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邊疆地區循證醫學培訓理念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邊疆地區基層醫師的現狀
基層醫生主要是指那些在生產第一線直接為工人、農民健康服務的醫藥衛生工作人員。《中國醫師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醫療資源占全世界的20%,但醫師的人力資源卻不到2%,這不到2%的醫師人力資源大部分還集中在城市,使得大多數基層醫院尤其是農村地區醫療人才嚴重缺乏。邊疆基層醫師的現狀更加嚴峻。
1.1邊疆基層醫師特點
(1)人員老化,人才缺乏。鄉鎮衛生院都嚴重缺乏醫生,大部分是年齡在50~70歲的赤腳醫生,不具備處方權,正在為農民看病,開具各種處方。(2)后繼無人,后果嚴重。近年來幾乎沒有引進新的衛生人員,使得邊疆基層醫療隊伍無法正常更新。由于待遇差,正規院校畢業的學生不愿意到鄉鎮衛生院去做醫生。比如發達地區北京至少缺6000名社區衛生工作人員,邊疆基層醫師的情況更嚴峻[5]。如果政府不加大對社區醫院的投入,今后社區醫院可能面臨沒有醫生看病的窘境。由于待遇差,藥品收入是基層醫生收入的主要來源,這種“以藥養醫”也會帶來很多弊病。
1.2邊疆基層醫生待遇
(1)地位不高。由于鄉村醫生在身份、職稱、工資、教育上的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造成鄉村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2)工資偏低。目前大部分基層醫院的醫務人員收入不及大醫院的1/3,鄉村醫生的工資更低。絕大多數鄉村醫生的收入低于同類工作性質的鄉村教師、鄉鎮衛生院人員,并且經常拿不到政府規定的行醫補貼。(3)保障缺乏。部分調查顯示目前基層鄉村醫生享受的待遇以參加培訓和學習機會為主(59.62%),其次分別為醫療保險(17.31%)、養老保險(15.38%)和失業保險(7.69%),可見社會保險所占比重均較低,缺乏社會保障。老年鄉村醫生被辭退后即停發補助,無法保障老年生活。1.3邊疆基層醫生治療疾病的現狀以高血壓治療為例,基層醫生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分級的正確率為64%,危險分層的正確率為28%,治療策略選擇的正確率為54%。由于基層醫生對高血壓非藥物治療的知識掌握不足而且基層醫生對常用降壓藥物(如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ACEI、復方降壓片和降壓0號等)的慎用證或禁忌證的知識掌握較差,由此指出基層醫生關于高血壓病的診斷治療知識和實際處理高血壓病例的能力處于較低的水平,有待提高[6]。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地區,地域廣闊,城市與基層醫院、鄉村路途遙遠。尤其是南疆地區,生活環境及生活質量差,難以吸引人才,廣大醫學畢業生不愿下到農村工作,崗位眾多卻無人問津,使得邊疆地區基層整體醫療診治水平落后,常常出現臨床誤診及漏診現象。同時基層醫師對一些藥物的性質了解不夠,對其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識欠缺,致使臨床不合理用藥現象普遍存在[7]。基層醫院臨床醫生的信息能力也普遍較低,突出表現為對信息的檢索、分析批判、提煉加工和利用能力低下,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臨床醫生之間缺乏主動獲取信息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因此不能滿足循證醫學的需要[8-9]。
2造成邊疆基層醫師循證意識缺乏的主要原因
2.1隊伍起點較低,專業知識落后
我國基層及鄉村的醫師隊伍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他們的起點低,其中多數是由僅僅經過短期醫學培訓和一定數量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半農半醫的衛生員、赤腳醫生組成。內地的基層醫師經過后天的繼續教育,醫療水平和醫療服務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邊疆地區的基層醫師受到各種條件(經濟、地理環境等)的限制根本沒有機會再接受正規的臨床醫師培訓,造成基層醫療水平和上級醫院的診療水平相差懸殊,病人不信任基層醫院診所,小病總往大醫院就診,致使基層醫院無所事事,相反大醫院卻人滿為患。
2.2病史詢問及體格檢查不全面
病史的采集和體格檢查是獲取臨床診療線索的重要步驟,同時為下一步做何種輔助檢查起著導向作用。而廣大基層及鄉村醫師大多未經過嚴格的大醫院正規培訓,缺乏病史采集技巧及全面體格檢查的能力,從而造成疾病重要病史的采集及體格檢查不夠全面,造成臨床誤診或漏診。因此要求基層臨床醫師應不斷學習病史采集的技巧及體格檢查的方法,做到腦勤、手勤、仔細全面問診及正確體檢每一位患者,謹慎從事,警惕誤診,防止漏診。
2.3不正確的思維方法
臨床醫師不正確的思維方法是造成臨床誤診的主要原因。常見的導致誤診的思維模式有主觀思維模式、片面表面思維模式及草率的思維模式。有的基層醫生長期接觸和處理某種常見疾病,對這些疾病的診治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再出現相似或類似的情況,就不自覺地進入這種心理狀態,依照原有的思路和經驗來思考和判斷。如支氣管異物大多以咳嗽為主訴,臨床醫生往往按呼吸道感染來診治。以上腹痛為起病癥狀的心肌梗死,也容易被誤診為急腹癥。在臨床疾病的認識過程中,有些基層醫師常常把自己的認識停留于現象而不去深究其本質。他們忽略了很多癥狀是某些疾病的特殊體征,又是許多疾病的共有現象。疾病的本質深藏于許多復雜多變的現象之中。如果僅僅停留在對現象的認識上,不再深究,那必然抓不住疾病的本質,容易導致誤診。另外在疾病早期和晚期可能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因此對現象的認識也需要是動態的,不斷深化的過程。例如1名50歲的中年男性,因腰痛4w先后到兩家基層醫院就診,腰椎CT未見明顯異常,初步診斷腰椎骨質增生而行相關治療。后來因治療欠佳而來我院就診體格檢查發現肝大質硬,B超提示肝癌,腰椎MRI示腰椎轉移性癌,腰痛乃肝癌骨轉移所致。臨床醫師要減少此類疾病的誤診必須了解疾病病程的發展和治療、療效的變化,在原有診斷的基礎上需要補充診斷,有時甚至要重新認識,重新診斷,不斷的積累臨床經驗,豐富自己的臨床知識。
2.4過分依賴輔助檢查
一部分基層醫師因臨床思維的缺陷過分依賴各種輔助檢查,但這些檢查由于受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設備性能等方面的影響,檢查結果有時不能正確反映疾病的客觀實際。因此輔助檢查的結果都有局限性,雖然它對醫生獲得某些疾病的正確診斷提供了客觀的依據,但是它不能代替醫生的思維,更不能代替病史調查、體格檢查及臨床觀察。
3EBM為邊疆基層醫師醫療水平的提高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隨著我國醫療模式的轉變,21世紀的臨床醫學正以經驗醫學為主向以問題為基礎的EBM的轉變過程中,臨床醫師的思維模式也在逐漸發生改變。同時新世紀又是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臨床醫學科學研究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地更新科研成果,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既系統、全面而有效地獲取所需要的醫學信息,掌握快速查證、用證、評證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并能將正確的最佳證據結合病人個人情況正確用證是我們不同等級醫院臨床工作者所必備的基本技能[10]。而EBM就是幫助和培養臨床醫師正確應用醫學文獻,去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將臨床科研結果用于臨床實踐中,為病人提供最佳的醫療措施[11]。面對邊疆基層醫師的現狀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我們迫切需要解決邊疆基層醫生專業知識落后,病史詢問及體格檢查不全面,不正確的思維方法導致的常常出現臨床誤診及漏診現象及過分依賴輔助檢查這些問題,對此進行針對性的EBM實踐。通常實踐EBM的基本步驟包括:針對具體病人提出臨床問題;全面收集相關研究證據;嚴格評價這些證據;將研究結果用于具體病人,并進行后效評價。
3.1培養基層醫師善于提出臨床問題
基層醫師的思維方式固定且局限,常常誤以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足以回答和解決所遇到的臨床問題。故基層醫師應注意EBM觀念的培養,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以適應醫學病種的改變情況。在臨床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循證臨床實踐的基本技能之一。EBM要求我們的臨床醫師尤其是基層的醫師要隨時保持好奇心、善于在臨床實踐中認真觀察,反復思考,不斷發現自認為是正確的治療方案。因此培養EBM的觀念是提出好的臨床問題的前提,而好的臨床問題的提出又是實現EBM實踐的前提。
3.2學會用計算機技術,全面收集相關研究證據
首先要了解治療證據的分級,不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證據的質量由高到低排列分別為系統綜述、隨機對照試驗、對照研究、無對照的病例系列研究和個人經驗。檢索證據的基本原則首先查找最強的證據,如果沒有才依次降低級別查找。這些證據的收集需要計算機知識和網絡知識。基層醫師應該加強信息意識和信息知識教育,可邀請大醫院的專家學者來當地醫院講學或者通過舉辦學習班的方式來開展,普及利用醫學信息和科研知識;加強基層醫師科研能力的培訓,從科研設計、開題報告著手,結合本專業知識應用計算機書寫論文;加強基層醫師進行文獻信息檢索能力培訓,使其掌握主要工具書的內容、功能結構和使用方法,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學會利用這些檢索工具書進行手工檢索。
3.3嚴格評價這些證據
由于并非所有的試驗證據都真實可靠,甚至有些隨機對照試驗質量較差,因此需要對證據的真實性、重要性和可用性進行嚴格的評價[12]。結果真實性評價主要看是否是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是否收集和納入了所有相關研究?是否對單個試驗質量進行了評價?各試驗之間的同質性是否好?結果重要性的評價主要看效果的幅度和精確性怎樣?根據對系統評價(systematicreview,SR)結果真實性和重要性的評估可以判斷其結論的可靠程度和應用價值。文獻綜述的結果是否適用于我們的患者,主要是看我們的患者是否和SR評價中的研究對象類似?SR評價中的干預措施在本地醫院是否可行?這種干預措施對患者有何利弊?對于干預措施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患者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如何?21世紀網絡信息資源將是農村基層醫師主要的信息來源。文獻信息的分析能力是新世紀醫學人才培養的一種技能,它要求基層醫師除了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應具備圖書信息的基本理論,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及網絡資源的開發及利用能力。
3.4將真實、可靠的最佳證據用于具體病人,并進行后效評價
臨床醫師及其基層醫師在實際運用證據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此干預措施對患者的診治益處在臨床上是否重要,是否優于對患者所致的潛在副作用;同時需要考慮此治療方法的費用以及患者的價值取向,即讓患者參與到治療的決策中,實現健康參與的理念[13-14]。后效評價為應用當前最佳證據指導解決具體問題的效果如何,若成功可用于指導進一步實踐[15]。反之,應具體分析原因,找出問題,再針對問題進行新的循證研究和實踐,不斷去偽存真,止于盡善。綜上所述,按照EBM理念和方法,對邊疆地區的臨床基層醫師進行培訓,使其在掌握傳統技能及良好的專業基礎上;自覺運用計算機手段進行高效檢索,選擇當前最佳相關研究證據;并能考慮個體患者自身的愿望和價值取向,做出科學的診療決策,為患者取得最理想的治療效果,減少醫患糾紛,并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同時EBM的使用也會提高邊疆地區基層醫師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