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深化金融改革下的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深化金融改革路徑下,提升盈利能力是我國商業銀行適應復雜市場競爭環境、助力國民經濟轉型以及實現高質量穩健性發展的基本前提與核心目標。金融改革深化將重塑商業銀行發展環境,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面臨著諸多困境:資本市場持續開放,市場競爭格局加速轉變;存貸利差不斷壓縮,傳統經營模式亟待轉型;綜合成本逐步攀升,內部運營效能急需優化。鑒于此,商業銀行應該以重構業務發展規劃為基礎,提振負債、資產及中間業務的發展潛能;以加速科技金融落地為支撐,提升營銷、服務及管理環節的運營效能;以優化人力資源結構為補充,提高轉型、升級及創新發展的內在動能,最終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關鍵詞:金融改革;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內卷化;中間業務
一、前言
深化金融改革是金融業發展的制度動能,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金融保障,將重構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導向、模式及路徑。從本質上說,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服務于經濟轉型的客觀需要,其核心內容就是要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構建金融監管框架、擴大資本市場開發、轉變金融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和金融的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可以預見,深化金融改革必將重塑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宏微觀環境,這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發展目標、創新方向都會形成極大的影響,進而對商業銀行的業務開展效能、綜合運營水平及風險防控能力產生重大影響,最終對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盈利能力形成各種沖擊。在此情況下,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將加速轉型升級,各類商業銀行的發展將進一步呈現異質化發展特征,既有彎道超車的后發機遇,也面臨著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各大商業銀行如何借助深化金融的改革紅利來實現自身的跨越式轉型發展,成為商業銀行管理層必須充分考量的問題,也是學術界與實務界的研究熱點。鑒于此,本研究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重點探究深化金融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實踐策略。
二、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的現實困境
(一)資本市場持續開放,市場競爭環境加速轉變資本市場持續開放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必然方向與重要內容,也是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征。建國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開放,有效地引入國外資本市場的優秀發展經營模式與豐富的金融資源,有力地支撐了我國金融系統的快速完善與跨越式發展,最終對我國國民經濟的高效、穩健、可持續發展形成正向促進作用。邁入新常態的發展期,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其核心目標是更好利用國內國外兩個金融市場、兩種發展資源、兩類發展動能,進而加速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升級,為我國經濟全球化、現代化、創新化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毫無疑義,資本市場的開放必然引入大量的外資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進駐,對外資銀行及金融機構的業務限制與管制措施將越來越少,這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金融行業的市場化,也提升了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競爭的復雜性。不可否認,經過多年的轉型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有極大的提升,無論是服務效率還是營銷效能,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行業發展理念、業務專業水平及創新發展能力等方面,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優質商業銀行的差距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形成威脅,如客戶流失壓力增大、業務定價空間收斂等。總之,隨著外資銀行及外資金融機構的快速進入,國內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受到威脅,跨越式發展的動能受到抑制,這從根本上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提升形成壓力。
(二)存貸利差不斷壓縮,傳統經營模式亟待轉型長期以來,存貸利差是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也是商業銀行基礎性的業務經營模式。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改革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持續推進,我國金融市場競爭將更加國際化、科學化、市場化,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將是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商業銀行依靠存貸利差的經營模式將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是傳統存貸利差模式受到其他經營模式的沖擊,而且在存貸利差模式下,不同的運營思路、方式及工具也會對盈利能力形成天差地別的影響。深化金融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受到諸多沖擊。第一,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持續加速,人們的理財意識逐步提升,居民儲蓄將由存款逐步轉為理財產品,以期獲得更高的收益,享受金融市場的發展紅利。第二,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到來,我國居民儲蓄的增長動能不足,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發展面臨的壓力將逐步提升,具體表現為商業銀行必須投入更多的成本來獲取負債,進一步縮小存貸利差。第三,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我國貸款利率逐步市場化,在無風險利率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下滑已成為普遍趨勢,存貸利差縮小難以避免。第四,為進一步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堅持底線思維是監管的重要理念,為防控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大對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業務的監管,政策套利空間日趨縮小,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面臨著更多的政策限制與挑戰,盈利能力提升乏力。以杠桿率監管為例,為進一步控制金融系統杠桿,監管對商業銀行杠桿率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嚴格監管,從而抑制了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進而降低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參見圖1。
(三)綜合成本逐步攀升,內部運營效能急需優化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持續提升,人口紅利、土地紅利、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未來商業銀行將面臨著更高的綜合成本。與此同時,由于商業銀行的機構逐步擴張,冗員現象普遍,商業銀行的內部運營效能亟待優化,且難以提升,這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形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也是各大商業銀行迫切謀求降本增效戰略的內在原因與動能。從我國各類商業銀行來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運營成本最高,其次是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但無論是哪類商業銀行,其綜合運營成本與內部運營效能都面臨著成本提升、效率降低的困境。一方面,綜合成本持續攀升,具體表現為人力成本快速攀升、固定開支及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等,并且從執行層面來看,商業銀行難以有效對自身運營成本進行防控,尤其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由于覆蓋廣、布點多、人員規模大,整體經營模式的滯后制約了其實施降本增效戰略的空間,抑制了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內部運營效率難以提升,主要是因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比較傳統,整體運營模式及效能存在不足,內卷化現象嚴重。所謂商業銀行內卷化,就是商業銀行之間或商業銀行內部,在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內部競爭效率難以提升,從而形成競爭的無效性,最終導致商業銀行資源配置的浪費,這無疑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提升形成負面影響。
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具體策略
(一)以重構業務發展規劃為基礎,提振負債、資產及中間業務的發展潛能以重構業務發展規劃為基礎,這是深化金融改革視域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基礎性策略。眾所周知,負債、資產及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三大主要業務板塊。重構業務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對三大業務板塊的發展規劃、資源配置及業務板塊結構進行改革、調整及優化,重塑商業銀行內部主要業務板塊結構,推動商業銀行主營業務向更具發展前景的方向轉變,提升商業銀行的綜合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聚焦三大業務板塊的內在運營模式、機制及目標的優化,進一步調整各業務板塊內的各項資源要素,推動各項細分業務的跨越式發展。從三大板塊的結構來說,要進一步突出中間業務的戰略性地位。商業銀行必須基于自身的專業優勢、專業水平給予各類客戶以更加優質的一攬子量身定制的綜合金融服務。譬如,探索投融資聯動模式、創新試點不良資產處理等,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從業務邏輯上來說,通過發展中間業務,商業銀行可以有效地避免對自身有限資本金的浪費,提高商業銀行各項資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同時,通過發展中間業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因為經濟周期變化而帶來的業務波動性風險,真正實現以專業服務價值轉化來提升商業銀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從商業銀行三大主要業務板塊內部的優化調整層面分析,商業銀行對于負債業務要進一步提升負債業務的競爭力與運營效能,充分借鑒社區銀行的發展經驗,發揮商業銀行自身的布局優勢,降低負債業務的成本,充分保證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的順利開展;在資產業務方面,要進一步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產業方向有精準的把握、分析與預測,要最大限度地規避房地產行業、鋼鐵行業等傳統產業的發展風險。同時。要充分關注各類債券處置思路的變化,優化自身的資產配置,降低不良貸款率。對于中間業務,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引進人才、革新技術、轉變視野,拓展中間業務的展業資質與服務水平,最終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二)以加速科技金融落地為支撐,提升營銷、服務及管理環節的運營效能以加速科技金融落地為支撐,這是深化金融改革視域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的核心策略。金融行業科技化是全球金融體系發展演化的重要趨勢與必然路徑。其核心緣由在于科技金融思維、工具及模式將重塑金融服務供給,進而能更好地滿足市場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最終提升金融系統各項資源的配置效率,推動金融更好服務經濟的發展。當前,科技金融在商業銀行的落地實踐非常豐富,我國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實踐案例也非常豐富,例如,平安系旗下的平安科技、招商系旗下的摩羯智能投顧都是典型的科技金融發展案例。從科技金融應用的方向來看,既有營銷端口的精準營銷工具、方法與思路,也有服務端口的平臺改造、模式優化及內容迭代,更包括了對商業銀行內部管理環節、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優化改造,但這只是科技金融應用的初步階段。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數字科技將進一步重新定義新的科技金融業務形態與功能屬性,科技金融對市場金融服務需求不僅僅是滿足,而且還會挖掘市場的潛在金融需求,商業銀行的科技金融將進一步擴大其業務改造邊界,推動金融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有效地支撐國民經濟的持續轉型升級。在此情況下,商業銀行必須在經費支持、人力匹配、制度設計、執行推動、運營監督等五大層面加強對科技金融戰略的支持與滿足,充分保障商業銀行科技金融戰略的高效落地實施。
(三)以優化人力資源結構為補充,提高轉型、升級及創新發展的內在動能以優化人力資源結構為補充,這是深化金融改革視域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展望未來,商業銀行將不僅僅是資本密集型企業,更是知識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企業。專業化的服務水平與高素質人才隊伍是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的重要保障與可持續的支撐力量。因此,要提升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營銷能力,必須進一步對商業銀行的人力資源總量、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基于人才的培育、儲備、發展,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的轉型動能、升級效能及創新動能。除此之外,還需要充分關注商業銀行員工的激勵約束機制的設計與革新。從圖2可以看到,商業銀行的勞動供給曲線隨著工資到了一定水平后是向左彎曲的,這說明隨著許多商業銀行員工收入水平到了一定層次,薪酬激勵的邊際效應是降低的,甚至是負效應。那么,商業銀行必須從精神激勵、企業人文關懷、價值觀層面進行引導,要充分將商業銀行的發展好壞與員工個人的前途命運相關聯,尤其是核心人才,以期最終調動人才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在傳統業務層面,聚焦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如提升員工年齡、性別、學歷等門檻,優化整體員工隊伍結構。通過結構的優化來提升人員的運營效率與產業效能,真正實現高效化展業,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對創新業務層面,要進一步提升人員的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聚焦人才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育,不斷提升業務創新動能及專業化水平,充分應對內外部競爭對手的高效競爭。當然,商業銀行人力資源優化不僅僅是強化對內部優質人才的培育,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新生代優秀人才的引入以及對外部優質綜合性人才的引進,不斷地為商業銀行人才隊伍注入新的血液,改變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思維,提升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力,最終提升盈利能力。總而言之,在我國經濟結構快速升級、經濟驅動持續轉化、經濟增速逐步換檔的宏觀背景下,深化金融改革既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國民經濟加速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國內外宏微觀環境的劇烈變化,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基于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立足自身改革,調整各項資源的配置,向管理要效率,向制度要效能,向人才要發展,最終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武思涵.科技金融視域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實施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2020(1):184-185.
[2]方芳.中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5:11-28.
[3]方芳,秦天保.中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體系構筑研究[J].商業研究,2008(5):150-155.
[4]郭文偉,劉英迪.綠色信貸、成本收益效應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J].南方金融,2019(9):40-50.
[5]宋曉玲,吳瑞雪.經濟新常態對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J].開發研究,2016(6):119-125.
作者:王璞 單位:新疆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