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種空間表演藝術創作同異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有論者認為:電視劇、電影、話劇同屬一個表演體系,三者都要創造活人形象;還有論者認為:三者演員所處空間不同,導致創作形式與手段不同,所以,應有不同理解和定位。本文對三種空間表演樣態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并挖掘各自在實踐創作中的規律性特點,試圖對表演實踐與理論建設進行更加清晰的梳理。
一、樣態制約下表演創作屬性、原則的同一性
“屏幕、銀幕、舞臺表演,都屬二度創作,都以文學劇本為基礎,在導演構思制約下,創造真實、活生生的人物形象。”①“話劇與影視表演都是以認識、實踐、體驗與體現、真實、自然為出發點,都是為了創造好角色。”②“演員以自身為載體,使之變為劇中人,以此為媒體,讓觀眾從中領會其審美價值。”③可見,三者都是二度創作,受劇本與導演制約,創造鮮活的人物形象,演給觀眾觀看的藝術。屏幕、銀幕、舞臺表演都是以演員的“我”創造成為角色的“我”。“您是演員,是構思和實現您的藝術品的創作人;正是您,您的身體是您必須用以創作的材料;也是您,要當作您應用的工具;仍是您,借以體現角色形象的個人整體,歸根到底,您是誕生整個創作過程的藝術作品。”④演員以自己作為創作材料、工具,最后創造出演員與角色合二為一的藝術形象。“三位一體”是一切演員的共同創作屬性。屏幕、銀幕、舞臺表演的演員都處于劇本所設定的“假定情境”中。任何演員都要在劇本虛構的假定條件下表演。“假定情境”是演員語言、形體、心理動作得以展開的依據;是表演動作的語法規則;是來自劇本的指引與限制。它包括外部假定,指劇作包含的情節與事件,矛盾沖突和構成完整作品的外部結構;內部假定,指劇中人欲望、意志、目標、思想、情感表達的精神生活全貌。外部假定構成劇作的外因基礎;內部假定是演員表演的內因根據。它們構成整個劇本的格調,演員表演不能將其單獨割裂。如劇本假定演員是醫生,行動是為患者醫病。演員必須在指定環境下轉化成醫生展開行動。電影、電視劇雖然在相對真實的環境中表演,但也是假定條件下建立的。如演員在一個假定的辦公室辦公;在假定的家庭里處理糾紛;與不熟悉的演員搭檔,建立父子、兄弟姐妹、同事、朋友關系等。所以,三者創作原則的同一性是演員都在假定情景中進行表演。
二、樣態制約下藝術審美的共同追求
法國思想家狄德羅評價演員時曾表示:“任何東西都敵不過真實。”演員要真實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真理和人生意義,表演離開真實,便如無根之木,沒有了生命力。“電視劇、電影、話劇表演,都要創作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演員創造的形象是否具有藝術價值,要看其審美價值表現。”⑤電視劇《圍城》中,陳道明、呂麗萍分別飾演方鴻漸、孫柔嘉,再現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觀、愛情觀與婚姻觀;展現了二人說不清、理還亂的情感生活,使觀眾產生共鳴。電視劇《過把癮》中,王志文、江珊分別飾演方言、杜梅,通過兩個人物折射出現代青年男女對愛情和婚姻的不同態度,讓觀眾既感同身受,也獲得了審美享受。演員于是之在《生活、心象、形象》一文中指出:“演員對所扮演的角色應有自己的設想,并從思想上進行評價,簡單地說,就是要給人以教育或給人以教訓。”⑥演員表演既要真實,還要融入對是非、善惡的評價意識。電視劇《圍城》中,演員陳道明在自身儒雅氣質的基礎上又賦予人物迂執與軟弱;觀眾既能感受到方鴻漸為人處世的正直、善良,又能體會到他的不諳世事與玩世不恭。他的“幽默得不徹底”這句臺詞,既是方鴻漸的個性寫照,也映襯出他與幾位女性情感糾葛以及人生不停輾轉遭遇的本源;同時,也反襯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境遇。德國著名戲劇家歌德論及演員表演時曾提倡:“演員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僅要真實,而且還要美。”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多次強調:“表演藝術的目的不僅是要創造角色人的精神生活,還要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把這樣的生活表達出來。”⑦好的表演總是給人以真實的內涵揭示,以恰當、深刻、完美的形式表現出來。如《過把癮》中方言得知自己患了肌無力疾病,想和杜梅離婚,去親近杜梅好友賈玲,當杜梅從誤解中得知真相后,兩人又回到曾共同生活的那間大教室,情感爆發,他們緊緊相擁,愛與恨交織在這個擁抱中,他們的相擁也使觀眾產生共鳴,獲得美的感染與體驗。
三、樣態制約下表演創作的差異
話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觀眾在臺下欣賞,觀演關系較為直接。電影院,觀眾觀看大銀幕,演員表演先通過攝影機拍攝再經蒙太奇剪輯完成。電視劇與電影相似,但兩者欣賞存在差異,如電影院需安靜觀影、注意力集中于大銀幕;看電視劇可以聊天、喝茶,表演不好便換臺,顯得隨意、自由。欣賞主體與創作主體觀演關系上的差異,導致創作環節也有所不同。
1.觀演關系導致創作主體地位與互動關系不同
話劇表演,從創作、演出,到觀眾反饋,演員是舞臺創作的中心。劇作的思想、導演的風格都要通過演員表演實現,一切創作都圍繞演員表演展開。這也是“話劇舞臺是演員藝術”的由來。在電影中,表演作為畫面的組成部分被攝影機記錄,演員表演以導演的畫面設想為主導,蒙太奇剪輯以導演的意圖為中心。這也是“電影是導演藝術”的由來。電視劇觀看距離短,觀眾更關注演員。電視劇與電影雖然創作形式類似,但導演以演員表演為中心,電視劇演員主體相較話劇被減弱,但與電影相比被強化。觀看話劇時,觀演是直接的互動與交流。如演員情感直接傳達給觀眾,觀眾以靜默或掌聲反饋,并再次激發演員的表演熱情,交流通過直接互動持續不斷。電影和電視劇觀演分離,演員完成表演,觀演以放映或播出的形式建立。
2.特殊交流互動引發創作手段的變化
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掌握舞臺表演規律,了解舞臺,形成舞臺表演審美意識。如舞臺區域劃分,中區屬主觀區,起強調作用,后區輔助;演員不能過分背臺,要建立“舞臺感”。電影、電視劇演員要掌握攝影或攝像機的特性,建立“鏡頭感”。它包括:1.攝影與攝像機紀實性特點要求表演必須以生活化形態呈現;2.兩者都以畫格形式呈現,演員對畫面效果要有具體的感受;3.攝影與攝像機的推、拉、搖、移、仰、俯等拍攝手法要求演員要適應其運動變化;4.鏡頭前表演要有分寸感;等等。“舞臺感”與“鏡頭感”是三者表演手段不同的根本所在。舞臺表演是連貫的、完整的,具有審美形態與體驗的完整性。演員從排練到演出,每一次都可以進行表演的調整或補充。電影、電視劇創作過程中,演員依據導演對鏡頭的分割進行拍攝,表演是片段式、非連貫性的,時長幾分鐘,甚至幾秒不等,一旦被攝錄保留下來,就不可修復,所以,電影、電視劇又被稱為“遺憾的藝術”。舞臺表演按正常時間順序進行;電影、電視劇按照拍攝場景拍攝,同一場景,拍攝順序可以顛倒,存在時間上的跨度。演員只有通過耐心與細致的準備,才能在不連貫的表演中建立統一的人物創作感覺,保證人物思想、情感發展的連貫性。
3.創作規則規定了表演創作的方向
話劇和電影的觀看與放映時間往往被嚴格控制在3小時之內,如果超過這個限定,就會超出觀眾的心理極限。電視劇將故事情節分割,并對不同情節進行不間斷的渲染,也可以在不間斷的場景設置中對人物進行大量的、細致的描述。演員表演空間得到擴充與延展,人物體現得更加具體、鮮活。話劇場景數量通常在十場左右;電影拍攝場景數控制在幾十或一百場左右;一部電視連續劇場面數多則上千場,少則也有幾百場。顯然,話劇與電影觀看時間同場景的嚴格限定,使其對演員的表演限制要大于電視劇。“電視屏幕比電影銀幕小多少呢?以多數電影放映的情況來說,放映鏡頭是120毫米,放映距離就要達到35米,銀幕面積就要達到27.13米。一部12英寸電視機的面積只有0.04539平方米,電影銀幕是其608.4倍。”⑧影院觀影距離是15到20米,觀看電視通常控制在5米之內,這勢必會造成演員表演的差異。如電影以全景和遠景為主,中近景與特寫鏡頭占全片的五分之一,要求演員具有高度精準的形態造型力;電視劇以近景和特寫為主,約占整部作品的一半以上,表演臺詞量大,演員也要格外重視內心體驗與面部表情效果,并以此展現人物性格。
注釋:
①陳志昂:《電視藝術通論》,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頁。
②孫彥軍、于濱:《影視鏡頭前的表演》,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頁。
③梁伯龍:《電視表演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
④[俄]泰伊洛夫:導演札記,出自《俄羅斯名家論演技》,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頁。
⑤梁伯龍:《電視表演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頁。
⑥于是之:生活、心象、形象,《戲劇學習》,1982年第1期。
⑦鄭雪來譯:《斯坦尼斯拉夫全集》(第二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頁。
⑧王維超:《電視劇初探》,寶文堂書局,1983年版,第20頁。
作者:吳國華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