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環境下財經類院校新聞傳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據統計
大量的讀者流失使得2013 年不少紙媒體當年均出現發行、廣告雙雙大幅下滑的局面。2014 年初,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大企業集團更是開始紛紛宣布將不在傳統媒體投放任何形象廣告。以長春本地為例,城市傳統媒體如《新文化報》、《城市晚報》、《東亞經貿新聞》等也面臨著此種局面,在訂閱數量、廣告收入以及信息影響力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尤其是在人才結構方面,許多本地媒體似乎突然發現原有的人才結構已經不適應這種迅速的變化,原有的專業性在新媒體環境下顯現出明顯的不適感。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完成傳統紙媒體的轉型,突破媒體發展的困局已經成為本地媒體集團的共同課題。目前,新的行業趨勢和地方媒體變局對于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是新聞傳播專業建設的重要課題,更是走出特色之路的重要契機。尤其是對于寄生于財經院校的這種專業而言,既有的專業格局本來就需要通過變革才能適應財經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的要求,新媒體對于傳媒行業和地方媒體發展的“攪局”恰恰是一個難得的探索建設特色專業的良機。所以,新媒體下的新的行業要求、新的媒體格局應當成為這種類型專業建設的助力,而非傳統新聞傳播思路之中的阻力。
為了順應這一方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做好行業調研,變適應為引領。以往的專業建設思路往往是對于行業趨向亦步亦趨,但新媒體是傳統傳媒行業所未遇之變局,并沒有成熟的可供借鑒的經驗,更無準則。所以,作為后起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機構,尤其要在專業研究上下功夫,對于媒體變化與需求要深入調研,以期走在行業前沿乃至能夠在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上做到引領行業,而非以前的簡單適應。這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重新界定紙媒體與新媒體的關系,明確在新的傳播環境之中如何去理解媒體的相關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在媒體轉型過程中的意義與作用。比如,讀者的界定從對象到用戶的變化,而這直接關系到大眾接受信息方式和受眾群遷移,對于信息與產品的理解也會直接影響轉型戰略方向的選擇等。二是本地市場的調研工作。對于傳媒人才的需求狀況,詳細分析本地都市報的生存空間和環境。這是對于媒體本身的定位研究,是明確其發展策略的基礎工作。經濟、文化發展狀況與特征,將是我們評價本地紙媒策略的重要依據。同時,深入研究傳統媒體是數字化轉型、新的內容架構以及信息平臺屬性與功能,還有讀者的精確化等問題的研究,力求在理論與實踐的準備上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順應者,這樣才能夠成為本地媒體發展的助推力量,從而實現專業建設與地方實踐的融合,走出特色之路。第二,以媒體多元化需求為依據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教育教學專業設計思路。如今,多向思考的能力,內容的專業、深度,技術手段的多元綜合,傳播途徑的豐富性等都是新媒體時代對于人才的要求。此種環境下,人才培養模式應立足于學生職業生涯的全面發展和行業要求,以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目標,這是除新聞學專業的知識外,還具有多學科的專門知識,既能夠體現“地方性”,又能凸顯“實用性”的專業型復合新聞人才。具體體現為兩個方面,即多專業的融合和新傳播能力的構建。一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市場細分化促使媒體轉向專業化,專業化的媒體急需具有相應專業特長的復合式新聞人才。受市場細分論的啟示,新聞媒體為擺脫同質化的競爭,開始追求‘專業化’特色”,這一點如今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二、另一方面
新能力的培養則是尚在探索的問題。我們認為應包括以下幾種能力: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基礎能力,即視野與內容;符合新媒體需要的傳播手段,即大數據整合、多極化信息獲取與傳播途徑、多媒體表達、網絡信息的穿透與同步的能力等。為此,專業建設和教學設置中應堅持“寬口徑”的標準。所謂“寬口徑”,朱晟利、張子照的研究給出了很貼合財經院系新聞傳播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值得認真思考。他們認為:“根據不同的學科專業,選擇不同課程體系的結構模式。與傳統的課程設置以' 學科本位 ' 為主線不同,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專業可考慮 ' 按學科大類招生、寬口徑分流培養 ' 的課程體系結構模式。這種模式將普通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學科和跨學科教育課程整合在一起,適應了特色人才培養的需要。”這應當是我們建設特色專業的體制基礎,只有一個充分考慮專業實踐的教學體制,才能孕育出合乎市場與行業需求的特色專業。
作者:葉愚 單位:吉林工商學院傳媒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