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聞報道音樂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電視是視聽藝術,是以圖像語言、音樂、音響等構成的一種綜合藝術。音樂是一種獨立的聲音藝術,它的聲音通過人們的聽覺來形成藝術形象。電視新聞報道需不需要添加音樂,需要添加什么樣的音樂,怎樣實現新聞事件的現場畫面、解說詞等電視元素與音樂的完美結合等問題,始終是電視工作者和音樂工作者爭論并探討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電視作為信息傳播載體,主要職能就是在事物與觀眾間架起橋梁,電視新聞報道就應該盡可能地把事件現場真實、準確、快速地傳遞給觀眾,如果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添加音樂,勢必分散觀眾注意力,影響觀眾感知效果,因此是不需要的;也有人認為,音樂有著事件現場圖像和文字無法替代的作用,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添加音樂,不僅可以增加電視新聞報道的可視性,還可以充分發揮音樂感染力和震撼力強的特點,進一步表現主題,深化主題,拓展事件現場畫面和現場文字描述無法傳遞的情感和立體效果。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發現,電視新聞報道中適當運用的現場音樂或背景音樂,不但沒有分散觀眾注意力,影響觀眾的感知效果,還能給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事件現場營造一種意境、情調和節奏,實現電視新聞報道中的現場事件圖像、同期聲、解說詞等多種元素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創造出高質量的聲畫效果和傳播實效。
一、音樂能深化重大新聞事件主題,拓展圖像和文字無法傳遞的情感
在近年來的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2008年初的南方罕見冰雪災害等重大事件中,電視臺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編導精心處理的很多新聞事件報道特意沒有采用解說詞配畫面的傳統方式,而是在救援隊伍奮力奔赴災區開展救援工作的報道中采用畫面配節奏感很強的激昂奮進音樂;在展示災區設施坍塌、受災嚴重等場景時,則采用現場畫面配感傷音樂等形式進行展現,大大拓展了圖像和文字都不能傳遞的情感,讓觀眾在第一時間既能真實、準確了解到新聞現場,又激發起他們持續關注事件進程和關心災區群眾度過難關的情懷,達到與“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異曲同工之妙效果。“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直播報道中,往往在某一節點或時段的現場事件播報結束前,都會根據不同主題選擇適當音樂配畫面的形式,不斷放大救援隊奮勇奔赴災區開展生命救援、災區毀壞嚴重的設施、各地生產、搶運救災物資等新聞點,從而拓展了單一電視畫面或文字解說都無法傳遞的感人情懷,進一步深化了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主題,達到既豐富熒屏效果、減少觀眾審美疲勞,又達到適時進行報道情緒的階段性調整,滿足觀眾關注持續事件時不斷變化的心理需求。同樣是2008年,中央電視臺現場播報北京奧運會某一賽事結束前幾分鐘時間,也完全不用解說詞,而是通過激昂奮進音樂配上選手奪冠過程中精彩畫面進行展示。電視編導運用音樂強烈的感染力渲染了現場緊張熱烈的情緒,使現場或者電視機前的觀眾激情得以外露,情緒得以積聚,很好地滿足他們期待回味選手奪冠過程的心理預期,達到了很好傳播效果。
二、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中恰到好處的音樂運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電視深度報道中的音樂雖要服從服務于報道主題,但卻有圖像和文字無法替代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增加深度報道的可視性,還可以發揮音樂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進一步表現深度報道主題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年的12月中下旬,貴州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的《貴州新聞聯播》欄目都會梳理即將過去的一年間,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事件,精心選擇主題制作10條或15條年終報道。在剛制作這些報道時我們發現,通過單一的畫面配解說詞方式編輯后,整條報道雖然畫面大氣流暢,也鮮明地展現了報道主題,但卻難以讓人產生認同感。于是我們根據不同的主題,嘗試在描述性解說詞的段落加上舒緩的敘事性背景音樂,在主題最突出、最鮮明部分加上激昂奮進的背景音樂。經過增加背景音樂的編輯制作后,這些畫面、解說詞、音樂“三位一體”完美結合的深度報道播出后,引起了觀眾共鳴和業界人士的高度評價。目前,我們的年終報道成為了觀眾每年期待的一道“視覺大餐”,同時成為很多電視臺培訓記者編輯必備的教學案例。
三、音樂可增加電視新聞報道的現場感、立體感,讓觀眾有身處其中的感覺
有廣告語稱:沒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在很多重大時政新聞的報道中,編導沒有粗暴地將現場音樂刪除,而是精心保留甚至還特意使用一段現場音樂,達到做活新聞事件現場的效果。在國家領導人高規格接待外國貴賓、五年一次的黨代會、各地一年一度召開的“兩會”,以及升國旗、文藝演出等新聞事件現場,試想我們如果在播報現場播放國歌、國際歌、演員引吭高歌等環節時,粗暴地刪除現場音樂,只保留解說詞或者電視畫面,我們看到將是“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隆重開幕”、“大會在雄壯的國際歌聲中勝利閉幕”、“演出在《我愛你,祖國》”等畫面單調、語境單一拼湊的新聞,觀眾期待關注事件的愿望在瞬間就會消失殆盡,更說不上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了。
四、電視新聞報道可采用音樂表達采訪對象復雜的內心世界,實現潛在的心理提示
在各種電視新聞報道中,我們經常需要表達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但我們又困惑于通過電視手段直觀展示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音樂往往就成為電視新聞報道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最佳方式。2010年,貴州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大災面前,全省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抗旱救災;災區群眾也不等不靠不要,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我們在通過電視新聞報道表現災區人民不等不靠不要,想方設法開展生產自救的心理時,就采用了災區群眾生產自救加上音樂的形式,制作了一組組災區群眾數里之外挑水保苗、深入洞穴尋找水源、甘受孤獨堅守山頂保護水源等感人片段,傳遞出各地群眾眾志成城抗旱保民生、保生產的不屈心理,也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各界用實際行動支援抗旱救災的熱情。
五、電視新聞報道中音樂運用要
切合主題,切忌過頻過亂地使用音樂電視新聞報道要不要運用音樂,需要運用什么節奏的音樂,這要取決于新聞報道的主題、新聞事件本身的性質和需要。契合主題的音樂無疑會給電視新聞報道很大的幫助,達到增強可視性的效果,而不貼切的音樂運用反而會影響新聞報道的可視性。我們在實踐中既不能單純地追求事物現場感而排斥音樂,也不能為了追求聽覺的豐富而過頻過亂地使用音樂,要懂得根據主題的需要、情節的需要和新聞報道內容的需要對音樂加以取舍,切忌生搬硬套、硬性拼湊音樂,使做出的新聞報道給人啼笑皆非的感覺。而在切合電視新聞報道主題運用音樂時,我們還要注意對音樂長度的合理控制。我們知道,電視新聞報道需要的音樂長度有嚴格的限制,一般只有幾分鐘甚至幾十秒鐘,而一首交響樂作品的長度可以是幾十分鐘,一首小曲也是三五分鐘。我們編導在剪輯時要充分發揮創造性,讓音樂巧妙有機融合在新聞事件的現場畫面,以其優美的旋律,輕揚的曲調,如泣如訴的情感體驗參與在電視新聞的敘事中,進一步強化新聞的“敘事性”,使電視新聞報道在單調枯燥的畫面敘述中變得活躍、富有色彩。總之,在電視新聞報道,特別是在深度新聞報道中合理地加入音樂,可以增加新聞的可看性,滿足電視觀眾日益提高的關注需求,取得意想不到的傳播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