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休閑農業的功能模式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休閑農業是指依托自然、農產品、農村文化等良好的農業資源,以娛樂休閑,體驗農活,親近自然為目的,實現農業和旅游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的新型農業活動。新形勢下它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挖掘我國農村豐富資源的潛力,可以提高農民收入,還可以促進農村社會與城鄉經濟的和諧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我國休閑農業發展還處于摸索階段,為了促進它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必須采取相應對策。
近幾年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觀的改變,我國對于休閑的認知度和關注度也在不斷增加。人們追求休閑方式的多樣性,關注身心愉悅及親近大自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休閑農業作為休閑方式的重要選擇,近幾年發展迅速,突出表現為市民在閑暇時間去農村游憩,觀光等。因此研究我國的休閑農業對于深入研究農業問題,城鄉發展問題及社會進步等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概念,功能和模式對休閑農業做了簡要概述,并結合具體地方與國家發展實例,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問題提供了解決措施。
1休閑農業的概念
1.1內涵
休閑一詞最早出現于希臘文學,”schole”一詞指閑暇,休息,休閑及教育活動,娛樂[1],從中得益之意,并與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輔相成。根據很多學者對于休閑農業的定義可以得出,休閑農業是依托農業天然環境,自然景觀,農業耕作和農村文化等資源,配備相應的休閑農耕與農業設備,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等多種功能的活動。休閑農業是在充分使用農業資源的基礎上,適應市場需求,使得在農業基礎上發展來的具有休閑功能的一種農村服務業,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統一。這有別于我國傳統農業生產的自給性與封閉性,而是挖掘具有特色,多樣,優美的農業資源的潛力,提高他們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過營造舒適愜意的田園環境,使得游客感受與體驗到農村生活的樂趣,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獲得心靈的慰藉。
1.2外延
休閑農業在國外100多年以及我國20多年的發展[2],目前已形成了8種類型::(1)觀光旅游型(2)休閑度假型(3)參與體驗型(4)文化娛樂型(5)學習教育型(6)品嘗購物型(7)療養健身型(8)回歸自然型
2休閑農業的功能
發展好休閑農業能夠拓寬農業功能,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它的具體功能如下:
2.1經濟功能
休閑農業可以使得農民通過提供健康,綠色,安全的農產品與優質的服務獲得收入,讓農民不再單純依靠作物種植獲得收入,拓寬了農民獲得收入的途徑,另外可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優化城鄉結構,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
2.2社會功能
休閑農業的發展使得游客和農民實現對接,有利于減小兩者的文化隔閡,加強城鄉溝通,有利于促進城鄉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使得城鄉居民都互相理解與包容。
2.3生態功能
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喚醒人們保護生態的意識,保存優美的農村自然和人文景觀,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自身及周邊生態環境的質量,促進其可持續發展以滿足游客的綜合需求。
2.4教育功能
休閑農業可以幫助游客深入了解農村的耕作技藝與風俗習慣,體驗當地別有韻味的農村生活,對農村動植物有細致觀察,學習生產和文化知識,這是一個天然的農業科教園地。通過參與,可以讓游客切身體會農村生活,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激起他們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與人文資源的意識。
2.5醫療功能
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綠油油的草地,恬靜的環境,其樂融融的家人,使得游客暫時緩解工作及生活的疲勞,投身于享受自然,感悟自然的懷抱當中,這是休閑農業所自身特殊的功能。
3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
在19世紀初,休閑農業在歐洲萌芽,后來發展成為以觀光為目的的農業活動。20世紀80年代以后,從單純的觀光農業向休閑,度假,體驗,環保,教育農業發展,新興了有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觀光采摘園等。90年代,出現了節慶活動,民俗風情等活動,休閑農業的內涵在逐漸提高,模式也在多樣化。
3.1田園旅游農業模式
田園游覽農業形式是以鄉村田園景觀,農業經營和獨具一格的農產品為載體,聯合農林牧漁進行差異化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來滿足游客體驗農業,回歸天然的心理需要[3]。具體有幾種類型:農田旅游,園林觀光游,農業科技游,參與體驗游。如廣西北海市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園等。由單純吸引游客采摘到注重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園區的景觀,還注冊了“觀光農園標章”,實行標章制度,到后來融入了解說服務,使得園區旅游質量提升很大。
3.2科普教育旅游農業模式
科普教育游覽農業方式是通過農業觀光園,科技園,展覽館,博覽園等觀光場館的形式,借助農業演出與節慶等活動,讓游客加深了解農業歷史與技術,掌握生產常識,實現寓教于樂的功效。主要有幾種類型: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休閑農業園等。如廣東高明靄雯的教育農莊,山東壽光的生態農業博覽園等。1962建立的日本的巖水縣小井農場,先后建立動物農場,耕作工具展覽館和奶牛館,還會舉行擠牛奶表演供游客觀看。此外教育農園已成為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類型,配合解說教育系統,使得農業知識有聲有色的展示在游客面前。
3.3農家樂旅游模式
農家樂旅游模式是指農民借助自家庭院,種植的農產品,配備良好的自然風光,吸引游客來游玩,體驗農家生活等的活動。具體有幾種類型:農業觀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居型旅游,休閑娛樂旅游,食宿接待旅游,農事參與旅游。如廣西陽朔特色民居農家樂,江西景德鎮的農家旅館等。中國農家樂第一家———四川成都農科村徐家大院,更加注重對成都文化內涵的挖掘,提供更多休閑與體驗產品,讓游客體味鄉土氣息,感受自然之美。
3.4民俗風情旅游模式
民俗風情旅游模式是依托農村的風土人情與民俗文化,呈現農村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與內涵,舉辦節慶表演,技藝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大型旅游活動。具體類型有:農耕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游等。如西藏拉薩的娘熱民俗風情園等。在農耕始祖后稷發現五谷的地方[4],稷山,在這里的稷王山上一直沿續著為農耕始祖舉行祭祀活動的古老民俗,對山下的村落也實行了重新整頓與完善,使得后稷文化得以延續與傳承。
3.5休閑度假旅游模式
休閑度假旅游模式是借助幽靜,舒適的自然風景,獨特的自然風光,周圍的風土人情與民俗文化,配備相應的一系列休閑娛樂設施,供游客休憩,度假,娛樂等的活動。具體有幾種類型:休閑度假村,休閑莊園。如湖北武漢謙森島莊園等。目前這種模式發展迅速,人們在反季節前往舒適的度假村,莊園休憩,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不適。這種度假村提供優質的餐飲與住宿,獨特的自然環境,愜意的田園氛圍,使得游客流連忘返,但是游客體驗后的廢棄物處理也是值的我們關注的,激起游客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5]。
3.6村落鄉鎮旅游模式
村落鄉鎮旅游模式是以古色古香的古村鎮宅院和新農村建設格局為吸引物,開發村鎮文化的潛力、主要有幾種類型:傳統民居和古宅院游,歷史城鎮游,現代新村建設游。如平遙古城,江蘇華西村等。近幾年浙江烏鎮發展態勢良好,更是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舉辦地。烏鎮充分運用地方特色,利用互聯網發展的熱潮,讓它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的代表,成為適應現代信息發展的標桿。
4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策
目前我國的休閑農業發展主要面臨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布局不合理;品牌效應不突出,規模經營程度很低;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因此為了保障我國休閑農業的健康與穩定開展,應該采取一些對策。
4.1加強產業整體規劃,創新經營模式
我國大部分的休閑產業都是資源開發型,粗放經營,盲目開發與定位偏失問題很常見。規劃應以全國布局規劃為大綱,以地方特色資源規劃為實踐,注重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的結合,突出當地品牌特色。另外要認真分析當地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對當地的發展做好市場定位,進而逐漸建立主導產業,形成區域品牌。在規劃過程中注重對文化資源的保護,適度開發,合理保護,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
4.2提高規范管理水平,保障有序發展
在農業部門,旅游部門,土地等部門之前明確權責分工,加強部門間的協調管理作用。在制定休閑農業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全國休閑農業發展標準,從產區的道路建設,配套設施,服務管理到從業人員的教育,上崗再到服務價格制定,安全衛生保障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可以對各地發展良好的景區實施獎勵,頒發認證標志等。
4.3運用現代經營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經營方法可以采取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餐飲管理等。經營單位可通過經營許可證合法經營,進一步提高休閑農業的服務水平與質量;投資方面可以加強多元投資方式的建立,在提高政府對于休閑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之外,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國內外企業和公司,以股份制或合資方式進行經營;在營銷方式上,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利用節慶活動,觀光旅游等進行宣傳,如可以利用明星效應等,加強與旅行社周邊景區,景點的結合,提升休閑農業區的知名度,促進它的發展。
結束語
休閑農業是以農業資源,風土人情,農業生產為吸引物,滿足游客休閑,體驗與教育等復雜的,高層次需求的新型農業生產活動。所以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以農業經營為主,自然環境保育為重,以農民利益為依舊,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從全局出發,加強規劃與法律制定,結合區域文化特色,發揮各個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全方位考慮,各方面支持與努力,促進我國休閑農業的創新與優質經營,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肖霞.國內外關于休閑消費的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11):17-19.
[2]郭煥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工作手冊[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5-6.
[3]曾玉榮.臺灣休閑農業理論•布局•實踐[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0:182.
[4]張云.休閑農業發展中的農耕文化挖掘[N].山西新聞網,2017.1.21.
[5]王潔平.對發展旅游休閑農業的思考[J].旅游研究,1996(5).
作者:李穗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