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上海大學是一所包含理學、工學、法學、史學、文學,藝術學等眾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學校一直以前上大校長錢偉長先生提出的“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校訓為戒,無論是觀念上還是體制機制上,都滲透并體現了“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的教育理念。多年來,上海大學一直秉承這一辦學理念,把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大學生教育的重要任務,使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到學校整體人才培養計劃中,以藝術素質教育為旗幟,帶動和活躍著整個校園文化。上海大學音樂學院于2013年6月掛牌成立,音樂學院以“大學音樂素質教育專業化”為辦院理念,擔負著全校師生的音樂素質教育和本院的復合型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音樂學院堅持文化傳承創新,構建大學音樂素質教育專業化體系,開展針對非音樂類專業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培養一批終生熱愛音樂、有高尚藝術情趣和修養的、引領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上海大學音樂素質教育以校園文化、藝術展演、社團建設和國際交流為工作基礎和支點,以每年的“春季音樂季”、“秋季音樂季”、“迎新音樂會”和“新年音樂會”為上海大學音樂素質教育的實踐舞臺。開展各類國際大師班、講座、藝術沙龍、交流展演活動。同時,由上大音樂學院教師指導的校級藝術社團為上大師生帶來了的精彩多樣的藝術展演,各大校級藝術社團,包括弦樂團、管樂團、合唱團、民樂團、打擊樂團、舞蹈團、鋼琴協會,其學生覆蓋四大校區、各大學院,各類精彩紛呈的藝術展演和藝術活動帶動了整個校園的藝術氣氛。在活躍學校文化藝術氛圍的同時,上海大學師生走出校門、甚至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跨出國門,用藝術與世界對話,成為一道展現上大學生風采的、靚麗的風景線,活躍于國際、市級各類藝術節、藝術展演等的舞臺上。2014年,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又有了新的舉措,進一步將教學改革與音樂實踐活動相結合,將音樂會、講座、課堂三者融為一體,新增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這一開創性的課程很好的將素質教育課程或者說是“素質教育講座”與音樂會結合在一起。課程由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或演奏家主講,由國內外著名的音樂家、音樂學院師生以及校學生藝術團成員現場演出,并邀請觀眾親自參與到演出過程中。將藝術常識、音樂理論知識、表演理論與現場演繹完美結合,一邊演一邊講,生動直觀,同學們聆聽、欣賞并參與到音樂會演出當中,感悟音樂的魅力。在輕松愉悅地聆聽高水平音樂會的同時,又學習了音樂專業知識、藝術常識,這種一舉多得的“課堂”深受上大師生喜愛。從2014-2015學年開始,選修《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課程的學生,每學期選取一場音樂會,并在每學期規定時間內(第八周至第十周),遞交不少于2000字的總結,通過一個學年三場素質教育音樂會課程的學習可獲得1個學分。2014年3月-2015年1月,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師生共舉辦“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共17場(詳見圖表1),參與聽課師生近萬人。上大音樂學院力圖通過這一突破性的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在原有良好的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打造嶄新的、極具上海大學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體系。17場“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之音樂會系列”創意獨特、形式多樣、特征突出:
一、講演并重,風格各異
課程采取將講課和現場演繹相結合的方式,主講人一邊講解,一邊由演奏者現場演奏相關片段,再進行樂曲的完整演繹。擔任課程主講的老師們講授風格各異:有的嚴謹,專門就某個專業學術知識或演奏技術難點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有的平實,講解深入淺出,側重在音樂知識的普及;有的幽默風趣,將艱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論難點溶于生動的比喻和直觀的現場演示中。通過音樂學院內外的專業教師、學生以及演奏家們對美妙音樂的現場演示與細致的詮釋,使觀眾對于音樂藝術的內涵、分類、歷史、作品、音樂家以及相關的音樂理論基本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理解。在師生們欣賞音樂的同時,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了解構成音樂意象的聲音,包括音樂語言里的旋律、節奏、調式、和聲、復調、曲式、音色、音質等基本要素;知曉在表現音樂藝術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即器樂形式的各類基本知識等。
二、形式多樣,精彩紛呈
素質教育課堂之音樂會系列涵蓋的音樂知識豐富且平衡。在17場素質教育音樂會中,西樂7場,約占41%,其中弦樂、管樂、鍵盤所占比例基本相當;聲樂4場,約占23%;民樂2場,約占12%;舞蹈1場,約占6%(詳見圖表2);以本校學生為演出主體的聲樂器樂綜合音樂會3場,約占18%,基本涵蓋了中外各種音樂藝術形式。譬如,以聲樂為主題的四次課程,包括由校合唱團獻演的中外合唱歌曲專場、由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歌舞團音樂劇演員與上大音樂學院教師聯袂演出的音樂劇專場、由貴州松桃盤信鎮民族中學教師與音樂學院教師共同演繹的民歌專場,以及音樂學院師生同臺的美聲獨唱專場;再如,以鍵盤樂器為主題的四次課程,包括青年鋼琴家王魯的鋼琴獨奏專場、上大音樂學院學生獻演的雙排鍵電子琴專場、校鋼琴協會成員演繹的雙鋼琴及四手聯彈專場以及由美國克利夫蘭音樂學院單簧管與鋼琴雙人組聯袂演出的室內樂專場等。這些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在吸引觀眾眼球,激發觀眾更加濃厚的興趣的同時,在藝術知識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由淺入深、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知識點較為平衡。
三、師生同臺,其樂融融
在一年17場音樂會課程中,呈現出一個顯著特征:即音樂會或由上大音樂學院教師為主講、主演;或由音樂學院教師帶領專業學生同臺出演;或由社團教師帶領來自各個學院的校藝術團學生演出;或由從上大畢業后在音樂方面小有建樹的上大校友出演,展現出師生同臺,其樂融融的景象(參見圖表1)。一改往日,音樂會在師生心目中“高大上”的距離感,學生們在心理上首先容易接受和認同這一藝術形式,在聆聽和學習的過程中,會將更多的個人體驗溶入藝術欣賞的過程,引發更多與個人人生境遇相關的思考和感悟。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將最精品、最專業的師資和社團資源給全校學生,將最精彩的演出和專業的講解相結合。在《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會系列》的課堂上,經常出現異常火爆的演出場面:觀眾席上“一席難求”,沒有座位的同學在走廊上加座,或是直接席地而坐,還有部分學生干脆站著觀看整場音樂會,甚至還有慕名帶著孩子前來觀摩的教職工因為孩子太小不允許進入內場觀看演出,竟然在外場“聽完”整場演出。參與課程的師生們表示在聆聽和參與音樂會課程的過程中,對于音樂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和觸動,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準確和深入。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之音樂會系列的開設正體現著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大學音樂素質教育專業化”的建院理念,課程的開設是希望有更多的學生在參與這門課程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地了解音樂,懂得音樂,喜歡音樂,參與音樂,將欣賞與參與音樂變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使音樂成為一生中最好的伴侶之一。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能將音樂與自己的專業相結合,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實現人的發展上的新突破。聆聽、參與、感悟,這正是上大素質教育課程之音樂會系列帶給上大學生最專業,同時又最生動的藝術體驗。
作者:袁勤 單位:上海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