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15年起,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也帶來了深刻影響和變化。研究新常態下大學畢業生就業政策導向,有助于指導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明確個人就業方向、實現更加科學合理的就業。地方院校要對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做適度調整,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努力改善畢業生就業現狀,力求獲得滿意的工作效果。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面對新階段新形勢,也需要轉變固有觀念,積極面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融入新常態,及早做出調整和準備。
關鍵詞:新常態;新聞傳播;畢業生;就業
一、經濟新常態的基本內涵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及“新常態”,當時他說:“中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全面闡釋了新常態,強調要穩中求進、結構優化,消費繼續發揮基礎作用,投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出口繼續發揮支撐作用,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新常態下,經濟工作呈現三個特點,速度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必然推動創業,就業途徑和方式勢必呈現出多樣性,創業將會是創新驅動的閃亮體現。在新常態下,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也會受到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人社部給出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是749萬,較2014年增長22萬,國家和地方經濟增速放緩,大學生就業壓力持續增加,對于地方院校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來說,就業方面將面臨一場新的考驗和挑戰。
二、新常態對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業帶來的影響
(一)社會方面的影響
高等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由過去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大學生就業也要轉變思路和觀念,在經濟新常態下順勢而為、順時而動,認清當前面臨的形勢,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正確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主觀意識上,大學生要克服就業目標過分集中、信息溝通不佳等困難,全面了解新聞傳播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進行準確定位。同時,要積極嘗試新的就業方式,要服從大局,服務社會,早日實現良好就業和合理就業,找到最適合發揮自己特長的環境和平臺。待就業畢業生數量的逐年遞增,使得就業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而機關、事業單位因崗位有限,吸納畢業生數量不多;與之相反,受近年來各高校擴招的影響,地方院校培養的新聞傳播類畢業生數量卻是持續增多。盡管近年來我國傳媒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事實上許多普通二本院校的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業方面還是面臨重重困難。很多招聘單位青睞經驗豐富、擁有一定社會資源的畢業生,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地方院校畢業生可塑性強、不怕吃苦、敢為人先的優勢特點,使其就業時面臨的障礙較多,問題較為突出。
(二)地方院校方面的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帶來社會分工的調整變化,工作種類不斷發生變化,不同崗位需要的人力資源數量也在發生變化。新聞傳播專業是一門較為特殊的學科,它實操性強、時效性強,觀點、技術、手段變化也比較快,這就要求專業師資能夠緊跟時展,緊密聯系實際,不斷加強專業建設,積極促進學科發展。與985、211等知名院校相比,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有限,課程設置不盡合理,培養目標清晰度欠缺,導致畢業生盡管掌握的新聞理論知識比較豐富,但實操技能欠缺,難以高度適應市場需求。同時,一些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相對滯后,為學生提供的實踐機會和崗位相對較少,畢業生在應聘時缺乏實踐經驗,動手能力相對不足,難以滿足不同用人單位的各種崗位需求。近些年,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不再片面強調專業契合性,而更注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也就是學生的多元化就業能力,院校及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要高度重視這一趨勢變化。基于此,高校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積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和實踐機會,通過第一線的實踐促進專業知識的消化吸收,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畢業生自身對就業的影響
大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期間,不僅要了解專業課程設置的目的,還要密切關注社會和就業市場發生的變化,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科學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在就業時力求做到自身興趣和專業相掛鉤。新聞傳播行業要求畢業生一專多能,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積極奉獻精神,但事實狀況是當前地方院校一些畢業生眼高手低、專業知識不過硬、缺乏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新聞傳播類畢業生尤其要客觀分析、理性對待,排除“等、靠、要”等不良思想,正確看待就業形勢和個人價值,在就業時不片面追求未必適合自己的大單位、大城市。許多畢業生就業時將機關單位和省級新聞媒體單位作為追求的職業目標,忽略了工作條件、個人發展、工資待遇等對個人的影響,也缺乏相關的求職技能、崗位素養等方面的培養和提高,導致簽約率偏低,就業成效不夠理想。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新聞媒體類畢業生的用人單位越來越多,大學生一定要修煉好內功、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積極應對就業困難的大環境。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修正期望值,可以考慮到中西部地區、市縣級媒體或者中小型企業尋找工作崗位。也可以先就業,積極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實踐能力,不斷磨練心智,之后再去更大的平臺應聘,謀求更好的發展環境,實現職業的發展和個人的進步。
三、經濟新常態下應對就業問題的措施
(一)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
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在學科設置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應立足于實際,充分研究傳媒業的市場需求和供求變化,依托自身辦學優勢和學校文化背景,以培養學生的采、寫、編、評等能力為主,以電子媒體技術為輔,加強一線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實操技能和水平。指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和發展的角度去認識當前的就業現狀,引導學生正視社會現實。要科學判斷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優化課程設置,不斷適應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需求。當前,傳統價值觀受到各種新思潮的沖擊,某些社會矛盾在特殊形勢下也存在引發思想風險的可能。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要做到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更加注重以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教學案例,以專業角度來分析社會現實問題。為優化學生知識結構,使其就業時更具有競爭力,要依托學校必修課和基礎課,調整優化課程體系,逐步開設符合當前形勢的新型課程,培養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實現新常態下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銜接。
(二)加強基礎性建設,切實提升師資水平
經長期觀察調研發現,一些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科教師中,相當一部分并不具備專業經歷和背景,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在教育指導學生時出現閉門造車現象。因此,地方高校要大力引進專業型人才,邀請經驗豐富的新聞工作者作為大學生實踐指導教師,大力開展第二課堂,積極拓寬學生視野,積累專業知識。同時,要安排專業授課教師到相關單位掛職鍛煉,到一線崗位體驗新聞傳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素養和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積極主動與當地的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單位建立良好關系,楊通合作渠道,共建學生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到傳媒機構參觀學習,通過觀摩和實習讓學生真正接觸現實的工作環境。地方院校應加大資金投人建設專業實驗室,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建設,完善觀摩審片實驗室、攝影實驗室、編導編輯實驗室等硬件設施,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必要的條件,使其在校園內獲得專業訓練。要注重以校園網、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校園刊物為平臺,為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指導學生用專業理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課上與課下相結合、教學與自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未來幾年,新聞傳媒產業的發展勢必更加迅猛,將為新聞傳播類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專業教師更應該從士曾強自身業務素質和能力人手,優化知識結構,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三)做好職業發展教育,提高就業服務質量
在人才培養整個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從進人大學開始就要科學規劃未來,將個人職業發展規劃與專業知識學習緊密結合,將經濟新常態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與新聞敏感度的培養密切結合。要指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為職業發展做知識積累和長期投資,而不僅僅滿足于修夠學分,要促使學生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就業,將專業學習融人到個人職業發展夢中去、融人到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去。另外,地方高校要注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培育學生求真務實的就業觀念,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引領學生成才。要注重矯正畢業生的非理性就業觀念,從學生的特點人手,培養其正確的職業意識、積累職業知識、提高職業能力,從多方面打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要針對職業規劃、擇業簽約、人職準備和上崗就業等不同階段,不斷引導學生樹立切合實際的就業觀,明確職業目標,鍛煉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將就業教育貫穿始終。
(四)注重校企合作,幫助學生提升素質
對于用人單位而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給新聞傳播類畢業生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使其將所學理論結合到實際工作環境中去,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要支持畢業生職業探索,幫助其開展職業規劃,使其實有機會承擔工作任務,熟悉工作流程,勝任工作崗位,力求創新工作方法。鼓勵學生返回校時將積極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精神風貌帶到課堂中,從而促進良好職業操守的形成和較強職業素養的養成,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畢業生主題教育活動,鼓勵支持學生到中西部地區、基層和中小企業就業,實現專業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的有機融合。用人單位要積極吸納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依法招聘人才,營造公開透明的就業環境、高效的職業管理和濃厚的人文關懷,使其克服盲從心理,更新畢業生非理性就業觀念,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四、小結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全國人民的美好愿望,黨和政府一直重視民生建設,注重改善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關系到國家的政治穩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地方院校新聞傳播類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更是關系到主流意識行業的觀念引導,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精神層面。做好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程,任務艱巨而意義重大,它關系到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和結構調整目標的實現,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保障因素。
作者:楊芬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招生就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