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實驗課組織方式提升醫學生創新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根據隱性知識理論,改善組織學實驗課組織方式,以提升醫學生創新能力。方法通過實施學科交叉、搭建交流平臺以及變換學習小組成員等形式,改善組織學實驗課教學的組織方式,研究醫學生創新能力的變化。結果在新組織模式下,醫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創新總體水平明顯好轉,實驗考試成績亦顯著提高,但學生的創新知識基礎水平并未發生明顯變化。結論改善組織方式,乃至改善某實驗課的組織方式,可明顯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隱性知識;創新能力;組織方式;組織學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校2015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全日制本科學生。
1.2改善實驗課的組織方式
傳統的組織學實驗課:實驗室為專用實驗室,實驗課期間實驗內容為組織學;實驗小組位置固定;實驗小組成員固定不變。改變組織方式,構建的新型組織學實驗課:實驗室為非專用實驗室,組織學與病理學實驗混合使用,實驗課期間實驗內容為組織學和病理學(大一、大二的學生在同一實驗室,進行各自實驗內容,但實驗內容是相互關聯的,以實現學科交叉,便于隱性知識的轉化);實驗小組位置固定,但小組成員不同(實施電腦編組,每小組既有大一學生又有大二學生);構建網上交流平臺(顯微數碼互動局域網絡,設置討論交流模塊)。新型實驗課期間,實驗內容無教師集中講解,但均配有有聲PPT課件[4],組織學、病理學實驗內容由同一教師指導。
1.3創新能力的評價
根據王家#等[5]的研究,設計調查問卷,創新能力的評價從四個方面進行: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技能,受調查者根據實際情況對其成員的每一描述打分,1=差,7=很強。在本問卷中,每一個指標都對應若干問題,指標的得分值通過變量因子歸一的方法得到,即根據同一指標下各問題變量的主成分得分系數比例加權求和進行賦值。
1.4實驗考試與統計學處理
學期末進行組織學實驗考試: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組織切片,有10套試題,相鄰學生之間非同套試題,總分24分。數據均以(珚x±s)表示。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另外,對每套試卷成績進行統計處理,并求其均值。
2結果
2.1創新能力的評價
由于研究對象為2015級本科生,目前尚未畢業,其創新技能中畢業論文及創新成果等還無從談起,所以創新能力的調查問卷僅是從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及創新思維能力三個方面展開。共收集問卷748份,實用732份,其中16份因回答不完全而被棄用。統計分析顯示,改善組織方式后,其創新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創新總成績較同級其他學生明顯增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5),但創新知識基礎水平未見明顯變化(P>0.05)。
2.2實驗課考試成績
學期末組織學實驗課考試成績(總分24)顯示,改善組織方式后,試卷的信度系數、偏態值、峰值較傳統型實驗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考成績、試卷難度系數已有所改變(P<0.05)。
3討論
3.1組織方式是團隊創新的首要保障
知識包括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前者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通過內心感受領會的知識,后者為以文字和數字表達出來、容易以數據形式交流和共享的知識[2]。隱性知識約占知識總量的90%,體現了人類思維固有的創造性,對創新能力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隱性知識的共享和轉化,主要取決于組織方式,良好的組織方式是企業、團隊或群體創新的首要保障[7-8]。組織方式是否優良,取決于隱性知識能否在群體內有效應用[7]。交流個體越多,信息量越大,隱性知識不傳遞和單項傳遞的可能性就越小;個體間的知識交流不僅在相同知識結構人員間進行,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知識結構人員間進行交流,這樣才能從不同知識結構和不同知識領域內獲得靈感,并且在進行各種創新時直接獲得不同知識結構人員的幫助,以彌補自己的不足[9]。
3.2改善教學組織方式、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
組織學為揭示機體正常組織結構的科學,病理學則主要研究機體異常的組織結構,兩門課程雖屬不同學科,但內容互補,密切相關;本研究將兩者混搭實驗,既是實施交叉學科的橫向聯合,也是促進不同知識結構和知識領域隱性知識的互動交流。在本研究中,實驗室裝備了顯微數碼互動局域網絡,設立了網上討論交流模塊,可實現網上圖像、聲音、文字的交流互動,此舉更有利于加快隱性知識傳遞的速度和顯性知識的隱性化過程。另外,實驗室實施電腦編組,每次實驗組員并不固定,使得個體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增加,由此也便于隱性知識的共享和轉化。在此新模式下,大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創新總成績較同級其他學生明顯提高,這已經表明:改善實驗課的組織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應注意到:在新、舊組織模式下,學生的創新知識基礎水平并未發生明顯變化,究其原因推測:提高學生創新知識基礎水平,尚需較長時日,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兩門課程的交叉融合所能企及的。另外,學生的實驗課成績顯示:改善組織方式后,試題的難度降低,難度系數由0.72增加到0.87(試卷的難度是指試題的難易程度,此值越大,難度越小);學生的考試成績提高了近4分,由于考試滿分僅為24分,所以改善組織方式后學生的考試成績提高了14.08%。上述結果提示,隨著組織方式的改善,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創新能力的提高。
3.3深化教學組織方式變革,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為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創新的靈魂[10]。在本研究中,雖然依據隱性知識理論,教學組織方式改善后,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創新總成績明顯提高,但創新思維能力僅達到該能力滿分(35分)的57.66%(20.18/35),即學生創新能力仍未及及格水準,這說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門課程的變革即可擔當的,需全方位教學組織方式的變革。如:構建新型教學、研究團隊,團隊的構建應注重實施學科交叉、綜合集成的研發戰略,組建跨學科集成、多學科合作和新學科開創的知識或技能優勢互補的群體;搭建新型活動平臺:跨班級、跨專業組織活動,不同專業、班級和學習小組間活動交流等。通過深化教學組織方式的變革,進一步促進隱性知識的共享和轉化,以求最大限度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趙晶晶 張雪莉 周生偉 李如江 單位:濰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