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成才視域下養成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養成教育與中職生養成教育
中職生養成教育的特點表現在:①復雜性。學生來源狀況各異,家庭背景不同,初中階段接受養成教育的程度亦有差異,決定著中職學校實施養成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的多樣性。②敏感性。中職生剛脫離義務教育階段,從接受普通教育到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他們有一種脫韁自由的感覺,而此時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實施養成教育的敏感性、緊迫性相當突出。③艱巨性。中職學校生源不足,新生品德良莠不齊,學習動機各樣,在校學習時間(含專業實習)只有三年,欲使養成教育達到良好狀況,其難度很大。
二、經濟發達地區中職生日常行為特點及分析
(1)學習方面。有的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不專一,自信心缺乏,到校讀書是因為父(母)命難違,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沒有興趣。其行為表現為無原因的缺課、逃課,玩手機游戲,用耳機聽歌,打瞌睡;課后不完成作業,晚自習不到場、玩電腦游戲或出校門游玩。這種現象的產生既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及家庭的原因。社會上用人制度的缺陷,使有的中職生看不到就業前途的曙光。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如廣東沿海)的相當一部分中職生家庭殷實富足,有的是將孩子送進學校來長身體的,對知識本領的掌握沒有高的要求,只要學校管好不出事就行了。學生厭學的另一個原因是初中時期沒有打好基礎,文化底子薄,上課聽不懂,巴不得盡快離開課堂。(2)生活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個別學生的不良嗜好和不良行為較多。這些不良行為的產生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一些社會濁流的感染和家庭、學校的管教放松。有的家長和學校看中的是考試成績,對生活上的不良表現熟視無睹,放松了對學生的養成教育。(3)理想信仰方面。部分學生心無大志,缺乏理想追求,不設計自己的未來,也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往往把眼光盯在周圍人身上,追求新潮成了一種自覺行動。如出現一批批“追星族”“低頭族”,有時也有早戀現象,還有的放縱自我,家庭責任感缺失,價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的缺失與中職生處于從少年到青年的過渡期有關,他們有的缺乏高層次的知識教育,社會生活經歷、閱歷尚淺,過早地面臨就業壓力。在諸多的矛盾和困惑面前,人生前景迷茫,他們感覺到畢業后就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無法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標。(4)法紀意識方面。有的學生對社會上不良道德影響抵制力差,法紀觀念淡薄,公民道德意識不強,社會責任感缺乏。在校規校紀方面,隨意性強,小則亂折花木,大則破壞門窗玻璃,損壞水電設備。在國家法紀方面,個別學生不學法、不懂法,觸犯了法律自己仍不知道,犯了小錯不知道,犯了大錯才后悔。
三、中職生的養成教育方法
(1)日常學習、生活規范化,讓有序的生活成為習慣。在我國過去的傳統文化教育中,《三字經》《弟子規》等是少年兒童養成教育的規范性內容,詳細而具體,對青少年兒童言行起到了規范作用。如今的《中職生守則》《文明課室規定》《文明宿舍規則》《學校水電使用管理條例》等是學生必須遵守的制度,也是養成教育的具體內容。要把遵紀守紀與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逐漸形成為一種習慣,然后堅持下去,逐步學會自律、自立、自強。入學教育和軍訓,也是中職生進校后進行養成教育的好時機。(2)引導學生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集體榮譽感。舉辦各種形式的班集體活動,可以培養同學之間良好人際關系,在情感交流中,產生對班集體的歸屬感和依賴感,祛除孤獨感和挫折感,用以預防不良行為習慣的發生。集體活動有班內活動、校內活動、校外活動等多種類型,每次活動讓學生輪流主持,特別是要注重心理上有障礙的學生,讓他們成為活動的主角,發揮他們的作用,激發他們的潛能,改善他們的心境,祛除自卑、孤僻、抑郁的心理疾患。(3)舉辦系列養成教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新生入學那天起,學校就要擬定出整套養成教育方案,從思想教育、生活習慣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成才教育、專業知識介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部署,分階段、多步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團委、學生會發動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活動設計,如開展成年人宣誓儀式,開展藝術節、科技節、歌詠比賽、演講比賽、科技活動、知識競賽、廣告服裝設計等,寓教于樂,使學生時時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的熏陶,形成自覺參與意識并在活動中得到身心素質的提升。(4)改善辦學環境,創建良好的校園育人條件,讓養成教育規范化、具體化。學校要重視校內環境建設,一個美麗溫馨的校園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審美意識,也可以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為了使養成教育規范化、具體化,可以制定一套學生日常表現記錄、評比制度,以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組織實施,全面準確掌握學生學習、生活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養成教育的各項工作。(5)全體教職員工都要參與育人活動,建立全員育人制度。教工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做學生的楷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求學生做到的,教職員工必須先做到,教師上好每堂課,批改好每次作業,關心每個同學的學習和進步;班主任和學生管理員、生活指導老師熟悉每個學生、愛護每個學生,與每個學生都建立起感情,使學生感受到一種父母般的家庭溫暖,生活得到依靠,情感得到寄托,愉快地接受教育,快樂地成長。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的、細致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逐漸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種習慣行為,最終才能變成自覺行為。
四、經濟發達地區中職生養成教育途徑創新探討
(1)運用心理發展規律,調整認知結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中職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5歲~18歲,正值青年初期,正處在品行由形成期向定型期轉變的過渡時期。他們在初中就讀時迫于升學壓力,重視知識的掌握,輕視品格的形成,進入中職校后人格品質顯得先天不足,行為習慣欠佳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學風、班風會迅速惡化。故加強思想管理,加強養成教育刻不容緩。我們除了沿用傳統方法外,還需從心理學、認知結構上創新思路,改變策略,迎接生源的變化帶來的新的挑戰。首先,把理想教育、意志鍛煉與前途設計等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奮斗觀。讓“愛拼才能贏”歌詞煥發出號召力,將“天上不會掉餡餅”,“坐吃山空”“富不過三代”等俗語掛在嘴邊,讓學生理解熟知。其次,可把每年秋季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常規養成教育宣傳周,宣讀《中職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并根據各班的特點,增補制定適合本班的班規,使學生明白該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2)構建“學校—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信息網絡平臺,確保養成教育的落實。經濟發達地區的父母,有的忙于營生賺錢,把孩子交給了學校,供給豐富的物資金錢,卻無暇顧及身心成長與健康。但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現代人亦是社會之人,合格的社會棟梁之材單靠學校的封閉教育已經顯然乏力,父母仍然是孩子人生道路的引領者,父母之言對于孩子仍然是肺腑之言、金玉之言,失去父母的管教顯然是不行的。新生入學時可由班主任牽頭召開家長座談會,共商養成教育工作計劃,共同建立起班級信息網絡平臺,班主任、學生管理員及時將學生學習、生活狀況的信息在平臺上,家長通過網絡“鑰匙”進入平臺有效監控其孩子的生活、學習表現狀況,發現問題后雙方及時溝通,與學校(班主任、學生管理員)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學生健康成長。(3)設立評價激勵機制,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是一種神經系統的動力定型。這不僅需要教育、引導和管理,更需要評價和激勵,使學生的行為在評價激勵中定型、升華。如根據《德育大綱》《中職生行為規范》,實行個人品德操行評定,建立學生自律登記卡,建立激勵示范機制,定期評選“文明示范班“”文明宿舍“”學規示范標兵”等,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把行為規范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認知、品質和行為,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另外,舉辦各項技能競賽、有意識地讓人格有缺陷的學生突出顯示某項特長,從而獲獎,激發其潛能。有計劃地請一些往屆的優秀畢業生回學校做報告,講述其親身拼搏、成功的經歷,破解就業難題,讓他們看到希望,看到未來,克服自卑心理。(4)強化勞動訓練,培養艱苦奮斗意識,為學生就業做好思想準備。“勞動創造了人”(馬克思語),中職學校的“產品”就是向社會工農業生產第一線輸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他們運用知識技術,通過勞動創造財富,實現人生目標價值。目前,有的中職生缺乏勞動鍛煉,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校只是參加一下衛生打掃而已,缺乏高強度勞動,缺少大汗淋漓的感受,吃苦耐勞精神很差,有的好逸惡勞,與職業培養目標相差很遠。因此,中職學校一方面要增開勞動型科目,包括動手型技能課、技能實踐課、下廠(場)勞動課,將實踐勞動計入學習成績。同時,還要開展各種公益勞動,包括班內衛生活動、校內衛生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寒暑假社會考察實踐活動等,將這些活動列入學生考評、評優條件范圍,以此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心理、體力基礎。中職學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這一時期是人的心理、情緒變化最激烈的時期。有的由于知識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上不了好的高中,產生了許多心理困惑和心理沖突。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中職生,除了具有一般中職生的通病外,高消費、浪費、輕視勞動、歧視他人、依賴父母的現象也相當突出。因此,有針對性地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增強其自律能力,提高其身心素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與成長成才,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唐祥添 單位:廣東省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