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園區土地規劃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規劃背景及園區概述
(一)規劃背景
在“綠色”和“生態”概念日漸普及、農業和旅游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的今天,走休閑農業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休閑農業是傳統農業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進入21世紀以來,休閑農業已是重要的娛樂產業,休閑農業園作為觀光農業的主體必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休閑農業園開發采用生態模式觀賞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事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范、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規劃概述
1.區位條件。武陟縣休閑農業園地處武陟縣嘉應觀鄉,規劃園區包括小莊和秦廠兩個自然村,規劃總面積為5.3km2,除去自然村發展控制區實際規劃總面積3.5km2。規劃園區空間位置在御壩村以東,李莊以西,共產主義渠二指閘以南,黃河大堤以北,距鄭州市區約54km,與云臺山風景旅游區相距約60km。
2.自然條件。地形方面,規劃園區地處黃沁河沖積扇邊緣,屬于太行山南麓的褶裙斜坡與黃沁河沖積扇接觸地帶的凹地平原,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氣候方面,園區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溫度適宜,無霜期長。水文地質方面,園區地下水非常豐富,水位穩定,水質良好,適宜居民飲用和農業灌溉。地質方面,園區地處黃河、沁河三角洲,地勢低平,在風積、洪積和河流淤積作用下,地表覆蓋著厚度不同的石灰性沖積物。
3.資源條件。武陟縣農耕業發達,主要糧食和油料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谷子、水稻、棉花、油菜、芝麻、向日葵、大豆、花生、西瓜等。林業發展迅速,果樹品種繁多,主要有:蘋果、梨、桃、油桃、草莓、棗、核桃、柿、杏、無花果、山楂等。畜牧業具有一定優勢,飼養的動物主要有牛、馬、羊、驢、豬、雞、鴨、鵝、鵪鶉、兔、水貂、蜜蜂等。特色種植和農副產品加工鮮明,特色種植以藥用植物和園藝花卉為主,如天麻、連翹、桔梗、柴胡、葛根、枸杞等。園藝花卉及觀賞植物主要有:月季、銀杏、白蘭、鐵樹、馬蹄蓮、繡球、水仙、玫瑰等。武陟縣人文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嘉應觀、千佛閣、五代御塔——妙樂寺塔、人民勝利渠、青龍宮、黃河國際賽車場和正在修建的黃河姓氏文化館。同時,園區與鄭州市黃河文化游覽區隔河相望,與溫縣陳家溝和司馬懿墓相距不過25km。
4.社會經濟條件。園區治黃文化深厚。從清雍正元年興建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嘉應觀)到建國初期修建的人民勝利渠,無不體現著華夏兒女的智慧與勤勞,武陟縣人民秉承和弘揚黃河治理文化是武陟縣精神和武陟縣旅游業發展重大優勢和關鍵所在。園區位于中原城市群鄭州、焦作、新鄉和洛陽四城市包圍之中,京廣鐵路以及鄭焦、新洛公路、鄭焦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加之境內兩座黃河浮橋和即將竣工的鄭州黃河三橋、焦作黃河二橋以及縱橫交錯的縣、鄉級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
二、園區規劃中土地利用的問題
(一)園區用地區位選擇
1.接近主要客源地。客源是休閑農業園區存在的基礎。因此,休閑農業園規劃必須對客源進行分析,考慮旅游地和目的地文化的差異性和空間距離的可達性與可行性。城鎮人口是在可支配消費和旅游動機上是休閑農業游的主要客源,同時武陟縣地處中原城市群的西北方向,與鄭州的交通距離僅為54km。故本次規劃將客源地鎖定在旅游地周邊城鎮。通過借鑒城鎮體系研究中的重力模型來判斷主要客源地,其計算結果表明:鄭州市是園區最大客源地,焦作市次之,洛陽市由于空間交通距離較遠,引力值最小。
2.農業資源和環境條件良好。農業資源和田園景觀環境是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按照農業生產類型有農、林、牧、副、漁五大門類,多樣的農業生產類型不僅能夠讓游客感受多種類型的觀光農業,還可體驗到大農業生產的樂趣。并且,它們和田園景觀共同構成休閑農業觀賞類的核心層面。園區選址考慮農業資源的多樣性和環境條件良好,選擇了以共產主義渠新舊河道為中心軸的帶狀用地。在這塊規劃建設帶狀地帶上已有較好耕地、林地、魚塘、荷塘和養殖場,農業資源的多元化基礎優良。同時,該地塊靠近黃河灘地和嘉應觀,并有秦廠和小莊兩個村落,田園景觀呈現成多樣性和互補性。
3.與周邊旅游景點形成互動。集聚是人類活動場所的基本特性,旅游景點的建設便是如此。區域旅游規劃強調在區域內旅游景點和旅游線路設計與組合,旅游景點在區域內集聚,在空間上應保有適當的距離,在項目安排上應注重彼此互動。武陟縣休閑農業園在園址選擇上注重與嘉應觀、人民勝利渠渠首和黃河賽車場等旅游景點的集聚,形成以黃河文化為內涵,以田園風光為主的旅游地。
4.與客源地交通便捷。旅游交通時間與旅游目的地游覽時間的比值是游客衡量旅游活動的重要標尺。分值越小,游客發生旅游活動的動機越強烈。縮短旅游交通時間,一方面需要交通工具的轉變,一方面需要交通線路的轉變。武陟縣休閑農業園在選址上考慮到靠近現有的鄭焦和鄭新高速公路以及鄭焦城際公交,更考慮到靠近正在規劃興建的鄭焦城際軌道交通的影響。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較大的縮短了旅游交通時間,鄭焦城際公交有效地降低了旅游交通成本。
(二)園區用地規模的控制
依據游客量測算用地規模是園區規模確定的常用方法。根據客源地與目的地的空間距離將客源市場確定為基礎市場、目標市場和機會市場。其中,基礎市場是游客預測的基本參照。依照《武陟縣嘉應觀黃河濕地旅游區控制性規劃》中關于游客的預測,同時,考慮規劃區周邊旅游景點的發展和規劃區環境容量的限制,現將游客預測分為三期,總趨勢為近期快,遠期慢的特點。對休閑農業園的客源市場按照指數增長法進行預測,至規劃期末,休閑農業用地總量控制在5.3km2。
(三)園區農業用地的保護與利用
農業用地是園區建設的基礎,其保護和利用是休閑農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根據農業用地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及水產用地。針對每項農業用地進行分類保護和利用。
1.耕地保護和利用。在園區建設中必須注重基本農田保護,在耕地利用中,主要采取三種措施。一是合理劃定耕作田塊規模,結合農事體驗活動,田塊規模相比機械耕作田塊規模偏小,以便于游客步行從事農業體驗。二是加強田間灌排渠配置,按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要求,并結合本園區以平原為主的用地形態,以及水資源相對豐富的特點,合理進行農渠、農溝建設。三是合理配置田間道路,主要田間路道路紅線控制在6m,輔助田間道路紅線控制在2m。同時,注意在田間道路建設中不進行路面硬化,以保障耕地建設的彈性。
2.園地保護和利用。瓜果采摘是休閑農業中開發最早的旅游項目。在園地利用中,一是根據瓜果采摘時節差異,盡量做到瓜果采摘活動的連續性。因此,在建設中采用分片原則,多樣種植瓜果蔬菜。二是考慮到園地的景觀效果,將其建設在共產主義渠旁,通過藍線與綠線的搭配,提升景觀價值。三是考慮園地現狀和管理的方便,將其小莊附近的桃園進行改造,通過村民入股參與的方式進行果園的有效管理。
3.林地的保護和利用。林地的環境效益僅次于濕地和水體,其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明顯。林地可分為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特殊用途林。結合園區現狀和規劃,主要涉及防護林和景觀林。防護林主要功能是防風固沙和涵養水源。規劃園區內一是沿公路交通建設的防護林,一是在黃河大堤一側的護坡林。對已有防護林采用保護原則,保障其生態效益的實現。景觀林主要起到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園區景觀林建設結合景觀道進行實施,通過多樣的景觀樹種提高其美學價值。通過喬木配置,提高景觀路的郁閉度,給游客創造休閑的田園景觀。
4.水產用地保護和利用。荷塘垂釣是游客最為喜愛的農事體驗活動之一。水產用地保護主要體現在水質保護。水產養殖用水須為二類水質以上,為使水質達到放養要求,需進行水質監測。水產用地利用應因地制宜進行水產品養殖,園區地處溫帶,適養北方常見淡水魚類,如鯉魚、青魚、草魚、鯽魚和鰱魚等。同時,還可進行水生作物的栽培,如蓮菜、荸薺等。這樣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起到較好的景觀價值。規劃園區現有池塘18個,是在舊共產主義渠基礎上改造而來,在對其利用中,還應加強池塘周邊道路配置,以便于水產品養殖和游客觀光。
(四)園區旅游用地的建設和布局
1.旅游交通用地。旅游交通是聯系內外和景區各功能區之間的重要方式。旅游交通按其功能可分為靜態交通和動態交通。動態交通指旅游線路,靜態交通指停車場所或交通廣場。旅游線路設計中應根據功能的差異,將其分為主景觀路和次景觀路。主景觀路聯系園區各功能區,在規劃設計中盡量做到循環閉合。次景觀路主要聯系功能區內和相鄰功能區,在規劃設計中盡量做到延伸區內各塊用地。停車場所設計應根據風景旅游設計和道路交通的相應規范進行。武陟縣休閑農業園區規劃中在接待服務區建設對外停車場,其規模符合4A級風景旅游區要求。
2.旅游接待娛樂用地。餐飲、住宿和娛樂是旅游的六大構成要素之三。休閑農業園在建設初期,考慮到資金問題,可再用以農家樂為主的方式將餐飲和住宿由當地農民居住用地所承擔。在建設后期,可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實施建設較高標準的餐飲、住宿場所,但要注意其用地不能破壞已有農業用地,同時,在建設上應注意保持鄉土文化特色。娛樂用地布局應結合農產品項目建設,均衡園區的體驗活動。武陟縣休閑農業園,餐飲與住宿用地規模較小,其接待量只能容納近期游客的1/10,且多為農家樂模式。娛樂用地結合林業用地和水產用地,實現觀賞與娛樂兼得的旅游產品功能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