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建設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資源通融與宣傳互融等全新媒體宣傳理念的誕生、推廣,以及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多種媒體的傳播優勢得到完美結合。對于我國新聞行業與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而言,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契機與更多的可能性,如何牢牢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加快新聞宣傳體系的升級轉型步伐,是一項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文以建設立體傳播平臺為切入點,對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建設思路與具體建設路徑開展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建設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可以基于整合多種渠道的新聞資源,突破自身規模體量局限性,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為高校師生提供更為優質的多元化服務。而對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建設,是落實這一發展目標的重要先決條件,也是當下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建設思路
(一)提高新聞信息傳播時效性
在傳統的高校新聞宣傳體系中,主要采取校園廣播、校報等作為新聞傳播路徑,在新聞資源收集與傳播期間存在一個時間差,且新聞需要在特定時間段或滿足相應條件時方可得到有效傳播,面臨著傳播滯后性問題。同時,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各媒體機構陸續推出多種新聞傳播方式,如基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傳播路徑、基于手機新聞客戶端的傳播路徑,這類新型傳播路徑均具備實時傳播的特征,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將新聞信息推送至用戶,或是由用戶檢索查閱相關新聞內容,嚴重擠壓了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生存、發展空間。面對這一難題,對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建設,通過應用媒體融合技術與采取媒體整合措施,逐步實現了接收者以及新聞傳播者二者的無縫對接,在立體傳播平臺中積極引進多種全新的新聞傳播路徑,切實滿足了高校師生實時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同時,還可以直接從其他新聞來源渠道中獲取新聞信息。
(二)轉變高校新聞的宣傳模式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新聞宣傳模式與工作理念呈現出全方位落后局面,雖然持續引進資源通融、利益互融、宣傳互融等全新理念,但對理念本質內涵缺乏深入了解,且在推行全新的新聞宣傳模式時存在經驗不足問題。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高校仍將工作重心傾向于通過物質載體傳播新聞信息,并未正確認識到新聞應用載體傳播模式的實際價值。在這一工作背景下,工作人員可以在高校新聞傳播過程中以直觀化形式深入了解新媒體傳播模式的實質價值,逐漸轉變自身觀念與工作意識,從源頭上推動高校新聞宣傳模式的深化變革,而這也是建設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目的。例如,某高校在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運營期間,工作理念逐漸發生轉變,由原先的“1+1+8”建隊模式轉換為一體化建隊模式,在校報學生采編團隊、校學生會、二級學院宣傳部門、校社團聯合會等部門基礎上構建起一體化的新聞宣傳組織結構,明確劃分各部門崗位職能,梳理部門間的從屬關系與設立總負責人,統籌開展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真正意義上做到對新聞傳播資源與媒體力量的整合處理,新聞傳播效率與工作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三)深度挖掘不同媒體的傳播優勢與資源共享
在傳統高校新聞宣傳體系中,面臨著廣播時間與校報新聞內容有限、新聞資源匱乏、來源渠道與媒介載體單一等難題,致使高校所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實際輻射范圍與影響力有限,在全新時代背景下,并未起到預期效果。高校對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建設,將從根本上扭轉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困局,從功能細分、容量細分角度切入來實現這一目標,具體如下:第一,功能細分。將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的受眾劃分為若干群體,如教師、學生、歷屆校友、退休教職工等,基于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對不同受眾群體采取相應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從而提高新聞傳播資源的實際利用率,預防無效宣傳問題出現。例如,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在高校新聞傳播受眾群體中,當代大學生與青年教職工更為青睞于通過官微、公眾號等新媒體來獲取內容簡潔和趣味性十足的新聞信息,需要采取新媒體方式向這一群體推送以圖片視頻等可視化資料為主的新聞稿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而中老年受眾群體更為青睞于通過傳統紙質媒體方式來獲取新聞信息,有著深度閱讀、信息獲取方式簡單的特征。鑒于此,高校應及時調整自身的新聞發行方式與規模,采取寄送方式向中老年群體投遞校報,向學生等青年群體則以新媒體方式為主來推送新聞信息,適當減少校報等紙質媒體的發行量。第二,容量細分。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本質上是由多種媒介載體交織組成的一種全新運作方式,傳統媒體以及新媒體在平臺體系中交叉融合。因此,為實現媒介載體的優勢互補目標,高校必須樹立起容量細分意識,深入了解各類媒體的傳播特點、適用范圍與核心優勢,在其基礎上探索“一次采集、多媒利用”的新聞宣傳模式,將所獲取新聞信息進行審核處理后,加工成不同格式,同時通過校報、校內廣播、新聞網、官微文章推送等渠道進行傳播,根據各種媒體的傳播特征來確定新聞稿件加工方式,如提高官微推送文章中表情包、視頻圖片等可視化內容的占比,以簡訊形式通過校園網發布即時新聞。
二、融媒體時代下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建設路徑
(一)轉變高校新聞傳播模式與理念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內容發生明顯改變,具有碎片化及海量化特征,且接收者與新聞傳播者之間的關系有所改變,接收者由被動接收新聞信息方式轉變為主動獲取方式,從社交平臺與官微等新媒體渠道來獲取特定的新聞信息。針對于此,高校必須結合新聞宣傳工作開展情況,推動新聞傳播體系的現代化變革,轉變新聞傳播模式,以改善用戶體驗作為首要目的,這也是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交叉融合的重要舉措。例如,考慮到現階段高校新聞宣傳工作期間會持續產生海量數據,盡管同時采取校報、校內廣播、新聞網、官微與公眾號推送文章等多種傳播方式,仍舊無法發布所獲取的全部新聞信息。因此,高校可依托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來采取數據庫傳播模式,在平臺運營期間,由工作人員對所收集全部新聞信息進行審核、加工、分類整理處理,將處理完畢的新聞信息導入數據庫中進行儲存,根據網絡輿情、高校工作與活動安排、優良校風學風培育等因素來從中選擇部分新聞信息進行發布,同時,用戶在登錄平臺后進入數據庫查閱所需的新聞信息,或是下載圖像資料,從而滿足多數用戶的新聞需求。此外,還需要高校新聞傳播與管理人員及早轉變自身觀念,將資源通融和宣傳互融作為工作意識,打通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中各類媒體的隔閡。例如,為打通校內廣播與網站媒體的隔閡,需要在高校新聞傳播體系中對原有部門進行打散,在其基礎上設立全新的融媒體采編中心,在校園記者外出采訪時攜帶錄音筆與相機等設備,對采訪過程進行記錄備份,同時將加工整理后的采訪內容在校內廣播站、新聞網等新聞傳播渠道上采取音頻、視頻、文字等形式進行發布,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一次采集、多媒利用”目標。
(二)構建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框架
對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框架的構建,是整合不同媒體傳播優勢與新聞資源的關鍵,也是提升高校新聞傳播效率及工作質量的重要前提。而平臺框架構建內容體現軟件系統開發、構建管理組織結構、拓展新聞獲取渠道、完善管理規范四方面,具體如下。1.軟件系統開發。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軟件系統由用戶模塊、系統設置模塊、維護模塊、評論模塊、友情鏈接模塊、新聞模塊等若干模塊單元組成,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與高校新聞傳播工作開展需求來設計各獨立模塊的功能結構。例如,在用戶模塊中開發用戶賬戶登錄、歷史記錄查詢、賬號注銷、賬戶資料修改、系統功能界面顯示等使用功能,以滿足用戶實際使用需求,為其提供多元化服務。同時,為保證新聞傳播與信息安全,采取身份認證、防火墻、數據加密傳輸等技術手段,以身份認證為例,將用戶分為一般用戶與管理員兩種身份,向一般用戶賦予個人信息修改、新聞查閱、評論互動等基礎性功能,向管理員賦予系統參數修改、功能模塊調整、數據庫檢索與文件修改等使用功能,用戶在登錄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時輸入賬戶密碼來確認身份。2.建立管理組織結構。在建設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同時,高校新聞宣傳工作模式與內容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禁止將平臺建設目光局限于對軟硬件系統的搭建開發,而是需要同步建立全新的管理組織結構,以推動高校新聞傳播體系的全面發展。例如,部分高校根據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運營期間的實際工作情況,對原有管理組織結構進行優化調整,裁撤冗余部門崗位,對職能重疊的部門進行合并處理,并將二級學院宣傳部門、學校廣播站辦公室、大學生記者團等原本處于獨立或半獨立運營狀態的部門機構并入高校融媒體新聞中心,在實現新聞傳播資源集成共享的同時,有效解決了部門間溝通不暢問題,確保所制定各項新聞宣傳計劃與工作方案得到快速傳達、有效落實。此外,考慮到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內容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發生明顯變化,高校還需要在管理組織結構中設立加工編輯、新聞內容審核等部門,對從其他渠道獲取的新聞資料內容進行審核,從中挑選出內容真實、具備層次性的新聞,將新聞底稿提交至加工編輯部門進行深度加工,加工內容包括調整敘事模式、刪減冗余內容、轉換至特定格式等。3.持續拓展新聞獲取渠道。高校所構建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核心價值在于,對廣播、新媒體、電視等多種媒介載體與渠道的新聞資源進行全方面整合處理,幫助高校克服自身規模體量局限性,在新老媒體融合基礎上打造和諧互補的媒體關系,從而取得額外的社會效益。因此,對多元化新聞資源獲取渠道的拓展,是充分發揮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作用的關鍵,這也是平臺框架的主要組成部分。高校可選擇同時構建起社交平臺、獨立自媒體、高校師生投稿、傳統媒體等新聞資源獲取渠道。例如,諸多高校均在微信社交平臺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眾號,定期推送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文案,文案由高校師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撰寫,文案內容與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如緩解考前焦慮心理、治療拖延癥、獲取高質量睡眠等作為主題,一經推出便得到校內師生的積極反饋。4.完善管理規范內容。為開展規范化、標準化的高校新聞傳播與相關管理工作,使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發揮出應有作用,必須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對現行管理體系的規范內容進行完善補充,為具體新聞傳播工作的開展提供明確思路和指導作用。例如,在高校新聞傳播管理體系中構建宣傳報道策劃機制、自媒體平臺審核備案機制、輿情監測分析機制等。以自媒體平臺審核備案機制為例,雖然自媒體發布的文章有著不受題材限制、緊貼時事熱點、具備獨特個人見解、趣味性強的特征,受到當代大學生的廣泛青睞,但部分自媒體文章涉及敏感話題、散布虛假信息和惡意營銷,需要通過構建長效的自媒體平臺審核備案制度,從中篩選出內容準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質量優異的自媒體文案或是視頻圖像資料作為新聞稿件,并對新聞稿件的質量考核評估標準、審查備案流程等標準進行明確規定。
(三)強調改善用戶體驗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用戶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呈現多元化特征,嚴重擠壓了傳統媒體與高校新聞傳播工作的生存發展空間,如何增加用戶黏性,成為了高校新聞宣傳工作開展期間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是高校新聞立體傳播平臺能否發揮出應有作用的關鍵。因此,為改善用戶體驗,首先,在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中應用大數據技術和引進推薦算法,綜合分析用戶歷史瀏覽記錄、檢索關鍵詞、用戶年齡段與瀏覽新聞內容等因素,準確判斷用戶的客觀新聞需求與閱讀習慣,通過推薦算法,向用戶針對性推送特定類別方向的新聞,將傳統的“點到面”新聞傳播方式更換為“智能化精準分發”傳播方式,幫助用戶深耕內容偏好領域。同時,還需要對推薦算法進行改進,控制精準推送新聞在總體發布新聞中的所占比例,避免用戶因長時間接收相同類型新聞而出現“信息繭房”問題,成為算法附庸。其次,在平臺中增設實時發表互動功能,用戶可以在評論區或以彈幕形式來交流自身看法,滿足社交需求。同時,對于高校新聞傳播機構而言,通過了解實時彈幕與評論區留言,可以準確掌握輿情動態,了解受眾群體對時事熱點與特定方向新聞的集中關注傾向,將其作為新聞稿件選取的主要標準。最后,在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運營期間,同步做好平臺系統升級與維護保養工作,根據新聞傳播需求和用戶反饋信息,定期對平臺使用功能配置結構進行變更調整,切實滿足用戶的新聞需求,預防平臺癱瘓和運行故障的出現。
(四)堅持“四個始終”
通過對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構建,雖然做到了對多種媒體新聞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宣傳資源共享,但隨之面臨著新聞內容駁雜與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因此,在新聞篩選與加工環節,工作人員必須堅持“四個始終”:始終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聚焦引導青年學生;始終圍繞培育優良校風學風;始終緊抓網絡輿情。以始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例,所發布新聞內容需要以愛國主義、志愿服務、理想價值觀念等作為新聞主題,引導高校師生與受眾者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以傳播校園正能量為高校新聞傳播工作核心。
(五)構建專業化新聞宣傳團隊
一支專業化、現代化的新聞宣傳團隊,是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筋骨,也是所開展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實質主體,工作人員專業素養與綜合素質優劣,直接影響到新聞傳播效率及工作質量,而這也是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建設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主要內容。目前來看,部分高校的新聞宣傳團隊普遍存在缺乏實踐工作經驗、理念滯后、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例如,部分工作人員對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運行機制、工作內容缺乏深入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建設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同時,高校必須提高對新聞宣傳團隊的建設力度,消除人為因素對新聞宣傳效率及傳播效果造成的影響。首先,加強人員培訓力度,以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運行機制、實際工作內容、注意事項、常見問題與處理措施、新聞稿件審核標準與編輯加工流程等作為培訓內容,定期組織實操演練活動,針對性強化工作人員的實踐工作能力。同時,構建配套的評價考核機制,對人員培訓成果進行考核,基于考核結果來制定下一階段的培訓計劃。其次,高校積極吸納本校新聞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加入新聞宣傳團隊,一方面,這類學生得到系統化學習,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對融媒體理念與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運行機理有著深入了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后,可以快速積累起豐富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高校可就此向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實習崗位,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逐漸轉換為工作技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及育人氣氛,加快高校新聞宣傳與傳播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步伐,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目標。因此,高校必須正確認識到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宣傳工作的變化,梳理清晰明確的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的建設思路,堅持走上述建設路徑,為高校新聞宣傳工作注入全新的發展活力。
參考文獻:
[1]郭建禮.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平臺建設路徑選擇[J].記者觀察,2020(36):72-73.
[2]陽文.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建設的路徑選擇[J].西部廣播電視,2018(12):61.
[3]張東波.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宣傳工作方式思考[J].文化產業,2021(16):87-88.
[4]陳摯.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中心如何實現精準化傳播——以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中心為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1):20-22.
[5]牛娜.淺談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建設[J].科技傳播,2020,12(06):78-79.
[6]許春雷.融媒體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宣傳探究——兼論宿遷學院新媒體工作創新[J].傳播與版權,2020(09):81-83.
作者:陳姣娣 陳明 單位:廣州城市理工學院