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學設計小學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文本構成
1.1教學任務分析
教學任務的分析不僅包括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學對象的分析,還包括教學環境的分析,包括物理環境的分析和心理環境的分析。物理環境主要指學校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自然氣候)、時空環境(教學場所、教學時間)和設施環境(教學設施、教學工具)。心理環境包括班風、班級氛圍、師生關系等由社會、文化、心理等決定的影響因素。心理環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在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甚至其影響力要比物理環境的影響力更加大且明顯。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教學環境的分析,設計出符合本班教學的教學設計,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1.2教學目標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規定語文課程的目標則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目標的有機整合,三位一體,相互滲透”。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師雖然接受了新的教學理念,但是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仍存在許多不足。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存在片面強調了語文工具性的特點或者片面體現出語文人文性的特點,不能很好地將二者結合起來。而且,語文的工具性方面也偏重于學生“雙基”即基本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視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制定。在制定三維教學目標時要注意:一要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要有整體性,面向整個教學內容和全班學生;三要有層次性,一個班級內學生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身心發展規律也不平衡,所以設計教學目標要體現層次性的特點;四是教學目標要具體、可以操作,并且要能進行評價。
1.3教學組織形式分析
班級授課制是我國以法令形式規定的教學組織形式,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深入,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在小學語文課堂班級授課制下還存在著其他多種組織形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小先生”制等。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
1.4教學方法分析
教學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教學方法包括教法和學法。傳統的教法是講授法,如果課堂只存在這一種教學方法就會導致“一言堂”和“滿堂灌”。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課堂,講授法、問答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任務驅動法等也會有所呈現。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不僅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傳授本課時的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即學法。教師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和創造性學習,不僅學會,還要樂學、會學。教學方法的選擇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它受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等認真對待。
1.5教學媒體分析
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如實物、口頭語言、圖表、圖像以及動畫等。教學媒體往往要通過一定的物質手段來實現,如書本、板書、投影儀、錄像以及計算機等。現在的小學課堂都有電子白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多選擇幻燈片放映、投影儀、網絡課堂等現代教育技術來配合現場授課。但是在選擇教學媒體時要注意不能為了使用教學媒體而選擇,教學媒體的選擇必須要有利于優化教學,促進教師更好地教和學生更好地學。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教學媒體———板書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教師在選擇先進的教學媒體的同時還要重視板書的設計和書寫。
1.6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都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實現。教無定法,但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其規律性。以一篇小學語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學環節一般分為五大板塊:激趣導入、初讀感知、精讀品味、拓展延伸、課后作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現有水平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選擇每個環節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使用教學媒體,而且每個環節都有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因此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但是課堂教學情境是不斷變化的,即使課前教學設計做得再好,在教學過程中也依然會出現很多問題,如教學時間不好掌握、課堂紀律調控不當、沒能調動課堂積極氣氛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做預設,以便教師能及時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1.7教學設計自我評價分析
教學設計的評價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在教學設計完成后進行教學前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其目的是驗證教學設計的可行性和進行預設,另一部分是在教學結束后,看看實際的教學效果是否達到教學設計的預期效果,反思教學設計的不足,以便指導下次教學設計的進行。
2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意義
課程改革十多年來,雖然取得了很多成效,現代教育理念普遍被小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是在教學中,仍發現存在很多問題:課堂以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本仍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老師仍是在教教材;教學方法看似多樣性,實際上為了多樣化而多樣化,語文課堂看起來很熱鬧,但本質上并沒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達到新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體現出來。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之前就要設計出來的,它是語文教師以先進的語文教學理論為基礎,根據大綱規定的教學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從學生認知水平和實際達到的學習水平出發,為每一課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過程,從而克服語文教學的隨意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保證本課時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要想教學得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對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要遵循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要充分體現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要突出學生和教師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筆者希望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分析研究可以讓小學語文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可以幫助小學語文教師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縮小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所倡導的理論”與“所采用的理論”之間的差距,讓新的課程理論能落實到小學語文課堂,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作者:奚佳佳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