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輔導員對95后養成教育強化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養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中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針對95后的大學生特點,在新生入學之后,輔導員應制定教育計劃,發揮軍訓的主渠道作用、制度規范約束作用、大學生自我養成作用、公寓文化帶動作用、體制機制保障作用等途徑,提升養成教育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輔導員;養成教育;95后
當80后逐漸逐走向工作崗位,成為社會建設的主力軍,90后初期的學生也陸續畢業,95后大學生開始躍然登上歷史舞臺,邁進大學校園,由于時代賦予他們更具個性的特點,使得他們更加受到社會及媒體的關注。不同于以往的備受爭議,對于這些學生,大家更多的還是期待,關注和質疑。幫助95后大學生確立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成才目標,提升育人效果,是養成教育的核心內容。“大學生養成教育務必要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社會大眾需求變化的規律和大學生發展的規律,將其納入科學化的運行軌道和發展路徑,對養成教育的各環節和細節務必要科學處理。”[1]
一、95后大一學生的獨特性
基于社會上對95后大學生的種種猜測和質疑的現狀,一些專家學者對此運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了探究,通過實際調查,結論是:95后大學生并沒有人們所擔心的那么“可怕”,這一群體的主要特點是“具有矛盾性”。
1.有較強的維權意識,但缺乏相應的責任感
95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便注重自我,重視個人的體驗,缺乏尊重他人的思想和行為。部分95后大學生在利益面前,往往過于強調權利獲得而忽略履行義務,無視社會責任,造成了個人責任感缺失。95后大學生在行事上缺乏集體意識,過多的注重個人感受,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了自己的行為對于他人或社會產生的影響。他們缺乏對于權力和義務之間關系的權衡,不能夠認識到權力與義務是相互依存的這一事實。
2.過分地自信和張揚,但缺乏信仰
95后這批大學里最新鮮的血液有著充足的激情和活力,他們風華正茂,興致昂揚。但自信不是單單嘴里說出來的宣誓詞,也不是攥緊拳頭喊出來的口號,而是在生活中行為舉止里對自己能力的肯定,是對自己目標的勢在必得。針對這一點筆者在山東科技大學的2014屆新生中做了關于個人信念和理想的調查問卷,從回收的問卷中歸納這樣一種結果:有三分之二的學生缺乏理想信念或是不相信理想信念的作用,他們對于大學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沒有合理的目標和打算,但卻對未來“信心百倍”。四年后,他們將走向社會,逐步成為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才,但從歷史規律和辨證關系來看,信仰的缺失會導致這批接班人難有大的作為和貢獻。所以,要想幫助95后大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就必須幫助他們解決缺乏理想信念與過度自信兩者之間的矛盾,實現信念與自信的有機結合,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3.追求獨立,但又過多依賴
95后大學生相對于以往學生無疑更加追求個性,他們特立獨行,關心自己意愿的表達遠遠超過其他人;在另一方面上卻又像個未長大的孩子,優越的物質條件和寵溺的生長環境造成他們對于家長和老師的過分依賴,他們習慣了一切都由父母打理好,自己坐享其成的生活,習慣了老師把一切任務安排交代清楚督促著去學習的方式,面對大學相對寬松獨立的生活便開始有些無所適從,其對于學習和生活的依賴性一覽無余。
二、95后大一新生養成教育勢在必行
習慣決定命運,一個好的習慣能夠讓人從中獲得更多的優勢,在學習生活的競爭中更具優勢。高校不僅要對大學生的進行專業教育,還要對其進行養成教育,因為,養成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關系到大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大學生活需要一個良好的開端,從新生入學就應該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樣才能夠在接下來的大學征程里過的更加精彩,關于養成教育實施的必要性,其原因可以歸結如下:
1.95后大學生的生活現狀亟需實施養成教育加以引導
95后的大學生對于大學生活愈加缺乏正確的認識,部分人認為大學知識沒有用,故而對學習的熱情度和積極性提升不上去,在學習中常常應付公事,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大學課堂學習質量也時有下降,上課聊天、玩手機、看課外書的現象屢禁不止;學生生活習慣存在許多問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對于宿舍衛生不夠重視,有較多鋪張浪費情況的發生,還有部分學生吸煙酗酒……這些不良現象的存在極大的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亟需輔導員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矯正。
2.養成教育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提升學生素質的渠道
95后新生的道德素養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諸多問題。許多學生缺乏責任感和集體意識,過多的注重自身,其道德素質滑坡嚴重,同時價值觀念也有著很大問題,這些使得他們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對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的標準———雖然他們有著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較高的知識水平,但在道德層面和文明素質上卻存在問題。大學是提升學生素質素養,提高個人能力,追求人生理想的一個關鍵時刻,需要培養良好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道德素養,所以他們的輔導員更應加強在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前進方向,能明辨是非,通情達理,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養成教育能夠很好地為大學生塑造良好的獨立人格
由于95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有著良好的物質生活,這些優越的條件會滋生出一些負面的影響,造成許多性格上的缺陷:由于他們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對于自身獨立性較差,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常常會舉足無措;家人過多的順從造成了他們驕橫的性格秉性,做事任性妄為,自私偏狹;在家極少做家務,來學校后自理能力較差;缺少節約意識,在各種花費上鋪張浪費;文明素質水平較低,缺少禮貌,不能夠對師長做到足夠的尊重;缺少團隊意識,喜歡獨來獨往而不能夠很好地與團隊集體成員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務……這些現象無一不表明大學生缺乏獨立的人格,而養成教育能夠使得學生從大一開始就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提高個人素質,使其建立起獨立的人格,獲得健康成長。
三、輔導員要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開展養成教育
1.制訂教育計劃,循序漸進地開展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有一定的技巧性,在實施之前應該對學生在校四年的學習生活先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一方面,要有一個總的規劃方案和實施框架,明確四年要達到的目標和各學年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根據特殊學生的特點還要制訂個別幫助計劃,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以求實效、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逐步打開特殊學生的心鎖,促使養成教育有序進行。大一階段是對學生的行為規范和人生觀念、價值觀念進行培養的關鍵時刻,這一階段的學生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輔導員應加強在這一時期對于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
2.利用軍訓的機會,培養學生堅韌的品質和良好的合作意識
軍訓是新生入學以來參加的第一個大的集體活動,是導員熟悉他們的一個好機會,也是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與集體主義觀念的重要載體,輔導員要經常深入軍訓現場,與教官交流配合,深入到學生中間,真正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情感變化。在軍訓中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班級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還可以安排一些有益活動,如小型文藝表演、體育比賽等,通過各種非正式活動拉近他們之間的關系,加強彼此間的了解,從而促進學生間交流溝通和團結協作,形成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這樣,通過導員的一些巧妙安排,可以使得新生在軍訓中不僅磨礪了堅韌的性格,也促進了人際關系,為四年的大學生活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3.創建良好的宿舍文化,增進舍友之間的團結合作
95級新生明顯比以往更富有流動性,缺少班級意識。學生宿舍作為一個小的集體,是學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的第二家庭,因而它在學生教育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宿舍中學生之間可以進行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交流,進而升華,促進校園文化生活的豐富。另外許多大學生第一次走出家庭,真正獨立的面對生活,還沒有適應這種無法依賴父母處理問題的生活狀態。高校應發揮宿舍文化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通過在樓內設立文化長廊,堅持每周溫馨提示,舉辦宿舍文化藝術節、宿舍設計大賽、學風建設進宿舍、黨團組織進宿舍、節水節電宣傳等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智慧,培養他們自立自強意識與團隊合作精神。
4.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進行培養
95后大學生處在18-20歲之間,他們的身心已開始逐步走向成熟,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他人的尊重,產生了認識自我、支配自我和支配環境的強烈愿望。所以應加強對于職業習慣的培養,通過好的習慣從生活的點滴中不斷加強對自我的教育、管理和提高,從而得到自我實現。故而,“高校應當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道德養成教育,適應人才市場對大學生就業的高素質要求這不僅僅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加強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更是改善社會風氣、糾正不正之風、提升職業道德狀況的重要措施。”[2]高校應從專業教育入手,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喜歡所學專業、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堅定學習信心,逐步完成愛專業到愛行業轉變,增強大學生的職業能力。
5.加強規章制度建設,發揮制度文化育人的作用
“從一定意義上說,養成教育是一種規范性教育,是運用規章制度去管理規范受教育者的過程。大學生養成教育要靠法律和規章制度,注重管理育人。離開規章制度,養成教育就會失去權威,變得軟弱無力。”[3]正因如此,高校在制度制定和執行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聽取學生意見,這既完善了制度,又起到了宣傳制度、學生認可制度的目的;在執行制度上,要嚴格按照規定要求學生,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和自覺性,但也不能過于死板,在對待特殊情況下也應做到靈活變動。對違規學生曉之以理,使其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明白道理,知錯而能改,這樣使學生將規范的行為習慣作為一種生活習慣,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作風。制度的執行要將“權力化”和“人性化”相結合,做到辯證的統一,即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又使其感受到關懷和溫暖。
6.加強95后學生的責任意識
95后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寵愛,物質條件較為優越,很多家長的溺愛使他們失去了很多應有的磨練,造成一些性格和能力上的缺失,故而95后學生在自立能力、為人處事、責任感和義務感上都不甚讓人滿意。在學生教育工作中,導員應該加強其對于面對挫折時的堅韌不取,待人接物中常懷感恩之心,生活里積極承擔責任履行應盡義務,對待失誤積極承擔責任等優秀品質的養成教育工作,使其成長成為有素質有能力的全面人才,為國家未來的建設工作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鄧漢平.過程教育理論視野下大學生養成教育新談[J].教育探索,2014,(2).
[2]孫蘇奎.大學生的職業道德養成教育[J].教育評論,2014,(11).
[3]簡福平,陳旭.試論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要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
作者:韓子玉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