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配音藝術創作技巧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正確認識配音的意義和作用是提高配音質量的前提。配音是對原片能動地創造性地加工過程,配音演員擔負著與原片演員共同完成塑造一個完美角色的任務。配音演員與影視話劇演員塑造角色的創作過程及規律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在運用時有自己某些獨特的規律和手段而已。有了這么一種對配音工作的認識,才能真正按照配音工作的藝術規律去創作出好的作品。怎樣才能還原原片中的人物,完成共同塑造一個完美角色的任務?這正是筆者想要探討的問題。
一、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刻表達人物情感情緒
配音演員要深刻理解原片的主題思想、歷史背景和風格樣式,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氣質,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臺詞的外部表現形式是可以模仿的,但情感是不能模仿的,它只能用心體會,需要有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鳴。比如,藏語譯制片《媽媽再愛我一次》,曾經打動了無數藏語受眾的心,之所以能,正是由于配音演員們用心跟隨原片人物的情感,完美演繹的結果。配音不是單純的背臺詞、對口型,而是根據原片進行再創作的一門藝術。一般來說,配音導演需要盡可能尋找與原片人物氣質相近的演員來配音,這樣,配音演員比較好把握人物,也較容易在自己的聲音條件和音色范圍內使自己的聲音盡量貼近原片人物,使觀眾感到言如其人,聲如其人。比如,早些年,廣大藏語受眾非常喜愛的一部譯制片《女奴》中,其男女主角萊昂雄和伊佐拉便是由著名的配音演員倫珠巴桑和郎杰央宗配音的。這兩個人物之所以成功,配音演員的表達功力很高,配音演員與原片人物的聲音音色比較貼合有很大關系。
二、深刻還原情感狀態基礎上,運動狀態也要生動還原
配音演員在還原片中人物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狀態變化基礎上,還要將形體動作的走跑跳打等不同運動狀態都要通過配音語言表現出來。片中人物哭著說話,邊抽泣邊講,配音語言也要有這種哭著的狀態。片中人物邊跑動邊說話時,配音演員也要有這種形體運動中的語言表現。片中人物邊與人打斗邊大聲說話時,配音時也要與之貼合上,這一切都應在配音語言的感覺、語氣節奏、氣息狀態上體現出來。即使是一些細微的表情和動作也不應該放過,比如,片中人物的搖頭、面露難色以及撇嘴等細小的表情、動作都應從配音的語言、氣息中有所體現。這樣,所配的人物才能活靈活現,十分貼合。我區配音前輩倉姆曾經在教導青年演員時說,配音演員的工作就是對原片演員的表演逐漸理解、模仿,并不斷體會和認識的過程。所謂模仿,是指從動作出發,在深刻理解人物的基礎上,參照原片演員的語調處理、聲音控制、臺詞的強弱起伏、感情變化,用藏語把它們再度表現出來。
三、聲音的可塑性非常重要,避免“千人一聲”
配音演員必須具備的另一項重要的專業技能就是聲音的可塑性。所謂聲音的可塑性就是聲音的可變性,是演員根據原片人物形象的需要,可以將自己聲音的音量大小、音質的色彩、音域的寬窄、音色的粗細等,做出各種準確、得心應手的調整和變化,使其符合角色的需要。配天真爛漫的小姑娘,聲音需要清脆明快;配成熟穩重的壯年人,聲音需要寬厚響亮、猶如洪鐘;配老年人,需要聲音蒼老還要伴以氣聲。生活中每個人的聲音和語言都不一樣,所謂什么人說什么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粗俗的人一般說話不會文鄒鄒的,斯文人極少會說粗話,上世紀30年代的人絕不會說出當代年輕人的網絡語。這些都需要我們精心地去揣摩,并選擇對自己配音的角色最有表現力的語言,語言的表現力和聲音的可塑性是配音演員重要的專業技能之一。優秀的配音演員就是運用聲音的四個要素:音色、音高、音量、音長的變化,塑造出千變萬化、各具特色的聲音形象。我區優秀的配音前輩丹平在《阿混新傳》一片中,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和獨具特點的音色,活脫脫地塑造了一個不學無術整天混日子的阿混的形象。可見他在語言的表現力和聲音的可塑性方面有著獨到的功力。配音最忌諱的是“千人一聲”,“千人一聲”會導致喪失角色的個性特征。我區著名配音演員倫珠巴桑和尼珍的聲音可塑性,值得我們從事這項專業的演員學習。藏語受眾非常喜愛、點播率之冠的譯制片《西游記》中,孫悟空就是倫珠巴桑配音的,他把孫悟空的形象演繹得活靈活現,非常生動到位,幾乎與原片人物塑造達到了高度的吻合。還有少年兒童非常喜歡的動畫譯制片《聰明的一休》中,一休的配音者是尼珍。她把聰明、可愛、有正義感的一休演繹得惟妙惟肖,動畫片中的一休就像是一休自己在說藏語,堪稱配音中經典片。倫珠巴桑和尼珍其實譯制了很多部片子,他們正是把聲音的可塑性發揮到了極致的配音演員代表。
四、貼合口型和氣息是配音創作中的重要技巧
在配音技法上,配音演員應該善于穩定自己與話筒確定的位置,不能隨著情緒變化在話筒前晃來晃去,特別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情感的激動而造成撲話筒。配音演員由于需要看臺詞,低頭看臺詞會造成聲音不能正面傳送,并時常導致不能貼合口型。貼合口型和氣息是配音創作中集藝術和技術為一體的技巧,也是配音創作的基礎。人們觀看譯制片,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如果配音與原片人物說話動作的長短不吻合,觀影體驗大打折扣。尤其藏語和漢語不同,藏語一句話中的音節往往多于漢語,這就要求翻譯者首先要找準其中心意思和最關鍵詞。這樣,配音演員的臺詞位置即使不能是每一個音節都相同,但一段臺詞的頭、尾尤其在人物的近景、特寫中是吻合或相似的。如何才能做到貼合人物的口型和氣息呢?一是找準一段話開口和閉口的固定位置,還要同人物的表情、動作相吻合。二要改變自己的語言節奏,去適應原片人物的語言節奏。三是跟著演員的表演走,語言和動作要同步。在國外的一些影視劇中,演員表演比較夸張,手勢和動作也較多。所以,在看片對臺詞時,就要在掌握片中故事情節、人物身份、人物性格氣質、人物之間的關系和規定情境等因素的基礎上,跟著原片演員的表演,參考其面部表情、形體動作、手勢以及語言表達、心理狀態,緊緊盯著人物走。這樣不僅能對上口型,還能合情合理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外部狀態,淋漓盡致地還原原片中的人物。筆者在近30年的配音實踐中,逐步深刻地體會到,感情是依據,語言是手段,聲音則涉及技巧問題。技巧要經過訓練,使之運用自如,不露痕跡,完全以生活自然形態表現出來,提高語言表現力和聲音可塑性,對一個配音演員是十分重要的。配音演員和原片演員的表演一同作用于觀眾的視覺和聽覺,使觀眾通過屏幕形象獲得審美的享受。只有當配音演員們用準確無誤的語言藝術演繹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彼此的性格、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現、人物在環境中的情緒時,觀眾才相信自己是面對著真實的生活,才會為人物和故事所感染、被打動,進而與配音藝術創作者們產生共鳴。
作者:德吉卓嘎 單位:西藏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