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繪畫藝術教學中新圖式的創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趙福 單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美術與傳媒學院
創作課教學是繪畫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課,是繪畫教學的終端課。創作的要旨在于創新創造。能夠創建出新圖式是作者作品形成獨特面貌的關鍵。創新是藝術家永遠追求的目標,當然也是學習繪畫藝術的學生追求的目標。畫家與學習繪畫藝術的學生要創新首先要從創建新圖式上下工夫。繪畫藝術是造型藝術,而畫面造型的最基本要素就是點、線、面和黑、白、灰。因此,要創建新圖式就要從畫面的點、線、面,黑、白、灰入手,經過三個階段的訓練,進而找到“桃花源”的源頭。
一、研究黑、白、灰的擺布,創造新的畫面構成。比如面對一組靜物,我們如果被雜亂的現象所干擾就不知從哪里畫起,但只要從造型的基本要素黑、白、灰分析,就會歸納出一張與眾不同的好作品。其中的理念就是白聯白形,黑聯黑形,找到一對黑白關系,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重組重構,再從中找出畫面的構架(骨架),經重新擺布,在灰形的穿插調整下就會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畫面效果,如果再加以有意識調整組合則會變成非常有趣的新作品。
二、搜集圖形繁衍形態,非常態的逆向思維,發現物象本身蘊涵的內部形態,繁衍出新圖形。如青椒這樣的一個常見形態,當我們把它剖開,以圖形的黑、白、灰,點、線、面歸納放大,不去考慮其概念的常態形狀,就會形成一個抽象圖形或者“抽象畫”。這樣的實驗為我們創建新圖式提供了思維理念。做法是采用放大、縮小、切割、錯位、并列、透疊等方式。當我們把青椒的一粒子放大處理在畫面上,也許就是一座“巍巍昆侖”;變換著角度找到它的各部分有意趣的東西,將其畫出,那種只從所需趣味出發而描繪出不同角度、不同形態的青椒就會變化成千變萬化的抽象圖形,讓我們體會到創造的愉悅。這個過程原則上是無最佳方案,不還原(不保留其概念形態),只留感受強的圖形,反倒更真實好看。這種創造的興奮觸發我們的創作靈感,或者說從此發想,走向另一個境界,讓我們長上“透視眼”,眼睛里到處都是黑白世界,看什么都是黑白構架。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去街上的超市買小刀,一出畫室發現下雪了,隨著人們走過的足跡,雪還在稀稀拉拉下,我的眼睛突然告訴我腳下的地磚在雪跡的輝映下形成一個完美圖形“骨架”,那樣有秩序!于是我回到畫室以切割、透疊、重復的辦法創作出“青椒把兒”的一張作品。從中受到的啟發:一是形式要大膽概括;二是要秩序化;三是要以冷靜的思考將其歸納化;四是組織過程要審美化、圖形化。這樣,一個平常的自然形態就會繁衍出無數的不一般的新圖式新形態。在此基礎上重新觀察青椒,把它的“嘴兒”放大,以線結構重復畫出其旋轉的形態,經反復變化,進行大小多少的量的對比,又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形態。如果不說你可能想象不到是“青椒”,但清楚它的發生過程你才會恍然大悟,咦!真是這個東西!如此一來我們帶著“透視眼”,穿越于豐富而神奇的各種未知形態,把它們連接重組,圖像化、審美化,創造的自由由此升華為精神自由,偶然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繪畫創作課的實踐中,學生們通過黑、白、灰的不同形態的擺布,通過形態繁衍的訓練,大師們的繪畫風格就會一個個走進同學們的作品中,勃拉克、莫蘭迪、馬蒂斯、畢加索為我們“支著兒”,你會穿越時空隧道,踏著大師的足跡找到自我,找到我們周圍的豐富形態,它們“玩具總動員”似的紛紛跳到我們眼前,和我們作鬼臉,讓我們去擺布它,這時的形態就發生了變化,繁衍的結果是走出原形,生成未知的新圖形。
三、由此及彼,創建新圖式。這個課題可采用剪貼的辦法??梢詥l學生先用一些不相干的舊畫報順著原始圖形(任意找個形)貼著玩兒。這種好玩的課題似乎不用腦子,隨意剪貼,但剪出的每一塊都要從原始圖形出發,能契合原形的位置,而且近似圖形容易走出原形。比如你可以用黑白畫報中的圖與字條剪出圖形,置于原形上,然后去發現其中的秩序,找到基本“骨架”進行碰撞拼接,結果奇妙的抽象半抽象畫面就呈現出來:一個毫無審美價值的人頭像就會變成很有意趣的“大煙鬼”、“鋼琴家”或者什么別的東西。這種偶然的黑、白、灰形碰撞、聯形、斷形,在人的視覺審視下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圖像,讓我們在跟著感覺走的同時,發現一個全新的視覺世界。這樣的偶然碰撞,產生了必然的新圖形圖式,因此說“偶然產生必然,必然生動”!“出走”的原理是在以往有意識的審美修養下,無意識地使黑、白、灰形碰撞產生審美新圖式,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產生過程是偶然中的必然。立體派大師勃拉克一生都在以造型基本要素分析畫面結構形態,一組靜物不厭其煩地畫下去,原形是些瓶瓶罐罐水果什物,但經他以黑、白、灰,點、線、面重組重構后成為“勃拉克”式的新圖式語言,最后經過反復抽象,“飛出”一只大鳥來,后來又繁衍了一只,畫面如此生動,又如此讓人感動!這里“飛出”了第三者圖形(第二自然),這就是原創圖式產生的最有力的實證。創建新圖式是讓第三者圖形浮出水面的過程。
畢加索以一生繪畫實踐詮釋了這一點。畢加索16歲時畫的《科學與慈愛》是極寫實的,而經過吸收(黑人木雕造型)重組(立體分析),在26歲就創造出驚世駭俗的《亞威農少女》,他所創造的形態(或者吸收),已非原始形態,把作者所見(少女)、所知(黑人木雕造型)重組重構創造了一個全新“第三者”圖式:為了說得更徹底,在立體多維的探索中,他圍著模特兒轉,又經過分解、重組創造出正側面一體的人物肖像新圖式,后人稱其為“立體派”。每個畫家和學習繪畫藝術的學生都希望形成自己的原創圖形符號和原創的語言面貌,為人類的藝術園地開出新花朵,但很多人都是在大師的腳下打轉轉,或者還在辛辛苦苦地攀登一座座巍然屹立千百年的大師之峰巒。在繪畫創作課的教學中,如果能從此“發想”,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就會有很多新圖式誕生,使學生通過黑、白、灰重新擺布,形態繁衍,由此及彼等生動的課堂實踐,創建自己的新圖式,進而不斷實踐,努力找到自己的藝術面貌;教育學生寧可找到自己的圖式,也不去重復別人,哪怕堆起一個小土丘都比徒勞攀登(別人的高峰)要實在得多,也未見得你就不是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