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區發展休閑農業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南平地處福建省北部,俗稱“閩北”,與浙江、江西2個省交界,是海西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休閑農業的發展,對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改善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村容整潔、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十分重要。一是能提供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增收。休閑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發展休閑農業,需要大量當地勞動力為旅游者提供相關服務,從而為解決南平市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供了一條途徑。二是促進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加快新農村建設。城市居民通過休閑農業可以親近自然、了解農村、體味田園之樂,從而加深了對三農問題的認識和了解;游客自身的先進理念、思想意識、生活方式能夠幫助和帶動當地農民更新思想觀念,從而在豐富農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3-4]。通過休閑農業,將城市居民先進的文化觀念、服務意識、生活方式、市場信息連續不斷地傳輸到農村,從而縮短了城鄉在精神領域的差距,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幫助改善環境,促進村容整潔。休閑農業整合了生態、土地、資金、勞力等要素,加強了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三通”(通水、通電訊、通路)、“三改”(改圈、改垃圾堆放、改廁)和“三化”(美化、生態化、綠化)工程,改變了農村一貫的臟、亂、差局面,改進后的環境又可以為休閑農業吸引游客,從而實現兩者間的良性循環。四是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觀光型的農業生產、現代種植養殖為主導形式的休閑農業取代了以往以簡單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為主要形式的傳統農業,打破了產業界限,實現了一、二、三產業間的轉變與融合。
2優勢
2.1資源豐富,特色明顯
南平“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22.67萬hm2,近年來筍竹、畜禽、茶果三大主導產業進一步做大,糧食、竹木、畜牧、茶葉、煙葉、水果、煙葉、油茶等特色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水產品年產量位居全省淡水產品產量第3位和內陸設區市首位。建甌、武夷山、順昌是“中國竹子之鄉”,建甌、建陽、政和是“中國錐栗之鄉”,順昌是全國唯一的“中國杉木之鄉”。
2.2品質優良,品牌突出
南平有農產品類注冊商標2390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5件,形成了一批知名度、美譽度較高的農產品品牌。如武夷山素有“茶之鄉”、“茶之祖”的美譽,名茶茗品有大紅袍、武夷肉桂、武夷水仙、閩北水仙、金駿眉、銀駿眉等,武夷山大紅袍、政和工夫先后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建甌黃華山酒業生產的“福矛窖酒”,有“福建茅臺”之美譽;順昌天福企業生產的“老知青”茶油,是“中國山茶油十佳放心品牌”;有6件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分別是武夷巖茶、浦城薏米、建陽桔柚、浦城桂花、政和白茶、建甌錐栗;“邵武碎銅茶”獲原產地證明商標等。
2.3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
南平是福建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屬全球同緯度地區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全市森林覆蓋率74.7%,素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稱,境內林地217.27萬hm2,有林地196.8萬hm2,占全省的24%,其中用材林99.13萬hm2、生態林55.73萬hm2、毛竹林35.13萬hm2、錐栗5.27萬hm2,其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素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國”、“昆蟲世界”等美稱;南平是華東地區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密集區之一,擁有中高檔旅游資源實體181處,其中國家級、省級以上景點占1/4,武夷山以碧水丹山而知名,飽含文化底蘊,獨具山水魅力,融國家級風景區、自然保護區和旅游度假區于一體,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10個縣(市、區)都有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良好條件和基礎。南平文化積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閩越文化的搖籃,被譽為“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這里人杰地靈,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現過2000多位進士和17位宰相,特別是朱熹在閩北“琴書五十載”,所以后人有“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之說。
2.4對臺區位優勢
臺灣休閑農業發展較早,形式多樣而且頗具特色。近年來南平市充分利用“5•13”、“9•8”、“茶博會”、“花博會”、“林博會”等一系列對臺經貿招商平臺,通過“以旅交友”、“以茶會友”等途徑開拓兩岸合作交流,充分學習臺灣鄉土民俗、農園體驗、教育農園、漁業風情、鄉野畜牧、農莊民家、森林旅游等休閑農業形式,特別是省委、省政府決定,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從2010年開始,每屆固定在武夷山市舉行,對南平市的對臺農業合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加上南平市農業產業基礎較好,生態優勢明顯,旅游資源豐富,在南平市創立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閩臺農業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3存在的問題
3.1缺規劃,少特色
不少地方政府對休閑農業缺乏科學的認識,導致對當地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宏觀控制和引導不足,園區大多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規模小,整體規劃布局不合理,服務功能缺乏創新,設施配套不齊全,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5-6]。南平市現有的各個休閑農業項目的經營特色并不鮮明,經營項目單調、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動內容相似,創新不足。開發者的思維定勢局限在很小的領域,如賞花、摘果等。由于創意匱乏和特色不鮮明,現已造成部分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經營舉步維艱。
3.2缺管理,少人才
南平市現有的休閑農業項目多為私營,從最大的經濟效益這一目的出發,經營者多雇傭低廉的勞動力或親友,造成經營管理上的諸多問題。休閑農業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力管理、導游管理都需要專業人員,而這些對以往專注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農業生產者和來自其他領域的業主來說,實在是勉為其難。由于經營者缺乏必要的培訓,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準備不足,往往憑著自己的經驗對項目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明顯跟不上市場對其發展的要求。
3.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數休閑農業園區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經營過程中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因農作物品種少,成熟期集中,導致受農業季節性影響而造成資源閑置經營活動忙閑不均;二是糧、果、蔬、畜、漁等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單一,檔次低,對游客吸引力不足而使其停留時間短,消費少。
3.4農業園的基礎設施落后
休閑農業旅游景區的整體形象關系著景區的全局利益,也關系著經營戶們一家一戶的利益。而當前福州市的一些鄉村以城鎮化發展為目標,但接待設施落后,有景無門,路小且路況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使得基礎設施缺失破壞現象十分嚴重,極大地損害和降低了休閑農業項目原生的高經濟附加體驗價值。
4對策
4.1提高認識,政府引導,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應提高對休閑農業的認識,并且在立項、用地、建設、信貸、能源、供水等方面為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投資專項資金用于建設休閑農業的公共基礎設施,為農民開發者提供貸款和稅收優惠解決資金難題,同時加強招商引資,鼓勵有實力的公司到當地幫助開發休閑農業旅游項目。
4.2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打造特色品牌
南平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地根據當地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市場需求,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重新做好論證、規劃、統一布局,充分體現當地的歷史人文景觀和自然農業資源,并且注重保護生態環境,重點建設高山運動休閑型項目,每個景點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形成地方的特色優勢。
4.3利用對臺優勢,學習臺灣成功的經營經驗
由于南平市與臺灣在農業技術開發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如臺灣的種子、種苗和栽培、養殖的實用技術與設備,以及小型農業機械等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需要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南平市的種植業、漁業、畜牧業、林業等產業正在迅速提高,需要引進臺灣良種、技術、設備及經營管理方式等,提高發展水平。通過對臺交流平臺,可引進臺灣相應的休閑農業經營項目,有選擇地在南平地區進行發展,如農園體驗、鄉村民宿、觀光農園、一村一品等都是很好的借鑒。
4.4加強“山水”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
將南平地區的武夷山風景區、茶博園、朱熹紀念館與山地生態旅游項目有機結合在一起,整合成一日游、兩日游項目,用市場營銷手段將每年到武夷山旅游的游客吸引一部分過來,把南平地區的休閑農業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