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面向基礎薄弱生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們學校是一所純初中校,位于城鄉結合部,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般,意志力薄弱,自覺性差。如果放任自讀名著或者只通過一些常見的測試卷來監測他們的閱讀,很多學生會糊弄了事,或者只看一看重要情節,或者只上網看一看故事梗概。這種名著閱讀完全達不到課標所要求的“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面對這樣的學情,如何利用整本書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明晰整本書閱讀設計思路
根據學情設計整本書閱讀的思路,力求讓學生清楚在不同的閱讀階段,自己所要達到的最基礎的閱讀程度。教師最開始要確定好一本名著的閱讀方向。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進程選擇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的閱讀,比如通讀階段,可以采用跟讀瀏覽、局部細讀、整體閱讀等;遇到難點部分,則適當補充背景資料,進行主題辯論等;進階階段,可補充聯讀篇目、評論性文章等。在不同的階段,成果展示的策略也不同,過程性成果、總結性成果均需要教師一開始就設計清楚明了。整本書閱讀設計思路清晰明了,學生閱讀時就會有方向感,而且對于自己的閱讀效果也有清楚的認識,這種方式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
對于意志力薄弱、自覺性差、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的學生來說,活動是提高他們閱讀興趣的很好的途徑與手段。閱讀活動的設計需遵循四個原則。一是活動必須服務整本書閱讀。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為教師的整本書閱讀指導所服務,最終達到教師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目標。有一些活動熱熱鬧鬧,學生看似參與度很高,但活動的語文素養“含量”較低,純粹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不能促進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提升。有一些活動“高大上”,能力要求過高,脫離班級大部分學生的學情,導致每次活動都是少部分人展示的舞臺,而大部分學生一直是活動課上的“觀眾”,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失去了整本書閱讀的興趣。以上這兩種都不是科學合理高效的整本書閱讀活動。二是活動設計由易到難。初讀名著時的活動可以設計得稍微簡單一些,旨在促使學生能夠完成整本書閱讀;在突破閱讀重難點時,設計的活動可以較難一些。這樣,學生在完成由易到難的活動時,也就達成了整本書閱讀的學習目標。學生的層次不同,活動的完成質量也不一樣,簡單的活動可以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對于較難的閱讀提升活動,可以重點關注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較高的學生,讓能力較高的學生帶動能力較弱的學生,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三是活動的學習目標明確。每個活動都要預設相應的學習目標,而且學生能夠明確自己在活動中要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標,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活動參與興趣,而且提高了活動的完成質量。四是活動的學習效果容易評價。沒有目標的學習活動是茫然的,沒有評價的學習活動是低效的。學生參與活動,目標明確,教師也應當及時地反饋學習效果,甚至讓學生能夠在完成活動的同時預見自己的活動效果,這樣更能提升學生的活動參與度與投入力,使整個閱讀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三、將整本書閱讀與課本教學相融合
筆者在7年級下學期時進行了《紅巖》閱讀教學內容與課內教學內容相整合的嘗試。活動一:30天讀《紅巖》,每天一章的情節概括,提升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及概括文本內容的能力。為了促使學生能夠仔細閱讀,而且希望能夠盡可能地帶動全班閱讀,筆者把整本書的閱讀當作一項常規語文作業落實到每天的語文學習中來。為了能夠比較好地控制全班的閱讀速度與質量,保證之后的活動可以順利開展完成,要求學生將每天所讀的《紅巖》章節的情節概括在作業本上,每天上交作業,教師每天批改、反饋。活動二:“一站到底之《紅巖》”答題競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在所有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本書的初步閱讀之后,開展《紅巖》的答題競賽。給學生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讓學生在這一個星期中再次回歸名著內容,熟悉重要情節,梳理情節、人物等。這時候學生可以用跳讀、速讀、瀏覽等方式回顧名著內容。教師也可以在這期間準備好相應的題量。在班里開展閱讀知識答題比賽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精細閱讀,而且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書本內容,起到一個對知識進行再認識和整理的作用。活動三:“還未走遠”作文寫作,將閱讀與寫作相勾連,以閱讀促寫作,以寫作加深閱讀思考。讓學生根據作品的情節、內容、精神,自選角度,完成半命題作文的寫作。這不僅讓學生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讀書感受,結合名著的相關內容提取信息,分析人物,感受革命者們身上的浩然正氣,樹立堅貞不渝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百折不撓的堅毅品質,而且可以讓學生結合現在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大環境思考《紅巖》的現代價值。活動四:學生探討——“你如何看待甫志高的叛變”,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甫志高的叛變是全書情節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他的叛變給革命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許云峰被捕,成崗被捕,江姐被捕,甚至他后來去引誘劉思揚說出監獄中的黨組織秘密……而最開始甫志高叛變的原因是妻子被捕,而他自己也經受不住反動派的嚴刑拷打,革命意志遇到了生命的考驗。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甫志高的叛變,從其內在的矛盾的行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一個人物,而不是簡單籠統地歸納為好人或者壞人。而這一辯證全面的思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者意志的堅定與頑強,革命信念的執著與堅貞,了解《紅巖》作為紅色經典的現實意義與價值,了解新中國成立前的革命歷史,從而從內心深處去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活動五:寫一篇新聞稿,銜接教材“信息傳播”單元,為新聞撰寫提供練筆素材。《紅巖》閱讀期間,適逢語文教材教學學習到了第四單元“信息傳播”,學生學習新聞,學寫新聞,而《紅巖》的一系列活動恰好給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新聞素材。筆者要求學生根據舉辦的“一站到底之《紅巖》”活動,結合課堂上所學的新聞知識,寫一篇新聞稿件。這樣將名著的整本書閱讀和平時的語文教材學習結合起來,勾連名著閱讀和課文教學學習。這五個活動,均面向全體學生,活動一、活動二屬于簡單活動,旨在促使學生完成《紅巖》的整本書閱讀,而且在閱讀過程中關注細節,關注重要人物、重要情節。活動三是對于整本書主旨的挖掘,在完成作文寫作中,學生需要思考典型情節、典型人物,達到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活動四是思考紅巖精神的現實意義,這個活動就建立在活動三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結合社會現狀和自身的學習生活經歷,思考紅巖精神的現實價值,這就達到了閱讀轉化為應用的學習目標。活動五是將名著閱讀與平時課文教學結合起來,給新聞練筆提供素材。這五個活動將名著閱讀與平時的課內教材學習結合起來,使得教學為名著閱讀提供能力策略,名著閱讀為教學提供學習與應用的素材。這樣的整本書閱讀活動,既達到了讓學生閱讀《紅巖》這本名著的教學目的,也鍛煉了學生的整體感知、鑒賞感悟、語言建構、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以上僅是筆者在整本書閱讀教學領域的一點嘗試。總之,我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要將名著閱讀與課內教材的學習分裂開來,將兩者當作完全不同的學習內容,這樣既影響了課內教材的教學進度,也影響了名著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將二者融合起來,彼此為對方所用,互補互促,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何宗英 單位:北京市清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