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關乎國家戰略安全。邊疆各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育情況各異,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本文從我國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實情出發,闡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引領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文化建設;邊疆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情況淺析
邊疆民族地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與15個國家接壤,陸地邊界2.2萬多公里,其中1.9萬多公里區域屬于民族地區,涉及9個省區135個縣市,30多個少數民族與國外民族毗鄰而居。近年來,各地文化建設深入推進,均不同程度地為和諧民族關系、凝聚邊疆發展力量、維護國家邊境安全、擴大國家對外開放作出了貢獻。[1]由于歷史淵源、地理環境、本土文化等“內因”和所處周邊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外因”各異,因此,導致我國邊疆民族地區文化發展不均衡,具有封閉性,交融難度大;資源較分散,具有多元性,安全性能低;人才設施少,具有宗教性,發展能力弱等特點。
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國家形象”的需要
繁榮進步的邊疆民族文化,對內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對外是實現和平外交、互利雙贏、邊境永固的重要橋梁。堅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引領,可以激發邊疆民族地區各族干部群眾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打造思富、創富文化氛圍;可以積極融入現代文明、逐步革除陋習,實現民族素質現代化;可以促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更好的落實,使各族群眾成為發展的主體,實現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民族和諧,從而使整個中華民族贏得世界的尊重、理解和認同。
(二)“發展環境”的需要
邊疆民族地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相對脆弱、封閉,以“自由、平等”克服大漢族主義,形成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觀念,尊重和保障民族地區發展權,可以讓各民族同胞在祖國大家庭中充分享有生存權和發展權,增強偉大祖國的向心力;以“平等、公正”構建新型民族關系,發揮內地與邊疆的互補作用,可以把邊疆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民族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盡量縮小地域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邊境永固”的需要
國以邊為屏,固邊先安民。在邊疆各族干部群眾中著力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觀,落實“親、誠、惠、容”要求,構建沿邊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的民族關系,實現意識形態工作“兩個鞏固”,確保國家長治久安,邊境永固。[2]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邊疆民族地區處在國家建設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上,文化建設都應結合實際,站在全局高度,著眼協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用24字作引領,踐行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努力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邊疆穩定作貢獻。[3]第一,建立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建設與發展財政專項資金增長機制,解決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支撐文化事業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后力不足的問題。第二,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指導和管理,抓實整體規劃,確立主導產業,帶動相關產業,形成民族文化產業鏈。第三,研究投融資方式,發揮市場機制調節文化資源作用,大力扶持文化市場,鼓勵社會和民間力量,做大做強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第四,把文化旅游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發揮少數民族民俗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推進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第五,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弘揚各少數民族精神,努力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第六,實施分層布局,城市主要抓好文化支柱產業,走集團化、規模化道路,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邊境沿線主要抓好文化交流展示,走民間組織、特色化道路,發揮民間文化組織和文化企業的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少數民族村寨要做好城鄉融合工作,實施面向基層的文化惠民工程,走本土化、現代化之路,向各族群眾提供更多蘊含正能量的文化產品。第七,加強優秀人才引進和本土人才培養。大力發展邊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培養大批民族干部、致富能手及民族文化傳承人,同時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激勵體系,將文化人才的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及成果轉化產生的社會效益直接掛鉤,發揮文化經營人才的作用,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諧,實現邊疆繁榮穩定。
參考文獻
[1]江暢.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4)[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4.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
[3]余昊東.在綠色文明創建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社會主義論壇,2014,(4):18-19.
作者:余昊東 單位:中共云南省臨滄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