藝術興趣和愛好,達到以美激趣、以美激情的目的,為健康成長打好基礎,為幸福人生增添能量。
五、藝術比賽和校本課程、藝術專業課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美育需求的催化劑
藝術比賽展演和校本課程能夠滿足不同水平層次、不同興趣特長的學生的需求。從小學到中學,教師要按照美育的要求和課標內容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內容。即使是一門課、一次比賽、一項審美實踐活動,教師都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組織教學,做到連貫、完整、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掘和開展美育工作。學校應鼓勵藝術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表達能力開設校本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中小學生的藝術興趣方向。對于藝術創造性強、藝術造詣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參加正規的藝術比賽,從而提高自身能力,增強自信,滿足高層次的審美需求。教師要在興趣和理想的促進下,帶領學生學習藝術專業課程,引導有藝術天賦和靈性的學生走向藝術專業道路,培養國家藝術后備人才。
六、以家校合育,參觀美術館、歌劇院、博物館、民間工藝美術工作坊等方式共同推進美育工作
學校和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藝術實踐活動,家長可以利用周末、暑期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劇場、美術館、少年宮、民間非遺工作坊等,豐富課外藝術實踐形式。學生經過傳統優秀歷史文化藝術的洗禮,提高了理解美的能力,認識到美的價值與精神內涵等,把實踐和情感濡染相結合,形成以美養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以美修身的良好習慣,從而獲得精神情感的升華和綜合素養的提高。這對健全學生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豐富學生的情感意識,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結合現代數字媒體藝術,使微電影、網絡等成為美育的新途徑
網絡時代,藝術搭載網絡的快車迅速前行,青少年對網絡有著較大的興趣。有內涵的新媒體藝術、微電影等,可以開創和發展美育的新局面。通過對網絡新媒體藝術多種形式的審美把握,如電腦美術、計算機動畫、微電影以及新媒體數字攝影等,可以了解到其帶來的藝術表現手段和方法的多樣化,是美育所不能忽視的傳播途徑。美育需要與時俱進,美育的育人方式需要不斷開發。網絡藝術與課堂教學相比,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其播放時間短、傳播信息量大,對于影像短片、攝影作品、音樂創作等傳播能力強。這種新的審美觀念的改變必須通過審美介入評價。學校和教師要正確發揮網絡藝術的優勢,將微電影、計算機動畫等引入課堂。青少年學生是移動媒體的最大接受群體之一,校園內外的網絡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審美素養,學校丟棄這一部分的藝術教育,將直接影響美育的效果。因此,美育教學應利用網絡傳播提高藝術課程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創設美育網站,開設系列網絡美育課程,開創當下美育教學傳播的新途徑。對于農村學校的美育工作而言,網絡是可行的方式之一。
結語
席勒認為,人的成長需要經過三個階段:自然人、審美人、理性人。自然人必須經過審美教育,成為審美人,然后才能走向道德人。這里說的“人”不是少數人,而是接受藝術教育的全體學生。思考藝術教育的價值要回歸到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一致的回答,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藝術教育的主要價值有兩點:一是藝術教育關乎整個人類的創造性;二是藝術教育是一個直抵人們心靈的手段,是靈魂的橋梁。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需要文化的持續提升,人的文化素養要與時代要求相適應。國家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不重視德育,影響的是一代人的思想道德面貌;不重視美育,影響的是一代人的審美素養和創新精神。學校要實現教育公平惠及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改變教育理念,以一種更加高度的自覺、更加明確的使命、更加鮮明的態度與更加緊迫的責任感推動美育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周星.適應•引領•創造——美育的時代之變漫談.美育學刊,2015(5).
[2]彭吉象.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美育和藝術教育.藝術百家,2015(1).
[3]吳曉璐.“大美無痕”——生態藝術視域下對學校美育教育的新思考.文藝生活•下旬刊,2017(9).
作者:王永盛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克拉瑪依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