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商業性報刊新聞傳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重視新聞報道
《香港船頭貨價紙》創辦于1857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份中文商業報紙,改為《香港中外新報》后,雖然仍以報道商業行情為主,但所刊新聞進一步增多,設有《京城全錄》、《羊城新聞》、《中外新聞》等欄目,發行對象也由最初的商人擴大到一般市民;《近事編錄》創刊于1864年,除刊登行情、船期和廣告外,也大量刊登新聞,是當時所有中文報刊中最早報道巴黎公社起義消息的報紙,其新聞還常被當時的《上海新報》轉載;《上海新報》創辦于1861年,是上海最早的中文商業報紙。該報初創時分為兩個版面,第一版是商業信息和新聞,刊登過許多有關太平天國的報道。在第二階段時,中外新聞占據第二版,大多譯載或轉載中外文報紙,還辟有《蘇省日報》專欄;《申報》創辦于1872年,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業報紙。該報更是將新聞報道放在首位,在多地聘請特約記者,還向社會征求各方面稿件,并從1874年開始拓寬新聞報道面,大量報道社會新聞。與政治性報刊注重言論相比,商業性報刊更加重視新聞,遵循重新聞、輕言論的方針,視新聞為立命之本。以1883年2月6日的《申報》為例,報紙總共8張,廣告占4張。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和廣告在商業性報刊中分量相同,因為任何廣告都是依附在新聞之上的,廣告帶來的巨額利潤是以真實及時的新聞為前提的。而商業性報刊重視新聞報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治性報刊重言論、輕新聞的不足。
(2)加強新聞時效觀念
《廣州紀錄與行情報》創刊于1827年,初創時為雙周刊,后改為周刊,每周二出版;《德臣報》創刊于1845年,初創時為周刊,1862年2月1日起改為日報;《孖剌報》創刊于1857年,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報;《上海新報》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業日報;《申報》創刊時為兩日刊,出至第五期時改為日刊,星期日休刊;《字林滬報》、《新聞報》也都是日報。與一月一出的宗教性報刊相比,商業性報刊的出版周期大大縮短,同時商業報刊對信息量的要求也大大增加,這就勢必使商業性報刊要在新聞采寫、通訊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以便增強采寫效率、提高新聞時效。如《申報》在國內報紙中最早使用了電報。電報在發展之初被稱為“閃電式的發展路線”,為新聞傳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隨后,其他報刊也開始注重新聞時效,大規模地利用電報發送新聞。當今,時效性仍是媒體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3)改進報刊樣式
《香港船頭貨價紙》是最早的以單頁報紙形式兩面印刷的中文報紙,改變了傳統的線裝書樣式;《上海新報》在1868年進入第二階段后,樣式已接近現代日報,是國內最先使用白報紙印刷的報紙。該報自1870年3月24日起率先在每條新聞上加標簡明題目,用頭號字排標題,四號字排正文,此前國內各報都沒有專門的新聞標題。商業性中文報紙成為19世紀70年代第一批國人自辦報刊的樣板和直接模仿的對象。
(4)創辦副刊
副刊是中國報紙的重要特色。副刊即報紙上刊登文藝性、知識性作品或理論性、學術性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數有刊名。《字林滬報》于1897年11月24日創辦我國報紙的第一個副刊《消閑報》,開我國報紙副刊之先河;《申報》非常重視發表副刊性文字,公開征集文藝類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藝類作品的篇幅,后出版副刊《自由談》。商業性報刊副刊的內容,主要是消閑文字,與報紙總體報道內容無直接關聯,但這都為今后副刊成為整張報紙的有機組成部分奠定了基礎,如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
2、商業性報刊“自負盈虧”的經營理念
以《申報》為例,它在報刊經營方面有很多成功經驗。在發行發面,《申報》采取低價銷售的營銷策略,每份報紙定價僅為8文;《上海新報》為與之競爭,每份報紙的售價從30文降為8文;《新聞報》售價為7文,比《申報》還便宜1文。《申報》還雇用報童在街頭售報,并注意加強外埠發行工作,在部分城市設立分銷處,聘請經理人負責當地的發行事宜。沒有設置分銷處的地區,則委托信局代寄,郵費另加。在廣告方面,《申報》積極宣傳廣告的作用,向社會招刊廣告。史量才主持《申報》時期,繼續延用張竹平任總經理。張竹平在館內專門設立廣告推廣科,四處招攬廣告,并且改進廣告設計。《申報》還根據報紙版面的地位等級將廣告分為“論前廣告”(封面廣告)、“后幅廣告”、“中縫廣告”、“緊要廣告”、“特別廣告”等。其中,“中縫廣告”一直沿用至今。1935年,《申報》每月的廣告收入平均在15萬元以上。與政治性報刊依附黨派提供資金不同,商業性報刊在報業經營上采取依靠廣告、發行等賺取利潤的策略,這是商業性報刊保持言論獨立的重要經濟基礎。這種報刊經營理念使商業性報刊具有活力,不像政治性報刊依附于某個階層或政黨而死氣沉沉。商業性報刊對發行、廣告的重視,不亞于政治性報刊對言論、宗教性報刊對傳教的重視。沒有發行、廣告,商業性報刊就沒有利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經濟基礎。我國現在報紙重視廣告的價值與商業性報刊重視廣告的作用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商業性報刊“自負盈虧”的報刊經營理念也是當今我國媒體走企業化經營之路的開端。
3、商業性報刊與其他報刊之間的互動
(1)中文商業報刊刊登京報部分內容
《香港船頭貨價紙》改為《香港中外新報》后,開設《京報全錄》欄目;《香港華字日報》所刊內容以翻譯外報和轉載京報為主;《上海新報》也摘登京報上的消息,還刊登“轅門抄”的江蘇政界消息;《申報》還刊登京報的“宮門鈔”;《字林滬報》“首列上諭,尊君也”。中文商業報刊從邸報中選取有價值的內容刊登在其報紙上,既使一般市民了解商業信息,也使士大夫知識分子對朝政和國家大事有所知曉,從中選取自己所需要、所關心的和感興趣的信息。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京報的發行。
(2)商業性報刊鞏固政治性報刊發展成果
政治性報刊較為激進,常常與當權者處于激烈的敵對立場,這使得它們經常處于“盡情地抨擊當局”和“無情地被當局取締”的狀態。如《蘇報》肆無忌憚地鼓吹革命,直呼光緒皇帝為“載湉小丑”,結果被判處永久停刊。與政治性報刊相比,商業性報刊存在“保守”、“守舊”的不足。《申報》主張“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在新聞報道和言論方面持中立、謹慎的立場,1872年創刊,1949年上海解放時停刊,前后歷時78年。也就是說,正是這所謂的不足才使得政治性報刊的觀念和新聞報道方面的成果保存下來。試想如果沒有《申報》等商業性報刊,中國新聞傳播史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所以,縱觀中國新聞傳播史,盡管商業性報刊在我國近代報刊中不占主流,但是它以新聞業務、經營理念和與其他報刊間的互動等方面成為我國近代報業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新聞傳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楊璐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新聞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