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理論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是教師素質完善和提升的必然要求,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需要,是當前教師師德問題的現實要求。然而,地方高校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地方高校在師德養成教育上應進行一定的實踐創新。
師德是教師素質構成中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師德不僅能夠對學生的品德產生“身教”的作用,更能成為堅守社會道德的排頭兵。2014年9月,在與北京師范大學的師生進行座談時,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師師德建設的指引,鼓勵教師們從自我做起,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加強自身師德建設[1]。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實現全程德育和全面德育[2]。關于師德的重要講話,為在新時代進行師德建設提出了新方向。2018年3月,教育部聯合多部委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明確了今后五年教師教育振興的目標、任務和計劃[3]。其中,師德養成全面推進計劃是教育振興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教師培養的地方高校師范專業所應擔負的光榮而又有挑戰性的使命和責任。
一、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新意義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養成,即為培養。師德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學習和生活中,從點滴做起,教育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經過道德認知、體驗、情感等心理過程而內化,形成師德觀念和品質。
(一)教師素質完善和提升的必然要求師范生是未來教師的生力軍,應勇于擔當起新時代擁有良好風貌和完善的教師素質的重任,成為新時代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教師的職業道德,亦即師德,作為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對教師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首先,教師的職業道德有助于師范生形成職業意識,培養職業情感。愛教、樂教、愛崗敬業等,本身作為一種職業意識和職業情感,更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其次,教師的職業道德有助于教師完善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促使教師勇于發現自身的不足,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與時俱進,實現不斷地自我發展和超越。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作為內在的推動,教師很容易自我滿足,陶醉于過去,從而被時代所淘汰;最后,教師的職業道德有助于形成職業理想和信念。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關注“教學是什么”等實然狀態,更強調一種應然狀態,如“應怎樣教育會更好”“在教育中我應該追求什么”等,幫助教師對未來自我形象、理想、追求等進行設定,從而形成崇高的職業理想和信念[4]。
(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需要師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時代背景下社會普遍的道德在教育領域的反映和體現。當前,以為中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同心共進,共筑夢想,將中國的社會和發展帶進了新時期。從道德層面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凝聚著全社會共同的道德和價值追求,是社會道德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反映。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體系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屬于公民個人道德規范部分[5]。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的基本價值標準。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的道德水平和價值追求一直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期待。因此,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教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社會其他行業來說更具有重要的表率作用。師德作為社會道德的一部分,也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與時俱進,勇于接受時代賦予的新內涵,充分發揮其對于教師和教育事業的道德與價值引領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時代的師德建設和師德養成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需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育領域的本質反映[6]。
(三)當前教師師德問題的現實要求擁有良好的師德是教師自身不斷的道德要求,更是家長與社會的殷切期盼。然而,從現實層面來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以及社會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并存,少數教師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有所迷失。近年來師德建設引起了教育領域以及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深刻思考。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7]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強調,要加強對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及師德師風的考核,強化師德考評,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等,以促進解決師德失范與學術不端等問題。因此,加強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也是解決當前師德問題凸顯、促進師德師風根本改善的現實要求。
二、當前地方高校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師范生德育管理體制缺失對于師范生的師德養成教育及其管理,需要地方高校建立與之配套的師德教育管理部門。然而,當前不管是在師范院校還是在非師范類綜合高校中,都缺乏專門性的、統一的師德管理部門。各二級學院對本專業的師范生師德教育與管理,往往由本專業的黨總支書記或輔導員等負責。如美術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師德教育與管理,由美術學院的黨總支書記或輔導員負責,其他二級學院情況類似。各二級學院往往在工作上相互獨立,因此在師德養成教育的措施、成效及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也很難進行相互借鑒與學習。更重要的一點是,由于相關管理人員的認識誤區,使師德養成教育在現實中,往往被安全教育、紀律教育、問題總結等所取代。可以說,地方高校在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和管理上,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實施機構,更廣泛地存在著師德管理教育不落地的不良現象[8]。
(二)專業定位受市場沖擊而淡化為了迎合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很多高校在辦學定位上都開始朝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向轉型。一方面,大量增加就業前景較好的熱門專業;另一方面,相應減少與市場關系較遠的傳統專業。同時,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朝著應用型一路高歌猛進。就師范專業來說,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人才培養目標,往往都重應用、重培訓、重能力,而輕思想、輕道德、輕理論,在師德養成教育和管理上毫無特色。以中文學院所屬的中文教育專業為例,中文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在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及目標上,與非師范類的中文專業差別極小。總之,在市場與就業這兩個“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師范生的專業定位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特點。
(三)師德養成教育課程流于形式教師職業道德課程,是對師范類學生進行專門的職業道德傳授與教育的課程,對師范生職業道德的形成具有基礎而重要的作用。教師職業道德課程,一般應包括課內教學與課外主題活動,如案例分析、專題研討、師德規范訓練等。更重要的一點是,師德養成教育課程,絕不是師德養成教育的全部內容。因為真正的師德養成教育是對師范生日常學習、生活、交往所進行的全面師德考量、監督、培養和教育。而現實的情況是,首先,在很多師范類專業的必修課中,都沒有教師職業道德的課程設置,仿佛教師的職業道德可有可無或者可以自學完成;其次,即使教師職業道德課程以必修課的方式被開設了,該課程的教師在授課時,基本上都是滿足于課內教學,課上完了也就完成任務了。至于課外活動,最多是走走過場;最后,對師范生的全面師德考量、監督、培養和教育,更是鮮見。
三、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實踐創新
(一)健全領導機制,實施多元化管理地方高校的師范類專業,往往分散在學校所屬的各二級學院中進行,造成工作上互不來往,缺乏統一認識和統一行動。因此,應以高校教育管理部門為依托,設置專門的教師(師范類學生)教育科以及更細化的師德管理崗位,對各二級學院的師范生進行統一管理。師德管理崗的管理人員與各二級學院的相關領導、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以及班主任,共同構成師德管理的五元管理模式,對所有師范生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師德養成教育與管理。在工作中應做到:一是要正確認識和尊重道德教育與師德養成的特點與規律,開展師德養成教育的相關活動,切不可以安全教育、紀律教育或問題總結等取代師德養成教育;二是管理者要結合時代脈搏,與時俱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開拓師德養成教育的新內涵;三是要在工作中勇于創新內容、方式、方法等,使師德養成教育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四是師德養成教育應做到教育與監督相結合、監督與反饋相結合、教育與考核相結合,使師德養成教育貫穿于師范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始終。
(二)加強理論教學,凸顯師德課程的作用教師職業道德課程是對師范生進行師德養成教育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無需多言。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應將其作為必修課進行設置,課程學分也應適當增加;其次,教師在授課上應改變以課內講授為主的現狀,代之以更有效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如課內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鼓勵師生互動,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在課外活動方面,應不斷創新活動方式與內容,進行多樣化的主題活動,如學生師德學習體會、師德電影欣賞、尋訪師德姐等,使活動卓有成效;最后,師德課程授課教師應從自我做起,做好師德模范,通過自身力量感染和教育師范生。師德教育的任務絕不僅僅只是教師職業道德課程及授課教師的任務。其他課程和教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師范生的所有授課教師,都應通過不斷地理論學習和政治學習,加深理論素養,保持自身的政治先進性。在授課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及時地進行教師職業道德養成教育。
(三)與中小學校、幼兒園攜手,共建師范生成長平臺師范專業的市場,主要是中小學校、幼兒園。因此,地方高校師范專業在專業建設和學生培養上,應積極與中小學校、幼兒園攜手,共謀發展,共同培養和教育師范生,而不能高高在上,關起門來搞教育。高校師范教育專業與中小學校攜手共建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在學生培養上,可以嘗試將中小學校、幼兒園的教師納入師范生的校外指導教師范疇,實行校內教師加校外教師聯合培養的師范生培養制度;在課程學習上,可以設置每周聽課制度,使師范生積極融入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學與生活之中,從中汲取寶貴經驗;在實訓和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上,這種聯合培養更能大顯身手,大大有助于學生對教師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師德感悟、職業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和內化,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促進師范生的全方位成長。
參考文獻:
[1].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
[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EB/OL].
[3]教育部網站.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EB/OL].
[4]楊茜.生命視閾下教師養成教育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4.
[5]林格.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上):養成教育的方法與內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7.
[6]陳倩.淺談師范生的師德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7):234-234.
[7]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EB/OL].
[8]裴曉濤.新時代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路徑探究[J].教育導刊,2018(7):74-77.
作者:陳孟增 單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